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憶雯
【摘 要】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于其自身學習能力的提升和教師教學效率的提高都有著重大意義。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有目的”地預習、制定不同階段的計劃;引導其進行及時復習和錯題歸納;以能夠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教學方式來培養其認真聽講的習慣;培養其善于思考和發問的習慣。
【關鍵詞】初中數學 學習習慣 教學培養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3.034
在初中的數學教學中,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學生知識水平和學習能力的提升、對教師教學效率的提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一直以來也是值得初中數學教師認真思索的課題。“良好的學習習慣”涉及的范圍比較廣,不同的學生適用的習慣也有所不同。總體而言,只要是能有效地提升學習效率,幫助學生思考和理解,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便可謂是“良好的學習習慣”。初中生正處在心智建構的過渡期,其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還有賴于教師的正確引導。因此,筆者本次論述將從教師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預習與計劃習慣、良好的復習與歸納習慣、高效聽講的習慣、勤于思考和發問的習慣這四個層面出發,對初中數學教學中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進行初步探索。
一、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預習與計劃習慣
初中數學知識較為復雜,在課程安排有限的情況下,課堂節奏往往較快。為了使學生更好地跟上課堂節奏,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養成課前預習的習慣,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制定出相應的學習計劃。
一方面,教師應該培養學生這樣的意識:課前預習不應該僅僅是“走馬觀花”,而是一場“自主學習”。因此,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具體的任務。比如,在講授“有理數加減法”的知識點前,可以設置部分問題:“有理數的加法法則有哪些?”“同號兩數相加該如何運算?”“絕對值不相等的異號兩數相加又該如何運算?”等等。使學生帶著問題去預習,知曉自己的難點和疑問,在聽講的過程中進行有針對性的重點學習。
另一方面,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制定出相應的學習計劃。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依據自身情況制定出相應的周計劃、月計劃以及學期計劃,周期愈短的計劃。比如周計劃當中可以包括自己需要弄懂哪項易混淆的概念、哪些課外習題還需要完成、下階段預習要如何進行等等。當然,在此之前,教師可以提前告知學生自己的教學進度安排和需要達成的教學目標,使學生在制定計劃的過程中有綱可循。
二、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復習與歸納習慣
不同板塊的數學知識本身有著密切的邏輯聯系,只有當學生具備將其銜接貫通的能力,才能順暢地提升起其知識水平、保證教師教學的有效性。而實現這一要素的途徑,便是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復習與歸納的學習習慣。
一方面,教師應該及時引導學生在各個階段展開相應的復習。包括課后復習、單元復習以及總復習等等。所謂“溫故而知新”,相關的知識回顧,可以讓學生思維產生“豁然開朗”之感,同時有利于其鞏固自己的薄弱環節。當然,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發揮好引導者的作用,打破原有的知識順序、進行邏輯性的結構整合,同時為學生梳理脈絡、標注重點、釋惑答疑。
另一方面,教師應該培養學生善于歸納的習慣,包括對日常錯題的歸納和對相關規律、概念的自我總結。研究顯示,學生對日常錯題進行糾正整合,可以使今后同類型的錯誤率大幅降低。因此,教師可以將“錯題整合”當作一項任務去布置,要求學生設置專門的“錯題本”用以整理自己的典型錯題,擬出正確的解題步驟和最初的出錯點,以加深其記憶。同時,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對相關知識點進行自我理解和歸納。比如在學習“無理數”時,教師可以為學生作示范:無理數歸納起來有四類:一是“開方開不盡的數”;二是有特定意義的數,比如圓周率π;三是有特定結構的數,比如0.1010010001;四是某些三角函數值,例如sin60o等等,如此引導學生對相關知識點進行歸納,可以使學生在知識運用方面融會貫通。
三、培養學生高效聽講的習慣
即便是新時期的教學活動,“課堂講授”也依舊是一項重要環節。在初中數學的日常教學中,學生數學素養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有賴于教師在課堂中的演練和闡釋。
因此,教師需要培養起學生認真聽講的習慣,采取能夠調動學生聽課積極性的教學策略,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比如,采用情景教學法,利用多媒體技術將幾何圖形的“平移”“旋轉”過程以動圖的形式呈現,從視覺的角度吸引學生注意力;對學生進行適當的提問,引導學生不斷思考,跟上課堂節奏。此外,教師還可以嘗試以富有感染力的語言表達方式,使枯燥的課堂變得愉悅輕松。
四、培養學生善于思考和發問的習慣
數學教學的根本目的,不在于向學生灌輸知識,而是幫助學生進行思維拓展和學習能力的提升。因此,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引導其多加獨立思考、敢于發問。
在學生已經掌握了相關概念的基礎之上,教師應該給予學生充分的獨立思考空間。比如,一道幾何證明題的課堂訓練,需要從什么角度入手展開證明?涉及到哪些定理?是否需要添加輔助線……在教師的引導和參謀下,此類問題的最終實踐者還是要落實到學生個人。此外,教師還可以對某一題目故意“錯解”,來知會學生要獨立思考,敢于質疑。
另外,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就學習中面臨的疑難進行發問。部分學生生性靦腆、不擅長與老師溝通,這便需要教師對其多加引導和鼓勵,肯定其問題的價值,肯定其好學求教的行為,放低自己在學生心目中“高不可攀”的權威感,對學生的求助給予熱心的幫助。這也是教師與學生進行溝通的重要時機,有利于教師獲得直接的教學反饋。當然,教師也可以在班級中建立“幫扶機制”,鼓勵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對其他班級成員多加照拂,在班級“排頭兵”的帶領下,促進班級集體學習習慣的共同進步。
五、結束語
總之,對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是一場以教師為引導、對學生進行“意識”傳遞的過程。也就是說,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根本之處還在于學生自身具備著相關的能動性,學生愿意、樂于、渴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便要求教師除了在課前、課堂以及課后對學生進行行為層面的引導以外,還要著重傳遞出“良好學習習慣”這種精神本身所具備的價值,使學生在接受教師的行為引導的過程中,體會到在這些行為背后,所不自覺地累積出的意識和習慣帶給他們的裨益,進而實現其數學能力的提升和數學素養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