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凡俊
【摘 要】數學是一門基礎學科,為其他學科提供了知識基礎和學習方法,學好數學已成為現代人才必備的標準之一。我國高中學習環境與初中學習環境不同,學習壓力也不同,許多學生在小學、初中學習數學時還得心應手,進入高中突然變成了數學“學困生”,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關鍵詞】高中數學 學困生 成因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3.089
現代生產、生活處處充滿著數學,數學不再是獨立的一門學科,它滲透到社會各個角落、影響著每個人的生活。我國高中數學基礎性強,是大眾化教育邁向精英教育的第一階梯教育,然后在這第一階梯教育中就有一些因數學基礎薄弱、對數學學習缺乏興趣、數學思維能力低、對數學學習失去信心,甚至破罐子破摔的高中數學“學困生”。新課改教育要求要以學生為本,面向全體學生,體現我國高中教育的基礎性、普及性、發展性的教育理念。但是,學生隨著不斷升入高一年級,數學學習面臨的是知識難度增加、靈活性增強、綜合能力要求增加等情況。在這種情況下,一些學生對數學學習的差異性就表現出來了,有些學生在高中數學知識的海洋里游刃有余,有些學生手足無措、無從下手,面對差異性的學生,如何落實新課改精神,縮小這種差異化。在尊重學生選擇的同時,全面培養、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和數學應用能力,是每位教育戰線工作者需要探尋的問題。
學困生,是指智商正常,但學習效率低,在長期穩定的學習環境中達不到教學目標、完不成學習任務的學生。對學困生的稱呼一般人會用“差生”、“后進生”、“吊車尾”等帶有歧視性的字眼來形容。筆者作為高中數學一線教師,長期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在這里淺談一下學困生的成因。
一、學校教育因素
(一)高標準的教學目標
在高考這個指揮棒的指揮下,很多高中學校不關注對學生的素質培養和提升,只考慮如何提高升學率,每年學校高考光榮榜如何能更好看。因此,在設定高中數學教學目標時,沒有考慮到大部分學生的知識水平、認知能力和思維能力,只把升學目標作為教學目標,沒有考慮到學生的整體性和差異性,沒有落實因材施教的方針,任意加快、加重教學難點,以個別尖子生的學習進度作為教學目標,加重了大部分學生的學習難度,拔高了數學知識重難點,造成學生達不到教學目標,不能完成學習任務,甚至心理情緒低落等現象,對高中數學學習也產生了畏難心理,成為自我放縱的“學困生”。
(二)課堂溝通不暢
課堂是師生交流的主戰場,高中數學知識難度增強、靈活多變,需要師生在交流溝能中共同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這樣學生才能更好學到知識,并能靈活應用知識。但是,一部分數學教師仍然采用“填鴨式”式的教學方法,剝奪了學生發言、提問的權利和機會,課堂無交流。同時,高中數學任務重,一些數學教師為趕教學進度,縮短了學生思考、消化知識的時間,造成學生跟不上教學講解迅速,第一個問題還沒思考清楚,第二個問題已結束。久而久之,學生對高中數學學習產生厭惡情緒,進而造成數學“學困生”人數大量增加。
(三)教學方法陳舊
現代數學教育要求學生不僅要學會數學定律,更要能靈活運用。特別是數學,在生活中應用范圍廣,當今科學技術都離不開數學知識的運用。但是,高中數學教學中還有一些教師仍采用傳統教法,缺乏組織學生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學生只能被動的接受知識。教師對“學困生”的要求,只要不說話、不擾亂課堂秩序、不打攪別人,即使是睡覺、看小說、做別的事情都可以“睜一只眼,閉一只眼。”致使“學困生”的學習態度越來越消極,缺乏競爭向上的學習精神。
(四)功利性教學評價
對學生最大的鼓勵就是用“成績的方式”肯定,而不少學校以分數論英雄,以成績排座位,這嚴重打擊了一些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高中數學考試比較多,周測、單元測、期中、期末、學業水平測試等,隨時都能給學生進行評價。其實,考試成績,對學生具有一定的導向作用,但不能作為對學生的全部評價,新課改提倡尊重學生,全面發展。單一的學科成績并不能體現學生的整體素質、認知水平、心理健康等素質。這種以考試論成敗的功利性評價式方法,容易對學生造成不健康的心理影響,容易讓學生看不到自己的長處,從而產生自卑心理,損害學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甚至對學生以后的成長都有影響。
二、學生因素
(一)缺乏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導師。高中數學“學困生”一部分是因缺乏學習數學的興趣,再加上學校、教師引導不夠,學生從心理上厭煩數學。沒有興趣這種強大的內因支持,學生容易在課堂上注意力不夠集中、對布置的作業敷衍了事、在學習數學時提不起精神,成績下降,甚至會產生厭學情緒,進而形成數學“學困生”。
(二)動力不夠
動機是推動學生學習的發動機,能把內在心理活動轉變成外在實際行為。一些“學困生”對高中數學產生厭惡情緒后,容易對數學學習失去動力。一旦認為自己考學無望,就會自暴自棄,學習消極、態度散漫、沒有目標性。高中數學學習不僅為了考學,更重要的是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和提高,自身素質的提升,社會生存和發展力的培養。高中數學學習只是學生一生經歷的小片段,不能定論學生的人生價值。因此,不適當的功能性的評價,容易讓“學困生”失去人生目標價值感。
(三)不科學的學習方法
數學學困生一般是數學基礎薄弱,在學習高中數學時,更如同是在黑暗中過河,學習效率低,學習成績提高不上去。長此以往,學困生的學習積極性必被損傷,失去學習興趣、學習動力。究其原因是,初中數學比較簡單,一些學生不注重課前預習、課后復習,不會系統的整理數學知識,而高中數學難度增加,如果不預習、復習,課堂上不容易跟上教師講解進度,一節課跟不上,節節課在倒退,以后再進行數學補救,也容易事倍功半。對“學困生”數學學習應在方法上給予指導。
三、結束語
總之,高中數學在難度、靈活度、綜合度上都有所增加,不少小學初中數學優等生到了高中,學習數學反而變成了“學困生”,不是因天生DNA決定了成為他們是“學困生”,而是由多方因素造成的。科學分析成為“學困生”的原因,才能正確引導,幫助他們脫離“學困生”的隊伍。“學困生”存在于每個學科中,學校、教師、家庭、社會,不能以成績論成敗,功利性評價“學困生”,應幫助、引導,樹立他們的自信心,幫助他們從“學困生”轉化到普通生,甚至優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