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小貝
【摘要】高校大學生就業受到新時期下各種因素影響后是否發生變化對于高校及社會在未來教育改革方向的探索中有著重要的意義,對于國家相關政策的調整也會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文章基于質量法針對現階段大學生在就業區域、就業行業分布、薪資待遇、專業相關度、就業后離職次數等問題進行了統計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建議。
【關鍵詞】高校大學生;就業情況;質量法
一、引言
近年來,大學教育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大學生總數大大增加,受到當前國際國內各種因素的影響,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形勢越發嚴峻。國家以及社會各界對于高校大學生的就業問題一直以來投入較大關注,基于質量法分析大學生在新時期下的就業情況對于未來高等院校的發展規劃以及國家相關政策的調整都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本文針對當前階段畢業大學生的就業率以及相關的就業情況做出分析統計,并針對大學生就業質量的提高提出一點淺薄的建議。
二、基于質量法分析大學生就業情況的意義
20世紀末,國際勞工組織在勞動大會上提出“體面勞動”的概念,使得就業質量越來越成為人們關注的重點。高質量的就業意味著就業者權利得到保護,有足夠的收入,有一定的社會地位以及豐富的就業選擇。現階段由于受到國內教育改革影響,大學生總數大大增加,大學畢業生的就業情況復雜,運用合理的方法對大學生畢業情況進行統計有著重要的意義。基于質量法進行就業狀況統計能夠直觀地體現出當前大學生就業存在的主要問題以及大學生就業的綜合狀況,對于未來進行相關政策調整有著極大的幫助作用。筆者認為,大學生就業質量是一個綜合性的能夠被量化的概念,是一個將主觀與客觀相結合的概念,其中包括大學生的就業率、就業滿意度、專業相符度、薪資待遇、工作地點、工作環境等。
三、高校大學生現階段的就業狀況統計分析
通過對網上數據進行調查,筆者就近五年來高校大學生的就業狀況進行統計分析,并對大學生的就業率、就業滿意度、專業相符度、薪資待遇、工作地點、工作環境等問題開展思考。
(一)就業率
近五年來大學畢業生人數直線上升,就業人數也呈現較為快速的上升趨勢,整體就業率漸漸上升最終穩定在91%左右。2015年高校畢業人數呈現歷史新高,該年的高校學生就業率一定程度上能夠表現出近年來大學生的整體就業率水平以及社會對大學生的吸收能力。2015年畢業半年后的大學生就業率為91.7%,基本表現出穩定的狀態,自主創業人數也較2013屆的2.3%上升到2015屆的3.0%。通過分析可以了解到近年來大學生對經濟結構變化有著很好的適應能力。但在未就業的人群中仍舊有將近一半的人處于一種待就業狀態。
(二)就業滿意度
網絡大數據顯示,電力系統自動化技術、電氣化鐵道技術、醫學影像技術等專業畢業生就業滿意度均較高。此外,旅游、英語、信息安全技術等專業也至少兩次出現在就業滿意度Top10榜單上。除此以外,隨著計算機與互聯網行業的快速發展,信息安全專業在最近兩年中表現出較高的就業滿意度。但一直以來熱門的建筑學專業在近年來就業滿意度出現下滑。國內外交流更加密切使得小語種專業待遇漸漸提高,其就業滿意度也在漸漸提高。
(三)專業相符度
專業相符度指的是所從事的工作與所學習專業的對口程度。一直以來,專業不對口狀況時常發生,專業不對口使得很多高校畢業生無法在工作中發揮自身所學,難以在短時間內實現自身的價值。但在近幾年間,專業對口率逐年提高,到2015年,本科畢業生的對口就業率為67%,高職高專畢業生的對口就業率為57%。通過對近年來的數據調查發現,計算機專業的對口就業率越來越高,與之相關的各種專業也同樣得到不同幅度的提高。這一現狀反映了當前的高校在學生教育方面的社會適應性改革方向。當然,由于調查取樣的限制,該數據并不能反映全國的畢業專業相符度狀況,其參考意義受到一定局限。
(四)薪資待遇
薪資待遇是就業質量研究的重點,也是基于質量法進行就業狀況分析統計的重點。分析畢業生的薪資待遇水平并結合當前社會中生存物資消耗,能夠很好地反映畢業生的就業質量問題。隨著近年來高校大學畢業生數量增多,企事業單位對于大學生人才招聘有了更多的選擇。另外,近年來高職教育改革取得突破,高職學生的競爭力大大增強,所以大學畢業生由于自身競爭力的下降導致薪資待遇情況也不容樂觀。數據顯示,2014年大學畢業生的月平均工資為3000元,2015年則下降為2800元左右,薪資待遇的下降反映出大學生就業質量較差,在職場與生活中大學畢業生普遍面臨更大壓力。并且,現實與預期的不符使得大學生對薪資待遇方面的問題越發敏感,喪失在職位中的主動地位,使得就業質量顯著下滑。
(五)工作地點
近年來,大學畢業生更加傾向于選擇國企、外企等大型企業,中小型企業面臨招聘難的窘境。在對在校大學生進行預期的工作單位統計中,國有企業占比居首,達34.31%,合資企業以19.25%的占比次之。由于近年來一線城市的競爭壓力不斷增加,越來越多的大學畢業生開始選擇回歸到二線城市尋找工作。這一人才回流的現狀使得二線城市崗位競爭指數漸漸逼近一線城市。加之區域中心城市對周邊城市人才的吸引,蘇州、沈陽、西安、天津、大連等近年來發展迅速的二線城市,崗位競爭指數甚至超越了部分一線城市。在工作地點的分布上,選擇二線城市就業比例增加,就業質量在一定程度上略微提高。
(六)工作環境
隨著市場經濟體制在近年來不斷變化以及世界經濟的區域化融合發展,企業面臨更大的競爭壓力,為了取得進步發展,企業員工往往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大學生在初入企業時很多方面尚不熟悉,在工作時壓力更大。而且,由于當前大學生的薪資待遇普遍不高以及自身尚無生活保障使得大學生對于現有的工作環境很難適應。整體來看,當前大學生的工作環境對于提高大學生的就業質量無法起到促進作用,但對于自主創業的部分大學生進行工作環境調查后發現,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對于當前的工作環境表示滿意。所以,當前的工作環境無法對就業質量分析產生一個客觀的評價作用。
綜上所述,通過對大學生的就業率、就業滿意度、專業相符度、薪資待遇、工作地點、工作環境等問題開展思考,能夠對大學生的就業狀況有一個相對客觀的認識。整體來看,當前大學生面臨嚴重的就業難問題,但現實中的崗位卻在不斷地增加,只是職位與學生之間沒能形成一種協調的關系,致使就業難狀況出現。
四、未來改善大學生就業狀況的策略
基于質量法進行統計分析后,我們對當前的大學生就業狀況有著較為清晰的了解。新常態經濟下的大學生就業數據顯示,當前的社會就業面臨危機的同時也蘊藏著很大的機遇。為進一步改善大學生的就業狀況,可以從社會、國家、學生三個方面做出積極的調整。
(一)社會方面
加強宣傳,轉變現有思維,突出中小型企業就業的優勢。輿論對大學生的就業觀有著重要的作用。合理利用輿論的引導,協助調整社會的就業結構,幫助學生客觀分析自身需求,選擇合適的就業方向與地點,可以提升畢業生的就業質量。各類媒體也要加強對中小型企業的宣傳,使相關類型企業能夠得到大眾廣泛的了解,既能夠推動中小型企業的發展,又能夠為畢業生的就業選擇提供幫助。
(二)國家方面
國家要加強對二三線城市的企業就業保障,吸引大學生就業。國家出臺相關政策諸如地方就業保障政策、地方就業扶植政策等,引導畢業生將就業重點轉移到二三線城市之中。地方政府積極響應,配合國家工作,對本地區的中小型企業開展宣傳以及提供人才招聘方面的保障。合理利用人才市場進行人才的分配,保證企業與畢業生的共同利益。另外,加強對企業的引導,積極提升畢業生在企業中的待遇水平。相關政策還要加強企業規范,倡導企業構建和諧勞動關系,呼吁企業對初入職畢業生的待遇進行提高,加強對地區企業監管,規范企業的勞動關系管理,保障畢業生與企業雙方的利益。
(三)學生方面
學生要提前做好自己的生涯規劃,確定自己的發展目標與未來發展路線,堅定地按照自身的意志前進,最終改善當前的就業狀況,提升自身的就業質量。當前社會跳槽現象嚴重,嚴重破壞良好就業風氣,對畢業生的就業發展產生不利的影響。學生要有遠見,明白就業的選擇首先要提升自己的能力,進而提升自己的待遇。學生不可盲目跳槽,要提前規劃好職業生涯,以提高就業質量為依據進行就業的選擇。另外,在入職準備階段,學生要加強與教師、家長之間的溝通,加強對社會形勢以及相關政策的了解,為自己畢業后的就業發展確定出切實可行的方向,避免畢業即失業現象的出現,抓住應屆畢業生的優勢,為自己創造一個良好的職業開端。
【參考文獻】
[1]邱晨輝,謝婷婷.大學生下一個就業高地在哪里——大數據盤點75家高校2014屆畢業生就業質量[J].勞動保障世界,2015(02):16-20.
[2]薛在興.社會資本對大學生就業質量的影響——基于北京市14所高校的一項實證研究[J].青年研究,2014(03):55-64.
[3]王永貴.我國大學生就業質量問題研究[J].重慶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6,29(02): 122-126.
[4]胡夢荻,易昆南,趙珊珊.大學生就業問題的統計分析與對策[J].科教導刊,2010(34):19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