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燕

摘要:目的 探討中醫護理在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PN)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選取我院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62例DPN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取隨機數字表將其分成兩組,每組31例。兩組患者均給予常規護理干預,觀察組在此基礎上采用中醫綜合護理干預,比較兩組護理效果。結果 兩組護理后MNCV及SNCV均較護理前有顯著上升,但觀察組上升更為明顯(P<0.01);觀察組總有效率與對照組相比有明顯上升(P<0.05)。結論 中醫護理應用于DPN中可有效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加快末梢神經傳導速度,促進癥狀緩解,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中醫護理;情志護理
中圖分類號:R24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959(2017)13-0156-02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PN)是糖尿病終末期常見并發癥之一,其以肢體對稱性感染異常或疼痛為主要特點,隨病情進展可出現局部肌力減弱、肌肉萎縮,嚴重時甚至可致肢端潰瘍、壞疽乃至截肢[1]。故如能采取有效的措施,預防及控制DPN病情進展對于改善患者預后至關重要。近年來,隨著中醫研究的不斷深入,中醫護理在糖尿病及糖尿病各類并發癥中的應用效果逐漸受到臨床重視[2]。為進一步探討中醫護理在DPN中的應用價值,本研究對我院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62例DPN患者分別給予了常規護理及在常規護理基礎上聯合中醫綜合護理,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為我院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62例DPN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WHO制定的糖尿病及周圍神經病變的診斷標準,肌電圖顯示神經傳導速度減慢,并有不同程度神經病變表現,如肢體麻木、發涼、灼熱、針刺感、蟻行感等。采取隨機數字表將這62例DPN患者分成兩組,每組31例。觀察組男18例,女13例,年齡42~75歲,平均年齡(59.5±9.4)歲;DPN病程1~10年,平均病程(3.95±2.34)年。對照組男16例,女15例,年齡40~73歲,平均年齡(57.9±12.6)歲;DPN病程1~9年,平均病程(3.82±2.62)年。排除嚴重心腦血管疾病、嚴重肝腎功能損害、已出現足部潰瘍或壞疽者等。兩組資料對比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常規護理干預,包括情志護理、飲食指導、運動指導、足部日常護理等,同時給予常規藥物降糖、營養神經治療等。觀察組在此基礎上給予患者中醫綜合護理干預,以4 w為1療程,連續完成2個療程。具體措施如下:
1.2.1中藥熏洗 對下肢酸麻腫脹、舌紅苔膩、脈濡者,給予清熱解毒化濕方熏洗,方藥組成為蒲公英、延胡索、紫花地丁、連翹、野菊花各30 g,土茯苓、馬勃、黃精各20 g;對下肢疼痛發涼、舌淡苔紫暗、脈澀者,給予益氣活血通陽方熏洗,方藥組成為生黃芪、威靈仙、桂枝、川芎各30 g,牛膝、制附子、紅花、花椒各20 g,細辛10 g。上述中藥方每日1劑,由煎藥房統一煎煮,并采用恒溫電足浴盆進行熏洗,熏洗溫度控制在38℃~40℃,水位浸至踝關節上方7~10 cm。熏洗時間20~30 min/次。
1.2.2足部按摩 指導患者在中藥熏洗后采取足部按摩,采取推、摩、搓、叩等手法,首先對腳趾、足背、足跟及腳掌進行按摩,再對其反射區與小腿進行按摩,自上而下,按摩至下肢發熱。最后再以補法對足三里、陽陵泉、三陰交及太溪穴位進行揉按,以瀉法對太沖穴進行重按。推拿按摩1次/d,20~30 min/次。
1.3觀察指標
采取肌電圖儀(日本產Neuro Pad)測定正中神經及腓神經的運動神經傳導速度(MNCV)及感覺神經傳導速度(SNCV)。
1.4療效評定
顯效:臨床癥狀及體征基本消失,肌電圖顯示MNCV及SNCV明顯加快;有效:臨床癥狀及體征明顯緩解,肌電圖顯示MNCV及SNCV有所加快;無效:臨床癥狀及體征、肌電圖無改善或加重。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病例數×100%。
1.5統計分析
采取統計學軟件SPSS21.0處理數據,計數資料采取χ2檢驗,計量資料采取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MNCV及SNCV比較
兩組護理后MNCV及SNCV均較護理前有顯著上升,但觀察組上升更為明顯(P<0.01),見表1。
2.2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與對照組相比有明顯上升(P<0.05),見表2。
3討論
中藥熏洗是中醫常用外治方法之一,通過選擇具有溫經活血、清熱解毒等透皮作用強的中藥進行熏洗,可使藥力與熱力發揮協同作用,熱力促使肌膚腠理張開后,中藥可通過張開的肌膚腠理直達病灶,進而發揮藥效,加速局部血液循環,促進局部營養供給[3]。本研究采用的中藥熏洗方同樣遵循辨證施用的原則,對下肢酸麻腫脹、舌紅苔膩、脈濡患者給予清熱解毒化濕方,可起到除濕消腫、清熱解毒的功效;對下肢疼痛發涼、舌淡苔紫暗、脈澀者,給予益氣活血通陽方,則可起到活血化瘀、益氣補氣、宣陽通痹的功效。中藥熏洗通過刺激局部皮膚血管及神經,可有效改善局部微循環,增強周圍神經功能。穴位按摩同樣是中醫特色外治療法之一,通過對DPN患者進行足部反射區及穴位按摩能激活腦干網狀系統,經神經反射調動機體調節機制,進而對機體代謝起到調節作用,促使DPN患者血糖下降。通過足部按摩還可有效促使血管擴張,改善血液循環,降低血液黏稠度,使組織缺血缺氧狀態得以改善,進而促進神經功能得以恢復[4]。在上述中醫外治療法基礎上,本研究對DPN患者還加用了辨證施膳,旨在從氣血、陰陽及臟腑功能入手對機體進行調節。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通過上述中醫綜合護理干預后,MNCV及SNCV均較護理前明顯上升,臨床總有效率則高達93.55%,顯著高于對照組。由此可見,通過中醫綜合辨證施護,可有效促進肢端血液循環,改善神經傳導速度,促進肢體麻木、發涼、灼熱、針刺感等癥狀得以緩解。
綜上所述,對DPN患者在常規護理基礎上給予中醫綜合護理可有效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加快神經傳導速度,促進癥狀緩解,且中醫辨證施護方法使用時安全性高,操作簡便易行,易于在臨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農春蘭.中醫護理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80例[J].河南中醫,2013,33(8):1380-1381.
[2]吳靜,陳璇.中藥熏洗在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護理干預中的應用研究進展[J].護理研究,2016,30(4B):1292-1294.
[3]李政玲.糖尿病周圍紳經病變的中醫綜臺護理干預[J].西部中醫藥,2013,26(10):122-124.
[4]任杰.中醫整體護理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的效果觀察[J].河北醫藥,2015,37(13):2060-2062.編輯/張建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