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探析《長生殿》故事情節及背后的思想邏輯,團圓結局表現了人們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故事情節改編歷史真實故事以及作者多重感情在作品中的映射。
關鍵詞:《長生殿》;故事;邏輯
作者簡介:朱玉純(1993-),女,黑龍江省七臺河市人,廣西民族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在讀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J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21--01
一、團圓結局符合人們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愿望
《長生殿》的故事表現了人們對美好愛情的向往和追求,“團圓的結局是中國古典小說戲劇的特點。中國古典悲劇也大多呈現一個固定的模式,由悲到喜,總會有一個圓滿幸福的美麗結局,讓人拭去腮邊的淚水,露出滿意的微笑。[1]”李楊二人的大團圓結局,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的不足,符合平民百姓追求美好生活的心理和愿望——現實的生活已經如此艱難,就讓故事中的人有一個相對美好的結局來安慰人心。
洪昇在《長生殿·自序》中寫道:“余覽白樂天《長恨歌》及元人《梧桐秋雨》雜劇,輒作數日惡。”他被這些作品深深打動,又因作品的悲劇結局而傷感,所以自己動筆改編故事的結局,讓楊貴妃和唐玄宗有一個能夠悔改的機會。楊貴妃“只想我在生所為,那一樁不是罪案。況且弟兄姊妹,狹勢弄權,罪惡滔天,總皆由我,如何懺悔得盡!”(《情悔》)楊貴妃和唐玄宗歷經磨難后重回神位,在天上人間“永為夫婦”,正符合了讀者們的愿望。但是,這種團圓結局的模式也有一定的缺憾,即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作品的感染力,使讀者感到作品后勁不足,作品前后的風格也有一定的差異。
二、故事情節改編歷史真實故事
李楊愛情故事表現了一代王朝的興衰,文藝作品中的社會動蕩、生活變遷,極易引起同樣經歷過戰亂洗禮的人們的共鳴,但李楊愛情故事與其他此類作品不同的是,故事的主角即李楊二人歷來被人們視為社會動蕩的導火索,而其他故事中的男女主人公則是處于時代大環境中不能把握自己的命運。“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不僅揭示了李楊二人的故事正發生在李唐王朝由盛轉衰的時期,同時也暗示了是由于唐玄宗耽于玩樂造成了不可收拾的局面。
《罵賊》中的雷海青是作者根據歷史改編,著重描寫的角色。“武將文官總舊僚,恨他反面事新朝。綱常留在梨園內,那惜伶工命一條。”雷海青雖然只是一個樂工,但他的風骨與投敵的朝廷官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雖則俺樂工卑濫,硜硜愚暗,也不會讀書獻策,登科及第,向鹓班高站。只是血性中,胸脯內,倒有些忠肝義膽。今日個睹了喪亡,遭了危難,值了變站,不由人痛切齒,聲吞恨銜。”偽官們看到雷海青被殺害,竟直呼“殺得好”,并說“大家都是花花面,一個忠臣值甚錢”,嘲笑雷海青“畢竟你未戴紗帽,見識淺”。通過對比,作品痛斥投敵叛國的佞幸小人,并且表現了在大環境下,小人物和平民百姓身上的優秀品質。
三、作者多重感情在作品中的映射
關于寫作目的,我們知道李楊二人的感情是與安史之亂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有其深刻的歷史意義。《長恨歌傳》“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懲尤物,窒亂階,垂于將來也。”可以代表幾代作者的創作初衷:一是受其故事感動,二是訓誡后來人。
雖然這些作品造成的客觀效果,多是同情和欣賞多于諷刺和譴責,畢竟在這類文藝作品中,對于他們奢侈的生活描寫只占了一小部分,而大部分是關于兩人的感情描寫。但作品中不僅表現了對故事主人公的同情,還表現了對統治階級窮奢極欲的強烈控訴,反應了廣大人民的不滿。
在《長生殿》中主要體現在第十五出《進果》,兩個使臣,“為因貴妃楊娘娘,愛吃鮮荔枝”,耗費人力物力“年年進貢”,且“只圖貴妃看一看”,感嘆道:“一身萬里跨征鞍,為進離支(荔枝)受艱難,上命遣差不由己,算來名利怎如閑!”海南產的荔枝,送去長安路途遙遠,為了保鮮,“采時連葉包,緘封貯小竹籃。獻來曉夜不停歇,一路里怕耽”,騎馬奔波,為趕時間,不僅踐踏莊稼,甚至不顧人命,百姓也因使臣“乃是進貢鮮荔枝與楊娘娘的”,因而“不敢要他償命”。李楊二人在長安生活豪奢,外面的驛站卻窮到了“錢糧沒半分”驛官逃跑的地步。
注釋:
[1]劉根生《團圓情節——中國古典悲劇團圓結局的文化分析》,衡水學院學報,2006年6月出版。
參考文獻:
[1](清)洪昇,《長生殿》(徐朔方校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10月出版。
[2]靳極蒼《<長恨歌>及同題材詩詳解》,三晉出版社,2011年11月第二版。
[3](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中華書局,1975年1月出版。
[6]劉根生《團圓情節——中國古典悲劇團圓結局的文化分析》,衡水學院學報,2006年6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