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洋
摘 要:摔跤運動在世界有著極其漫長的發展歷史,作為一項古老的運動項目,在現代體育思想的影響下,如今已經煥發出新的生機。奧運會等國際體育賽事的舉辦使摔跤運動向著職業化方向發展,競技摔跤在世界范圍內得到推廣。為了提高摔跤運動員身體素質,實現摔跤訓練的合理性,需要對其進行生理生化監控,以找到運動員在訓練中的疲勞與恢復規律,為有效訓練計劃的制定提供依據。本文針對摔跤運動員訓練過程中的疲勞恢復以及訓練方法監控方式進行分析,探討提高運動員競技水平的有效措施。
關鍵詞:摔跤運動 訓練 生理生化監控
中圖分類號:G8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7)12(b)-0016-02
經過不斷發展與融合,現代摔跤運動已經不僅僅是一項比拼運動員力量的項目,而成為了綜合運動員耐力、技術、心理以及身體素質的競技項目。只有實現運動員身體與心理的平衡發展才能提高競技水平,為此要針對運動員個人特點制定合理訓練計劃。在其訓練過程中,由于運動員需要不斷運用技巧、戰術等進行快速移動,因此對其機體能力要求較高。摔跤過程中需要運用到人體的有氧、乳酸以及磷酸原這3個供能系統,需要將訓練方式與供能系統運行方式相結合,減少訓練的過度疲勞,提高其恢復能力。針對運動員進行生理生化監控可以實現訓練合理性提升,滿足以上訓練條件。
1 訓練監控
訓練監控是實現運動員運動能力提升的關鍵措施,在訓練監控過程中,需要對運動員供能特點、身體機能、訓練負荷等進行全面分析,以掌握其訓練的疲勞和恢復狀況。從而為訓練方式的制定以及訓練效果的提升提供條件,實現運動員潛力的發掘,最終達到提高競技能力的目的。
1.1 生理生化監控系統
摔跤運動中生理生化監控指標受運行員供能系統影響較大,因此其系統指標的制定存在一定復雜性。當對運動員訓練過程進行監控時,要促進其系統化水平提升,并突顯運動員個性。生理生化監控系統中包含多個環節,具有廣泛的監控范圍,其主要包括訓練負荷監控、身體機能監控、疲勞監控、訓練方法監控等。當對運動員個體進行訓練時,需要實現監控的個性化,使訓練監控更加符合運動員自身身體狀態和摔跤技術。將個性化特征與監控指標結合,制定出最佳方案,使訓練監控更加有效。生理生化指標通常有血氨、血乳酸、心率、血睪酮等。利用這些生化指標可以使訓練效果得到有效提升,為運動員身體機能的正常運轉提供條件,保證疲勞恢復效果良好。
1.2 訓練負荷與疲勞監控
生理生化監控方式是摔跤訓練中對運動員訓練負荷以及疲勞恢復的有效監控措施。在其監控方式的制定過程中,不僅要對監控規律進行總結,還要考慮運動員個體特性,使監控符合不同運動員機能和技術特點,具有較強針對性。根據訓練階段以及運動員適應能力的不同,當監控其訓練疲勞與恢復時,需要選擇合理監控方式。對具體指標的選擇要符合訓練計劃的節奏、手段、時間以及運動員個人運動能力。
1.2.1 訓練負荷
訓練負荷的監控主要通過時間安排進行階段性實施。當運動員完成一次或一組動作時,可以對其血乳酸和心率等指標進行監控;對訓練課結束后運動員訓練負荷進行監測,主要測量運動員課后或者次日清晨尿潛血、血尿素、血清CK以及尿蛋白等;監測訓練周期內訓練負荷,3~7天為一個小訓練周期,利用血常規、皮質醇以及睪酮等指標對運動員周期內訓練負荷進行監測;若訓練周期較長,則還需要監測其免疫球蛋白、抗氧化、T/C等其他各項指標。
1.2.2 訓練疲勞與恢復
訓練效果與質量的提升離不開對訓練疲勞的恢復工作。一旦產生訓練疲勞問題,若不及時采取措施進行緩解,會對運動員職業壽命產生影響,不利于促進其訓練的可持續性提升。因此要重視訓練的疲勞與恢復問題。應用生理生化措施能夠提高訓練監控水平,實現監控效果的提升,避免運動員訓練的過度疲勞。需要對運動員訓練過程進行詳細分析,從而選出最合理監測指標,為摔跤訓練提供合理監測方式,為運動員身體機能的保護提供保證。針對運動員訓練中的疲勞與恢復問題,通常在生理生化監控中選取血乳酸、心率、免疫球蛋白、尿膽原、血紅蛋白、閃光融合率、尿潛血、血清CK以及其他指標等實現對訓練過程的監控。
1.2.3 存在的特殊問題
摔跤訓練中的訓練負荷與疲勞問題受運動員個人技術與技能影響較大,且常常根據訓練要求不同存在不同情況。面對這些特殊問題,為提高監控準確性與科學性,需要實現監控體系的個性化轉變。在訓練監控中建立具有針對性參照系,實現對個體運動員的監測,能夠促使監測水平提高。例如,當運動員進入能量儲備期時,監測其血紅蛋白、紅細胞數量以及紅細胞積壓值,并將監測數據和個人參考值向比較,此時可以看出,以上三項指標在運動員進行大負荷訓練后會出現明顯下降,而當訓練結束后,對調整期內運動員三項指標進行監測,發現出現一定程度的升高。因此當對其訓練負荷以及疲勞進行監測時,要建立指標參照點,各參照點設定為指標的最高值、最低值以及平均值。將實際訓練后各項指標數值與參照點向比較,從而準確判斷出運動員訓練負荷與疲勞程度。
此外,在使用血清CK指標對訓練負荷強度進行監控時,要注意區別情況對待,摔跤運動員肌肉較發達,其血清CK的安靜水平也高于非力量性項目的運動員,再加上運動中激烈的身體沖撞和擠壓,其肌肉的損傷情況也較非力量性項目嚴重,血清CK可達1000U/L以上,有時可達數千,此時并非是運動員的疲勞程度較高,而是提示運動員有明顯的肌肉損傷發生。在控體重期間,運動員往往減少飲食量,增加運動量,這必然會導致體能蛋白質分解的增加,賽前監測血尿素水平能夠評估體內蛋白質的分解狀況,為運動員調控飲食和調整訓練提供依據。在賽前訓練中,不應用血尿素指標來反映訓練強度,相比運動強度,血尿素的變化幅度對運動負荷量更為敏感,血尿素指標比較適合在冬訓期間反映運動員對運動量負荷的適應情況。
1.3 專項運動能力
摔跤運動員的專項運動能力主要包括專項力量素質和專項技術素質。力量的發展有其自身特有的規律,其發展過程可分為獲得、保持和消退3個階段,這就決定了力量的增長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所以力量訓練的安排應該根據比賽的需要,訓練安排時要體現周期性和系統性。專項技術素質是專項力量素質的體現,一般通過比賽來對專項技術素質進行訓練。力量素質是技術素質的基礎,所以摔跤專項訓練應遵循一般訓練和專項訓練相結合的原則。對專項運動能力進行監控時,要根據具體的訓練項目來選擇測試指標,采取訓練學專項指標與生理生化指標相結合的方式對專項運動能力進行分析評價。
2 結語
隨著摔跤運動的不斷發展與進步,其訓練方式越來越科學,人們在要求運動員身體機能提升、專業水平提高的同時,也更加重視對運動員運動壽命的保護。應用生理生化指標對運動員訓練負荷、身體機能、專項訓練方式以及運動能力等進行監控,實現運動能力的提升,為訓練效果落實提供條件。因此要促進其監控系統性提升,重視監控方式與運動員個體特點的結合,實現訓練監控的針對性。
參考文獻
[1] 孫紅梅.優秀中國式摔跤運動員高強度專項體能訓練效果生理生化監控初步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0,26(11):41-46.
[2] 劉建軍,張藍予.男子自由式摔跤運動員大強度訓練課部分生化指標的監控[J].遼寧體育科技,2012,34(2):47-50.
[3] 趙鐘暉,韋益毅.女子自由式摔跤運動員賽前訓練期部分生化指標的監測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1,34(5):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