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燕平
【摘要】本文在闡述文言文獨特價值的基礎上,探討了在文言文教學中進行作文拓展訓練的可行性,教師在文言文的“枯燥”中,努力尋找“興趣”點,有針對性地穿插作文片段訓練。其實施策略為通過擴寫簡潔的記敘,凸顯人物形象;補寫議論中的場面描寫,突出主旨;改寫古典詩歌,使之具體傳神。這樣,在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興趣的同時,更能迸發其寫作的靈感,提高作文水平。
【關鍵詞】文言文;作文教學;片段訓練;激發興趣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筆者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探索將文言文與作文教學融合起來,在文言文的“枯燥”中,尋找一些“興趣”點,使學生在理解文言文意蘊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穿插作文訓練(尤其是小作文及作 文片段),激發學生興趣,迸發寫作的靈感。實踐證明,文言文教學+作文片段訓練,就像數學中的“負負得正”一樣,事半功倍,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積極引導學生,領悟文言文的獨特價值
文言文言簡意賅,字字珠璣,是典雅優美的書面語言;它是中國千百年來的文化積淀和民族瑰寶,是我們語言寶庫中的無上財富。
(一)學習文言文,是陶冶情操、歷練品質的重要媒介
經歷了上千年錘煉的古典文學是我們民族精神內涵的源頭活水,深沉的思想,誠實的品德,博大的襟懷,為我們深深折服。閱讀古典文學作品,我們在不知不覺間情趣變得高雅,在潛移默化中對人生宇宙的認識變得博大深邃。屈原、司馬遷、陶淵明、蘇軾、文天祥等先賢,以文言構筑的詩文,是輝煌燦爛的“精神燈塔”,照徹千年,沐浴古今。我們學習他們的詩文,披文入情,猶如循著他們的“足跡”,尋找蕩漾于文言中的高尚靈魂,這無疑是一次精神的洗禮。
(二)學習文言文是吸納寫作養料的重要途徑
文言文精練的語言,典雅的表達方式,考究的遣詞造句,對于學生積累語言、接受文化熏陶大有裨益。在少年“語言敏感期”誦讀相當數量的優秀文言文,可以為一流的白話表達能力打下扎實的基礎。
二、利用文言文教學進行作文拓展訓練
文言文的語言精練,語句跳躍,在人物刻畫、情節發展和環境描寫上受的限制較大。教師可以從中尋找有利于調動學生興趣的“興奮點”,運用改寫、擴寫、續寫等多種手法,對人物進行細致刻畫,對環境進行具體描寫,將情節充分展開,把人物的性格在情節發展中逐步凸現出來。這樣,不僅能加深學生對原作的理解,更能激發其發散性思維,提高寫作能力。
(一)擴寫簡潔的記敘,凸顯人物形象
教師可從課本中選擇一些精練的語段,鼓勵學生進行聯想與想象,將看似單薄的人物還原為立體的、豐滿的、充滿生命力的形象。在人物漸趨豐滿的過程中,使故事情節也變得完整而生動起來。
我們以教學《陳涉世家》為例,在“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的情況下,陳勝、吳廣密謀起兵造反。聊聊數十字,可擴寫如下:
雨已經連續下了三天,仿佛永遠都不會停歇。狂風撕扯著大地,天邊響起一陣陣沉悶的雷聲,好像壓抑的怒吼,又像是沉重的嘆息。
陳勝緊鎖著眉頭,在屋子里來回地踱著,不時抬起頭來,望望外面的瓢潑大雨。
“大哥。”吳廣急匆匆地出現在門口。
“快進來,”陳勝迎上幾步,“校尉怎么說?”
吳廣摘下斗笠,甩了甩雨水,說道:“校尉居然還在喝酒,他們不同意部隊冒雨開拔。”
“什么?”陳勝瞪大了眼睛,“我們趕往漁陽戍邊,走了不到一半的路程,再不及時趕路,肯定會誤了期限。誤了朝廷規定的期限,依軍法從事,那可是殺頭的罪名啊!”
吳廣點點頭,沉吟道:“這些我都知道,可是雨這么大,根本沒法子行軍。”
“這么說,誤期是肯定的了。”陳勝思索片刻,沉聲說道,“兄弟,難道我們就在這兒等死?!”
吳廣看著陳勝的眼睛,說道:“大哥……我知道你已經有了主意,但說無妨。”
陳勝深深地吸了口氣,說道:“我們趕到漁陽,是死路一條,要是逃跑,肯定也逃不過官兵的追捕,會死得更慘。我們不如拼死一搏,號召大家起來造反,就是戰死了,也死得轟轟烈烈!”
吳廣思索道:“絕處求生……看如今的情勢,也只能如此了。”
陳勝繼續分析:“這雖然是著險棋,卻有勝算的把握。朝廷橫征暴斂,視天下蒼生為螻蟻,百姓敢怒而不敢言,都已經忍受了很久。我聽說本應即皇帝位的是公子扶蘇,賢明而且寬厚,沒想到二世胡亥為了篡位,把他給害死啦。我還聽說楚國的大將項燕屢立戰功,深得百姓愛戴,如果我們假借公子扶蘇、項燕的旗號,振臂一呼,應該會有很多人響應。到時候群雄并起,天下大亂,正是建功立業的好機會。”
吳廣興奮地搓了下手,說道:“大哥說得極對。兄弟愿與您同生死,共富貴!”
“好,那我們擊掌為誓!”
一道閃電刺破蒼穹,“轟隆隆”的雷鳴猶如天地的吶喊,兩只有力的手臂緊緊地握在一起……
這樣擴寫,人物形象生動豐滿,栩栩如生,能使學生加深對時代背景的了解,理解大澤鄉起義的必然。
(二)補寫議論中的場面描寫,渲染環境,突出主旨
補寫是一種在原文基礎上進行再創造的練習形式。文言文中的補寫,不應僅限于改變原作的人稱、體裁、敘述方式或敘述順序,而應轉化視角或角色,摒棄原文語言的束縛,盡量用自己的語言、以新穎的視角進行闡述。
教學韓愈的《師說》,課文第二段議論精辟,運用三組對比,造成了一種強烈的反差效果。但其中對士大夫“恥師”的議論較為簡潔,倘若將之進行場面描寫,效果就截然不同:
長安,雄偉的含元殿前。
參加早朝的官員們陸陸續續地聚集到大殿前的廊道上,有人高談闊論,有人竊竊私語,一位中年人正恭敬地向韓愈請教:“老師,學生昨日讀到《大學》中……”韓愈還沒有聽清他的問題,就被一陣哄笑聲打斷了。
“怎么回事?有什么好笑的?”韓愈有些惱怒。
人群中有人說道:“哈哈,韓大人,您跟李大人年齡相仿,學問和閱歷也相似,你們兩個還有什么請教不請教,老師不老師的呀!”
“說得沒錯,”另一人接著道,“李大人拜你為師,這不明擺著拍你韓大人的馬屁嗎?要是你韓大人拜李大人為師,您堂堂的京兆尹,位居正四品,可李大人才……哈哈,那可不笑死人了。”
韓愈憤怒地瞪了他們一眼,想斥責幾句,但張了張嘴,卻沒說出什么,只是無聲地嘆了口氣:師道之不傳久矣!
這樣展開,士大夫之流的恥于從師、虛榮自誤、迂腐可笑的場景就活生生地展現在我們面前。
(三)改寫古典詩歌,煥發生命的光彩
詩是抒寫心靈的藝術,在所有的文學體裁中,它是最富于靈氣與情感的言說形式。詩歌之美,不僅源于它所表達的內容,更表現在它所呈現出的形式上。詩歌的語言是最簡潔最凝練的,字字珠璣,其意無窮。
雖然古語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可光靠閱讀、背誦來學習古詩是遠遠不夠的。對古典詩歌進行改寫,不僅能讓我們品味其聲色兼具、情景交融、有血有肉的文字,更能領悟到詩歌深沉、含蓄、高遠的精髓。
杜牧的《山行》:“遠看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夕陽已經沉入了山谷,天邊散發出淡淡的余暉。一條曲折的小路蜿蜒地伸向遠方,山峰間彌漫著清冷的氣息。
在那山嶺的深處,在那白云飄浮的地方,似乎有炊煙裊裊地升起,哦,那兒應該住著幾戶山里人家吧。
暮色中的楓林是那么的神奇,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清冽的空氣,吩咐車夫停下車來。遠遠地眺望著山崖上的那一大片火紅,心潮澎湃,又心曠神怡。多么瑰麗的楓葉啊,經過風吹霜打,竟然比二月的鮮花還要艷,還要紅。
如此改寫,把握了原詩的意境,想象豐富而合理,對學生理解詩歌意蘊和提高寫作能力都大有裨益。
三、結語
在當前作文教學的重要性日益彰顯的形勢下,引導學生掌握作文片段寫作技巧顯得尤為必要。筆者認為,當前我們語文教材中的文言文都是不可多得的優秀篇目,其詞、句、段、章中布設的“知識點”“興趣點”,可謂信手拈來。教師一定要做有心人,抓住生活和教學中的契機,努力找尋這些能激發學生興趣的“知識點”,積極引導學生進行想象、聯想、揣摩、構思,引導他們進行發散性思維、創造性思維,使其在加深對課文理解的基礎上,迸發寫作的靈感和欲望。
當然,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是一項系統而復雜的工程,需要我們付出大量的心血和汗水。但只要我們能夠認真探索,堅持不懈,那么,我們就很可能利用“文言文+作文片段訓練”這把鑰匙,打開學生“畏文言”的銹鎖,更能使他們擺脫“訥于議”的桎梏。
參考文獻
[1]陳玉秋.語文課程與教學論[M].南寧: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2]葉圣陶.怎樣寫作[J].語文世界(中學生之窗),2013(3).
[3]肖向云.一把打開中國文化寶庫之門的鑰匙[N].杭州日報,2014-09-19.
[4]周慶元,胡虹麗.文言文教學的堅守與創新[J].中國教育學刊,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