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蓉
摘 要:近年來,學生為主的青少年群體體質條件在不斷下滑,肥胖率超標、視力不良率更逐年升高,嚴重影響其身心發展。尤其學生正處于身體發育期,需要學校、家庭和社區在內的社會人群切實提高對其基本體質健康的關注,并協同發力、共擔責任,切實建立青少年體質健康的保障機制。
關鍵詞:學生體質健康 學校教育 家庭教育 社區教育
中圖分類號:G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7)04(a)-0015-02
對于當前學生來說,其正處于身體發育的關鍵時期,整體素質塑造潛力較大。但是由于其并不具備較為完整的社會行為能力,對社會人群的依賴性較強,因此其身體健康的有效促進有賴于其所依附的社會關系。該文通過對家庭、學校和社區三輪驅動中的問題、問題成因等研究,以期找到能夠有效解決當前家庭、學校和社區三輪驅動過程中促進學生體質健康的策略。
1 核心概念界定
1.1 體質健康理論
世界衛生組織經過多重理論和實踐研究表示,健康主要指的是個人在身心以及社會上所獲得的完滿。在該文中,體質健康主要側重的是青少年的身體健康,即確定青少年是否患有疾病,免疫系統是否符合正常身體水平、對外界環境變化適應能力、日常身高體重是否達到基本水平、體格是否健全等,屬于對青少年體質健康在身體方面的綜合稱謂。
1.2 共同責任觀點
共同責任是由愛普斯坦提出的針對某一事件的共事者需要共同承擔責任的觀點。在學生教育方面,學校、家庭和社區之間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在共同責任下的教育促進過程中,不同責任方需要準確定位自身角色,增強自身的責任意識,并通過三方關系的有效建立,實現在教育過程中的相互干預、相互幫助和相互支援。
2 家庭、學校、社區三輪驅動現有問題研究
2.1 三方針對青少年體質健康目標不一
在當前的教育階段,學校、家庭和社區都是教育的實施者,共同承擔對學生的引導、教育等責任,但是針對學生體質健康教育問題,三者的目標觀念并不統一。從學校角度而言,雖然學校一直都提倡德、智、體、美、勞等多重教育的全面發展,但是在強大的升學壓力面前,很多學校在進行教育考試評價中,會無端弱化“體育”教育的質量。很多學校甚至會為了某些文化課程的教學,擠壓體育課的時間,體育教育更難落實。家庭對于學生的體育教育也大多停留在“身體健康即可”的狀態。
2.2 缺乏有效的健康監測機制
在學校的學生體質健康教育中,學生身體素質的基本情況都根據《國家學生體質測試最新標準》來衡量,比如以學生的身高體重作為基本身體形態的測量指標,以女子800 m和男子1 500 m以及坐位體前屈、立定跳遠等來確定學生基本的身體素質和運動素質,肺活量和視力、心跳等測試則作為基本的身體機能測試標準。綜合而言,學校本身的體檢可以作為對學生健康狀況的監測機制。而家庭和社區則沒有明顯的針對學生體質健康的監測,家庭主要關注的學生是否健康在于了解其是否出現疾病狀況以及某些家庭對于學生身高的監測,社區則并沒有相應的健康檢查機制。
2.3 學生體質健康檢測管理不完善
在學生體質健康促進過程中,學校、家庭和社區對學生的健康監測管理都是分開進行的,并沒有統一的管理標準,比如學校并不了解社區針對學生的健康監測開展了哪些管理內容,也不了解家庭針對學生的健康狀況管理有何種要求,因此無法對家庭和社區的學生教育提供合理建議。而家庭本身針對學生的健康監測大部分依賴于學校的體檢或者是參照網上的學生身體健康表格,管理內容大多集中于帶學生到醫院檢查,利用陪同鍛煉的方式進行,具有管理行為受家庭環境和氛圍的限制較大;社區會定期組織體育活動,但是專門針對青少年的健康監測管理形式和體制都不完善。
3 家庭、學校、社區三輪驅動針對青少年體質影響策略
3.1 轉變現有觀念,提升重視程度
在學校、家庭和社區的三輪驅動中,學校本身需要轉變當前的應試教育思想,從學生整體發展角度出發,加強對體育教育的重視;同時需要加強對體育教師的選拔和培養,重視體育教師專業素質和知識教育能力的增強,將體育課程放到與文化課同等重要的地位上來,同時及時將體育課程的評測結果以及學生的日常表現與學校和社區進行有效溝通。從社區角度來說,社區作為學生教育的最終實踐環境,不僅是學生教育水平的監測群體,同時也是學生教育的促進群體。因此社區需要從自身現有條件出發,綜合國家對于學生的體育健康教育標準,聯合學校和家庭進行社區體育設施的建設。
3.2 完善干預機制,明確各方責任
在進行干預運行機制建立時,學校方面需要進行體育教育的改良,探索新型的體育教育方式,比如在體育教育中加入一些民族特色濃厚的舞蹈改編教學,激發學生進行體育鍛煉的興趣;也可以利用體育運動會的方式,引導學生和家長共同運動,幫助家長了解學生的運動狀態,同時提升學生的基本健康素質;課間活動中,也可以進行體育小知識的宣傳,將體育教育穿插到學生教育的全過程,改變學生對于體育教學的固有認識。另外,家庭作為學生教育的主要陣地,需要發揮自身作用,由家長帶動學生參與到體育鍛煉中,并由家長將學生鍛煉的信息與學校和社區之間相互溝通,進一步明確如何更為有效幫助學生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
3.3 確定評價體系,有效合理測評
通常,體育課的評價標準都由學生最后的體育測試決定,日常的體育課并沒有統一的評價體系,教師以增強學生基本素質為目的進行的各項體育訓練常識的教學都可以作為體育教育內容,由此導致教師對于體育教育的認識不足,學生本身對體育教育的參與性也不高。為改變這一狀況,學校需要從現有的條件入手,引入體育教師教學績效考核,每學期進行學生體能素質評測,以便檢測教師教學成果。同時對健康問題及時跟家長和社區交流,鼓勵家長參與到提高學生體質的活動中來,督促家長帶動學生參與運動。社區本身可以進行優秀體育指導的評比,并以榮譽獎勵的方式激發體育志愿者參與社區體育教育活動的積極性。總之,各方需要不斷完善學生體質健康的評價體系,以提升學生體質水平為最終目的,推動體質健康教育的發展。
4 結語
學校、家庭和社區作為學生學習和生活的主要場所,對學生的體質體能的發展起到引導和監督的作用。綜合當前學生體質下滑的狀況來看,學校、家庭和社區之間需要相互督促,承擔起保障責任,通過建立學生健康干預機制、學生體質健康評測機制、學生健康問題有效監測機制等,更好的了解學生體質健康水平,并制定出有效提升學生健康水平的共同促進策略,提升我國青少年的總體健康水平。
參考文獻
[1] 王靜.陽光體育推進會舉行,打好體育基礎邁向體育強國[N].中國體育報,2009-05-15(1).
[2] 朱浩.和諧教育與協同創新[M].合肥: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