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靜文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傳統音樂教學模式顯現出了一定的局限性、非合理性問題,大家已清楚地認識到新課改的重要性,因此對小學音樂課堂有效教學的實踐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文章是作者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總結出的幾點有效教學模式,可供其他教師借鑒。
關鍵詞:新課程;小學;音樂教學
一、創設情境,豐富情感體驗
1.多媒體課件進入情境
運用多媒體可以出營造出聲畫并茂的情境,從而大大提高教學效率。例如,在教授彝族歌曲《迷人的火塘》時,我先讓學生觀看了一組介紹彝族居住環境、服飾以及習俗的圖片。在學生欣賞的過程中,我配以生動的語言,讓學生了解彝族的“蘑菇房”“長街宴”等,縮短了學生與歌曲間的距離,因而在學唱歌曲的時候他們非常投入,從音樂中得到了美的熏陶。
2.創設生活情境
生活處處有音樂,教師可以給學生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例如,在教授《洗手絹》時,首先讓學生回憶在日常生活中做過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接著我就鼓勵學生伴著《洗手絹》的音樂,創編一個自己勞動的情境,學生興致盎然地活動開了,有的模仿掃地,有的模仿拖地等,勞動場面真是熱火朝天。有了這些體驗后,我就讓他們把自己的勞動成果表演唱給大家聽,課堂氣氛異常活躍,充滿了生命力。
3.律動表演體現情境
對于小學生來說,好動是他們的天性,在音樂課上適當地根據歌曲內容,讓學生用自己的動作語言來表現歌曲的情境,從而感受歌曲的情緒,這樣既很好地表現了歌曲,又讓學生得到了興趣的培養。例如,在教唱《玩具兵進行曲》時,讓學生模仿解放軍叔叔的正步走,加上適當的動作,讓學生在教室里走隊形,學生興趣高昂,一個個把歌曲的情境表現得淋漓盡致。
二、激發興趣,引導探究互動
小學生探究性學習要求在教學中要以學生為中心,創造學習環境,讓學生自主探究、自主創新,使學生積極參與實踐活動,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例如,在《力度記號》的教學中,我讓學生聆聽火車由啟動向遠方開去,然后由遠處向近處開來的聲音,想一想聲音有哪些變化?先讓學生獨立思考,然后進行小組討論,用自己理解的動作和圖形表示出來。然后由小組代表將討論結果向全班匯報展示。學生創編的動作和圖形雖然是各式各樣的,但是所表現的力度是一致的:由強到弱,再由弱到強。這時教師相機揭示音樂中的力度記號為“漸弱”“漸強”。
三、適時引導,創新表現形式
1.根據歌曲內容,創編動作
例如,學習《小雨沙沙》時,首先引導學生說說種子在土里的心情是怎樣的?他們是怎樣長大長高的?接著讓學生結合插圖自由想象,并要求學生能用動作把種子發芽的情景表現出來,由學生創編動作表現音樂的內容,并表達自己的感受。這樣的教學內容貼近學生生活,更容易使學生對音樂學習產生興趣。
2.創編歌詞
例如,《這是什么》這首歌曲,在學生熟悉新歌之后,教師通過課件進行適當的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生活的實際進行歌詞創編。
滴答滴答 幾點鐘 滴答滴答 七點鐘
你在做什么 我在吃早飯 啦啦啦啦……
3.為歌曲創編伴奏
例如,學習《火車開了》,教師可以把全班分為三個組,第一組模仿每四拍一次的火車叫聲“嗚”,第二組模仿每兩拍一次的車輪聲“轟”,第三組模仿每兩拍一次的“咔嚓”聲。學生根據老師的指揮依次呈現,讓學生體會三聲部節奏的和聲效果。
四、豎笛輔助,提高教學效率
豎笛的音色純正清麗、柔和輕盈,被稱為“柔和的笛子”。豎笛教學能幫助學生進一步接近音樂、理解音樂、表現音樂,促進學生的聽音、視譜、合作等各方面的能力,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例如,在學習二聲部歌曲《春曉》時,通過豎笛的吹奏,將學生分組吹奏各聲部,或一組吹一聲部,另一聲部來互相配合,這樣多聲部能完全和諧統一配合起來,在教學速度上比以往加快了一倍,而且更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使整個教學過程永遠保持著十分愉快的狀態。
總之,要想提高教學質量,就必須走出傳統的教學模式,運用靈活恰當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使其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并且能夠真正面向全體,使每個學生都發揮潛能,共同提高,才能夠達到素質教育的目的,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作者單位:天津市濱海新區大港實驗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