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輝
【摘要】 就目前我國的教育大環境來看,應試教育的教育方式始終占據主導地位,短時間之內應該不會有太大變化,相當一部分小學生對于體育學習的積極性不高,覺得很累很苦,并且也不考試,所以對體育課的學習興趣不佳。所以筆者在開展大量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探究了激發學生興趣的一些教學策略,希望能對教學質量的提升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
【關鍵詞】小學體育;提升質量;有效性教學;學生興趣
一、做好課堂總結,優化課堂設計
反思和總結是對自己所學知識的一種歸納和總結,經常進行學習反思,開展學習總結,不僅有利于鞏固學生所學的知識,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而且還有利于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觸類旁通。就小學體育而言,與其它許多學科不一樣,更多的突出的是實踐能力的培養,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在每堂課結束之后,都要讓學生重溫下課堂學習的內容,然后給與一定的檢測,看下學生的學習情況,沒有掌握的體育要領和動作,要讓學生及時反思,為什么沒有掌握,然后開展針對性的教學和練習。而對于那些常規運動項目,如果學生只是當做一種練習來應對,不及時的對其進行總結和反思,那么學生每天不僅會因為大量的練習題而疲于應付,而且還會對體育課逐漸失去興趣。所以小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一定要選教學內容,優化教學設計,提升教學質量和學習效果。
二、塑造學生習慣,提升學習能力
細心觀察我們發現,雖然大部分學生感覺到體育課很累,并且有些內容學習難度還較大,但是 只要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認真聽課,做好相關的練習,善于運用知識的遷移拓展自己的學習方法,大多數學生還是能有效的掌握運動要領,提升運動技能的。為此,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幫助小學生樹立良好的體育課學習習慣是非常必要的,這也是實現有效教學的基礎工作之一。小學生注意力很難集中,他們的學習受到學習興趣的影響,所在在開展小學體育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優化教學設計,讓學生從被動學習轉向主動學習,從“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我愛學”,提高他們學習體育的積極性。為此,在實際操作中教師要督促學生從一開始就做好認真聽講,仔細的揣摩教師所教的動作要領和規范性的動作演練,對于看不懂的或者一時間很難掌握的要領要及時的告知教師,反復的學習和訓練相關的內容,切不懂裝懂。學習過程中每一位學生的智商并無明顯差異,而導致學習結果出現差異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興趣所決定的。所以,教師在指導學生的學習中要注意培養學生樹立積極的學習興趣,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鼓勵學生不斷學習、努力學習,這樣一定會提升自己的體育素養和學習能力。
三、落實素質教育理念,恢復學生的主體地位
小學體育的教學,無論是教學內容還是教學方法,都需要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做到與時俱進,無論是教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要做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小學體育課程包含的內容也較為廣泛,每一章節幾乎都不是純理論的授課,而是需要讓學生掌握既定的實踐能力。在小學體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做好定位,學生才是課堂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課堂學習的管理者、協調者與組織者,在課堂教學中,應該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學會自主探究和自主學習,這樣絕對比教師的滿堂灌和灌輸教育效果來得快,來得深刻。按照新課改和素質教育理念的要求,教學應該突出“教”,重在“學”,教師的教只是手段和途徑,學生的“學”才是目的,教學的最終歸宿是通過教師的課堂教學促進學生的發展,讓學生在知識熏陶的基礎上有能力解決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問題。在課堂教學上能采取適當的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意識。對于小學體育的教學來說,教師一定要突出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讓小學生得到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的全面發展。
四、運用教師期望效應,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教育心理學研究和教育實踐證明:教師對學生的態度會對學生產生直接的影響,這種影響作用就是教師期望效應,也稱為“羅森塔爾效應”。它主要是指如果教師對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上多加關懷與愛護,會對學生產生正面的積極影響,讓學生覺得自己得到尊重與信任,從而激發出學生積極向上的熱情。反之,如果教師對某個學生表現出厭惡或是失望,不重視與學生交流思想,師生之間關系逐漸冷漠、疏遠,就會對學生產生負面的消極影響。因此,這就要求中學教師對待學生應該秉承公正的態度,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理應對每一個學生都建立積極的期望,不要總是消極地看到學生的缺點和不足,特別是對待那些上課愛搗亂、不認真聽講的學生,更應該努力發掘他們的優點和長處,關注他們身上某些積極的變化,給予他們更多的鼓勵和關懷,讓他們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期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對于小學體育的教學來說,教師一定要客觀的認識到小學階段學生的學情,創新教學模式和教學策略,能從小學生的偏好和心理出發,精心的設計教學內容和優化教學過程,這樣才能提升小學體育課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胡亦波.如何提升小學體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小學時代,2014(02)
[2]李國華.淺談如何提高小學體育課堂教學有效性[J].學周刊,20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