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別嘉
【摘要】 《杜姆卡》(Op.59)是柴可夫斯基創作的一首富有濃郁俄羅斯民族氣息的鋼琴小品。本文主要對該作品的藝術風格進行探析,進而揭示其創作意境和文化內涵。
【關鍵詞】 《杜姆卡》;藝術風格;創作意境;文化內涵
[中圖分類號]J65 [文獻標識碼]A
俄羅斯作曲家“旋律大師”柴可夫斯基,一生創作了大量兼具浪漫主義詩情畫意與深厚濃郁民族情懷的音樂作品。其中,創作于1886年反映俄羅斯勞動人民鄉村生活的鋼琴小品《杜姆卡》(Op.59),通過憂郁、沉痛、如泣如訴的曲風與躍動、激揚、氣勢磅礴的旋律之間的對立沖突,同時呈現了生活的艱辛、迷茫與舞蹈的歡樂、愉悅,既富有感染力與深刻內涵,也極具生命力與審美價值。
一、《杜姆卡》的藝術風格
《杜姆卡》(Op.59)融入作曲家對時代的感悟和對人生的理解,借由理想與現實間鮮明形象的對立沖突,引領充滿戲劇性的沉思,這正秉承了柴可夫斯基一直以來通過揭示內心感情沖突傳達自我體驗的藝術風格。具體而言,本曲的藝術風格集中體現于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不斷運用轉調、離調的表現手法。通過運用大段落的發展性對比樂段,頻繁變化調性,創造出情緒變化的不同瞬間,使音樂形象鮮明貼切。表情化的旋律此起彼伏,精致典雅與粗獷熱烈巧妙結合,兩種對立情緒的矛盾沖突在這首作品中表現得酣暢淋漓,卻全然沒有突兀之感。如:本曲88小節的華彩樂段,就通過g小調與降E大調頻繁交替運用,形象地表達了內心矛盾的情感特征。二是嵌入了豐富的俄羅斯傳統音樂元素。巧妙運用寬廣的旋律與悠長的氣息,展現真摯動人、醇厚質樸的人文色彩,勾勒出俄羅斯民族性格。在采用三段體結構的俄羅斯古典民歌曲式的同時,以俄羅斯民間曲調為主,運用了大量的俄羅斯民間舞蹈型節奏,雖然不是典型的三拍子圓舞曲節奏型,但是具備本土音樂風格。而呈示部中合唱式的織體部分和伴奏和弦,模仿了俄羅斯民間樂器古斯里琴的撥弦效果,也使本曲呈現出濃烈的俄羅斯民族風情。三是結合了西歐傳統的和聲寫作手法。通過加入大量的變化音、不協和和弦,表現出熱烈、激動、緊張的情緒變化,使單純的俄羅斯民歌產生新的突破,形成了特有的風格。
二、《杜姆卡》的創作意境
(一)浪漫主義昭示人生哲理
《杜姆卡》(Op.59)的創作寓情于景,是作曲家向往美好的靈魂自白,極具浪漫主義色彩。浪漫主義的藝術特征集中表現為對主觀感情的崇尚、對自然的熱愛與對未來的幻想。在音樂方面,浪漫主義突破古典音樂均衡、完整的形式結構限制,以豐富多彩的藝術表現手法解放個性、抒發情懷、謳歌理想。作為人類感知客觀世界的藝術寫照,浪漫主義音樂雖然形式多變,但卻并非散漫無序,對人生哲理的思辨始終如一。本曲中柴可夫斯基賦予旋律人格特質,時而憂郁沉重,時而熱情奔放,時而彷徨沉思,彼此的對立沖突恰恰形成了對生命哲學的思考脈絡。柴可夫斯基說過“生活本身就是堅定的現實和飄忽的夢幻與幸福的抓取的固執的變換,這之中沒有港口”。無論是人類文明的發展,還是單一個體的人生歷程,在客觀世界中都反復經歷著面對陌生的敬畏、實現追求的慷慨、探索未知的迷茫。不斷認知世界、改變世界,就必須承受徘徊于高潮與低谷的洗禮,人類生而循環往復、沒有停歇,這正是作曲家在本曲中所探尋的最根本、最純粹的人生哲理。本曲中浪漫多變的旋律,為起伏抑揚的情緒架設起一座連接聽眾靈魂的橋梁,不僅僅觸動了對人生無常的感懷,更堅定了對生命意義的信仰。
(二)民族思潮飽含人文關懷
作為民族樂派的代表人物,柴可夫斯基的音樂創作將俄羅斯民族音樂與西歐古典音樂融為一體的。《杜姆卡》(Op.59)中兼具愛國主義精神、民族感情與本土特色的民族旋律,來源于柴可夫斯基熾烈的愛國熱忱,而這愛國熱忱中則滿懷對人民大眾的關懷。柴可夫斯基在給梅克夫人的信中寫道:“盡管我如此的欣賞意大利,無論她給我多么良好的印象我依然將永遠重視俄羅斯,你知道嗎?我親愛的朋友……我熱愛俄羅斯人、俄羅斯的語言、俄羅斯的智慧、俄羅斯的臉型之美、俄羅斯的習俗……”正是這種真摯的愛,使柴可夫斯基對國家民族、人民大眾正在經歷的波折與困境感到憂心忡忡,而最終凝聚成其作品中隨處可見的民族元素與情緒變化。本曲的第二部分毫無保留地表達了作曲家對人民大眾質樸勤勞優良品格和熱情爽朗民族個性的由衷熱愛,第一部分與第三部分則反復訴說著作曲家人文關懷帶來的內心苦楚與精神向往。既有別于傳統民族主義的英雄崇拜,也不同于狹隘民族主義的政治追求,本曲對普通勞動人民日常生活的描繪,才真正彰顯了人文關懷中“以人為本”的樸素理念,也更容易引發聽眾內心的共鳴。在這一意義上,歌頌俄羅斯民族性格的旋律,足以升華為給予勞動人民的贊歌。
(三)時代悲劇孕育變革希望
俄羅斯民族波瀾壯闊的歷史文化和雄渾不屈的民族性格,是經歷過無數磨難譜寫而出的。沙皇俄國統治末期的陰郁現實,已成為那個黑暗時代壓抑在俄羅斯民族奔放情懷上的沉重枷鎖。柴可夫斯基既憎惡統治者的專橫暴戾,又不滿于民主黨人反抗活動引發的社會動蕩。對社會時政的擔憂與情感生活的茫然,使作曲家不斷思考人生的意義,在樂觀與悲觀的矛盾情緒中來回掙扎,也更為渴望追求理想的生活。社會悲劇中的掙扎與思想斗爭下的喘息,共同形成柴可夫斯基音樂作品的悲劇色彩。正因如此,本曲第一部分中慨嘆往事、舉步維艱的主題,經歷了第二部分積極向上、歡騰雀躍的舞曲風格變化后,再度以低八度進行的主題回歸第三部分的憂郁、低沉情緒。面對不斷激化的社會矛盾,渴望變革的吶喊對于作曲家而言只能深埋于心,日復一日的沉思與琢磨只能流淌在凄美的旋律里。但作曲家深知,每一位有理想的人都在探索變革之路,希望的曙光或許就在明日。《杜姆卡》(Op.59)沉重痛苦的低吟中不時呈現樂觀堅毅的旋律,就如暗夜中隱約可見的點點繁星。本曲最后以三個有力的和弦在c小調上收攏結束,既與第二部分的舞曲的段落和節奏建立聯系,又以反傳統和聲結束進行的手法,留下耐人尋味的些許曙光,正預示著腐朽的社會環境即將變革。
三、《杜姆卡》的文化內涵
《杜姆卡》(Op.59)是一部被作曲家打上時代烙印的經典之作,既飽含了民族情緒與悲劇色彩,也洋溢著人性光輝與樂觀精神。對本曲的欣賞不能只停留在“悲歌”的定位上,而應由表及里,從美學角度與現實意義審視挖掘,結合東方美學的“意境美”和西方美學的“悲劇美”,感悟其深刻的文化內涵。柴可夫斯基曾感嘆道:“我們生來仿佛是專門為了永遠同惡運進行斗爭,永遠尋求理想,追求永恒真理,而又永遠達不到目的。”作曲家的感慨,看似悲觀無措,實則是對人生目標永無止境的詮釋。作曲家的每一段旋律,無論喜悅憂傷,都是來自其靈魂的吶喊、給予生命的布道、充滿渴望的感召。作為聽眾的我們,受彼此生活閱歷差異的影響,即使沉浸于樂曲中身臨其境,也很難得到步調一致的體會。然而拋開本曲中富含藝術智慧的創作技法,單純欣賞在多變情緒中翻騰的旋律,也一定能感悟作曲家探尋人生哲理的深意。深入人心的樂曲所帶來的通感,對聽眾而言,已然幻化為生生不息、追求理想的現實意義,也就無論其民族差異、時代不同、經歷多寡。每一個時代的每一個人都曾經背負難以名狀的痛苦,但正如痛苦中孕育著希望,理想一直在我們的身旁。面對觸手可及的希望,悲觀者視若無睹,樂觀者勇往直前,無為者裹足不前,有識者揚鞭奮蹄。只要不漠視人生的意義,希望自然眷顧于你。尤其對于即將獨自走入社會生活的畢業生,初涉世事的不適、小試牛刀的喜悅、回首挫折的沉思,紛繁蕪雜的情緒都在這首作品的旋律之中。一旦樹立努力前行的目標,就必須做好經歷坎坷成敗的思想準備,面對世態炎涼、痛楚傷懷也就能淡然處之。聆聽《杜姆卡》(Op.59)時,又何須一味感慨“理想的豐滿與現實的骨感”,你可曾注意到作曲家追求理想時那“生命不止、奮斗不息”的滿腔熱情,這也正是這首“悲歌”所具有的文化內涵。
參考文獻:
[1]呂昕.世界音樂巨匠——柴可夫斯基[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3.
[2]毛宇寬.俄羅斯音樂之魂——柴可夫斯基[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
[3]錢仁康.柴可夫斯基主要作品選釋[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6.
[4]李應華.西方音樂史略[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