王麗梅
摘 要:在愈來愈強調主體性教育和個性化教育的今天,區域活動在幼兒園的教育教學中日顯其重要性和必要性,真正意義上的區域活動是促使幼兒成為主動學習者,并使每一個幼兒在已有經驗、原有水平上有不同程度地成長的一個有效平臺。發揮區域活動的實效性,讓區域活動在幼兒園不斷煥發其生命的活力。區域設置要以開放的姿態,立足傳統,優化組合,實現教學與發展的最佳效益。教師要站在教育的角度去把握孩子的興趣、需求,為幼兒創造適宜的活動區。
關鍵詞:區域活動;教師指導;組織策略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7)02-110-01
教師應在了解孩子喜歡玩什么,不喜歡玩什么的基礎上,和孩子一起,共同來設置以下區域:學習性區域、社會性區域、運動性區域。以下是對這些概念的一個初淺界定:
學習性區域:是教師根據教育目標和幼兒發展水平,有目的地創設活動環境,投放活動材料,讓幼兒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擺弄為主的方式,進行個別化的自主學習活動。目的主要是培養孩子對學習的興趣,在學習和探索中認識周圍的生活環境和客觀事物。
社會性區域:通過角色的扮演,幫助幼兒形成良好的情感體驗,培養 社會性能力,積累社會經驗。
運動性區域: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提供給幼兒一定的場地和合適的運動器械,讓其自由選擇,促進孩子對體育活動的興趣,同時增強其身體素質。
一、學習性和社會性區域活動的有機結合
學習性區域是幼教領域教改實踐中的一種新的教育手段,也是促進幼兒認知發展的一個有效載體,對其今后的學習會帶來重要的影響,因此,往往受到幼兒教師的更多關注,但同時,社會性區域活動也有其獨特的教育價值,它可以給孩子提供一個仿真的小社會,設置一些孩子經常接觸的熟悉的角色區,把幼兒社會化技能練習融入在游戲中,比如尊老愛幼、遵守交通法規、謙讓等,孩子從中體驗到社會生活準則,嘗試交往的多種方法,體驗自主獨立,對孩子的個體全面發展和社會化進程有促進作用。因此,在關注學習性區域的同時,也應關注到社會性區域的價值,把它們有機結合在一起。
1、由于學習性區域在活動時的環境要求相對安靜,而社會性區域活動時比較熱鬧,所以,在設置區域時,一定要注意動靜分開,以避免相互干擾。
2、由于小、中、大班孩子的年齡特點,在分配學習性區域和社會性區域的比例時,也應該有所區別,基本的設置原則是:小班和中班上學期,側重社會性區域活動,但同時也納入一定的學習性區域;中班下學期和大班,側重學習性區域活動,但也保留一定的社會性區域。
對于運動性區域,其活動原則是:統籌安排,自由選擇。即可由幼兒園根據活動器具的適用對象的不同,統一列出活動安排表,做到:每個班級每天至少有三種以上的活動器具,且一周的活動器材各不相同;在具體活動時,幼兒可以自由選擇,可以是同班、平行班、混合年齡班同時交互開展,以起到大帶小、小學大的作用。
二、常設性區域和與主題相結合的區域活動有機交融
因為有些主題內容確實難以在區域活動中體現,所以,可以嘗試常設性區域和與主題相結合的區域活動有機交融的模式。一般來說,像數學區、感知區、閱讀區等,是班內的常設區域,其內容隨著孩子的活動情況而逐步調整。而建構區、美工區則是最容易表現主題內容的,因此經常隨著主題的變化而更換。如在大班的《我愛家鄉——九華山》的主題活動中,建構區的活動內容可以是讓孩子搭建九華山的標志性建筑,如當涼亭、白塔、批發城等,美工區的活動可由孩子們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和材料描繪美麗的九華山;閱讀區中可投放孩子們通過各種途徑收集來的關于九華山的地圖、圖片、畫冊等等,這樣,孩子們可以自由地進入區中相互分享,真正發揮區域活動的實效性,讓各區域都“活”起來。
通過對《指南》理念指引下的教學活動的反思,我們發現,面對一個班級幾十個發展水平不一的孩子,傳統的集體教學模式顯然不利于“讓每個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不利于幼兒園課程目標的真正落實,而具有開放性特征的區域活動因其是以操作擺弄的個別化學習為主的,不失為落實幼兒園課程的有利補充手段,由此,我們可以提出:將學習性區域活動納入幼兒園的課程,作為一種教育的組織形式,與課程有機融合在一起。
學習區的內容一部分是幼兒園課程內容的延伸,通過區域的延伸活動中頻繁的個體性操作和練習,將集體教學活動中沒有達到的目標得以彌補,如大班數學活動《學習10以內的加減法》;一部分是幼兒園課程內容的預習,即在進行集體教學活動前,讓幼兒首先到區域中對有關材料進行操作感知,以積累直接經驗。
三、教師是孩子的活動伙伴
幼兒開展區域活動時,教師應作為幼兒的活動伙伴,以平等的身份參與活動過程,與幼兒共同探索操作,相互交流,共同遵守活動規則。教師的這種活動伙伴的平等身份,可縮短兒童與成人“兩個世界”之間的距離,使還在覺得親切適意,而非拘謹畏懼,從營造一種寬松和諧的人際關系和精神心理氣氛。由此,不僅可以使幼兒產生愉快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自我意識,更有益于激活幼兒的思維,激發主體積極的創造性行為。活動伙伴的身份要求我們教師始終站在孩子的立場,想孩子所想,以便尊重幼兒的活動主體性。
這些年,正是由于我們樹立了正確的區域活動的觀念,把區域活動作為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的基本活動,并不斷地學習借鑒、實踐創造、反思提高,才使我們對區域活動內涵的認識,從最初的茫然、模糊到如今的日漸清晰。我們堅信,區域活動的內涵必定會在教師的開拓創新和實踐反思中不斷地推陳出新,而孩子們也一定會在區域活動這個適合他們發展的特殊“舞臺”上,演繹出既符合他們能力和水平又超過原有能力和水平的一臺又臺的生動話劇,從而讓區域活動不斷涌現出其生命的靈動。
參考文獻:
[1] 關松林主編:《幼兒園教育活動指導系列叢書》
[2] 林 霞:《談幼兒園科學區域活動的有效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