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錦芬
【摘要】本文將圍繞思維導圖的整體概念及相關理論進行闡述,并從高職商務英語教學設計角度進行思維導圖功能的解讀,探索思維導圖在高職商務英語教學設計中的應用方式,發揮出思維導圖的整體效果。
【關鍵詞】思維導圖 高職商務英語 教學設計
一、思維導圖應用于高職商務英語教學設計的理論基礎
1.什么是思維導圖。思維導圖也被稱為心智圖,最早是在上世紀六十年代被英國的東尼.博贊提出,是表達發射性思維的有效的圖形思維工具。思維導圖運用圖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級主題的關系用相互隸屬于相關的層級圖表現出來,把主題關鍵詞與圖像、顏色等建立記憶鏈接。
2.思維導圖的特征。思維導圖具有很多特征,在分析這些特點的基礎上,形成簡潔并且重點突出的方式,結合人腦記憶基礎,將思維導圖與形象思維結合在一起,形成人的左右大腦都能充分發揮出應有效能,讓學習者在智能化、運用化等多方面技能得到充分的發揮,并實現對重點突出的知識點的學習與吸收。思維導圖就是大腦意識的完整表現,也是激發創造力和想象力的整體表現,在發散思維意識的引導下,沿著不同的方向與角度進行問題思考,對于既有只是體系、生活經驗、思維定勢等構成整體運用。
二、基于思維導圖的高職商務英語教學策略設計
1.教學前期分析環節。教學前期的分析環節是在進行思維導圖高職商務英語教學過程中的基礎性環節,其主要內容是基于高職商務英語課程、學生以及教學目標等三大主體的分析,為接下來的內容分析以及策略設計提供科學的參考依據。
(1)基于思維導圖的高職商務英語課程分析。商務英語專業課程設置的特點是將英語語言基礎與國際商務知識以及跨文化交際能力相結合,從而使該課程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和應用性。這就決定了教師在教學中除了培養學生扎實的理論功底和熟練的語言交際能力外,還必須不斷強化學生的商務專業技能和時間技能,為其將來走上工作崗位打下堅實的基礎,從而最終適應涉外商務工作的實際要求。
(2)學習者分析。鑒于商務英語課程與實際結合的緊密性,商務英語專業在校學生在接受和運用商務英語知識方面存在自身的特點,大致總結如下:
第一,英語基礎各異。商務英語專業學生通常在高中階段的語音學習中,具備了一定的聽、說、讀、寫等基礎英語技能,而后開始學習綜合商務英語課程及其他專業課程的。這樣的課程設置優勢在于學生有基礎在身,語言體系理論知識如英語語法、詞匯掌握吸收速度相對較快。但對于高職商務英語學習者來說,其語言水平、學習習慣以及接受能力有巨大差異,綜合英語能力較弱的生群普遍,因此在學習商務英語時會更吃力。
第二,實際經驗缺乏。高職商務英語專業的學生沒有實際工作經驗,他們的語言和商務知識主要來自書本、期刊、新聞和媒體,尚未形成實際的商務知識體系,更缺乏在商務工作環境中用英語交流的經驗,課堂教學只能以模擬形式進行,理論與現實的結合較弱。
(3)教學目標分析。以下是使用思維導圖繪制出來的商務英語教學所應達到的目標。
2.教學內容設計環節。基于思維導圖的高職商務英語教學內容主要有學科語言知識、業務知識的互動以及語言與具體目標任務之間的互動。除此之外,商務英語教學內容還涉及到這些知識和內在邏輯的語言表達方式、策略和技巧。教學內容設計與教學目標息息相關,根據上圖,商務英語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學科的基本概念、知識,而且還要幫助學生培養一定的職業技能,包括涉外商務基本能力、涉外文秘能力、對外貿易能力、市場營銷能力和金融服務能力。由此可見,教學內容設計的要求體現了對復合型教師人才的需求。
3.教學策略設計環節。鑒于商務英語課程的特點和學習者的特點,教師應該結合實際情況,基于思維導圖的教學策略設計中可靈活地交替采用各種教學法,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參與性,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4.教學評價環節。教學評價是以教學目標為前提,對于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以及結果的評定分析;在教學評價環節中,其應用體現于教師與學生的雙重評價。首先對于教師的評價,不同的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由于個人主觀思維的不同,思維導圖的繪制也會呈現一定的差別,因而教師應當通過對于不同學生的思維導圖進行客觀分析評價,同時對于不合理的進行一定的引導糾正,再次,過程中沒有絕對的對與錯,只有一步步地完善與補充。其次,在對于學生的評價上,學生作為評價的主體,同時也是客體,學生的評價是通過對于自身學習過程中的表現進行自我評估,進而通過問題的發現進一步的改正的過程,培養學生對于英語學習活動的評價能力。
三、結語
在高職院校商務英語教學設計中引入思維導圖,為教師和學生對教學知識的細化理解創造了非常有利的條件。既能幫助教師更好地設計出符合高職商務英語專業學生的教學活動,也能培養學生對商務英語的學習熱情,還能夠讓學生在不斷的學習過程中培養自身的商務英語思維能力和實際運用英語語言解決商務問題的能力,對于高職院校學生的未來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吉桂鳳.思維導圖與小學英語教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5:003-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