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工匠精神強調的是在工作中追求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然而高校輔導員由于職業歸屬及價值認同偏低,職業認知及專業素養不夠等原因,輔導員隊伍缺乏對工作執著追求的“工匠精神”。本文分析“工匠精神”在輔導員隊伍職業化建設中的缺失原因,提出“工匠精神”融入輔導員隊伍職業化建設的路徑思考,使之成為學生健康成長和全面成才的指路者和引路人。
關鍵詞:工匠精神;高校輔導員;職業化建設
李克強總理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報道中提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這是“工匠精神”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那么,“工匠精神”有哪些內涵?在如今這個時代,我們又該如何培育工匠精神呢?付守永的《工匠精神:向價值型員工進化》說,它的核心是“不僅僅把工作當作賺錢的工具,而是樹立一種對工作執著、對所做的事情和生成的產品精益求精、精雕細琢的精神。”聯系到學生工作實際,可以說“工匠精神”之于高校輔導員職業化建設的路徑研究具有很強的借鑒意義。
一、“工匠精神”于輔導員隊伍職業化建設中的缺失
(一)職業歸屬及價值認同偏低,隊伍缺乏穩定性。
長期以來,高校輔導員崗位是一個交替周期最短的崗位,很多人認為輔導員工作是一種過渡,在此過程中并不能增長知識閱歷,發展前途也不好;輔導員是“萬金油”,只要與學生相關的問題都可以找,人們普遍都把輔導員當作一個不需要專業理論只需要做好與學生有關雜事的工作。由此使得輔導員職業得不到社會的理解和尊重,造成了輔導員工作的職業歸屬感和價值認同感偏低,隊伍流動性大,致使不能把輔導員當作一項穩定的職業或者事業來做,缺乏對工作的執著追求的“工匠精神”,導致這項工作長期形成的有效經驗和方法沒有得到傳承和發揚,影響輔導員探索本職工作規律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職業認知及專業素養不夠,滋生職業倦怠感。
中央16號文件指出:“輔導員、班主任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1)。但實際上,他們各不相同的專業背景,工作上又缺少系統的理論培訓,因此部分輔導員對職業認知仍然停留在“大保姆”和“消防員”,包攬了學生上課以外的所有相關事務,長期的職業角色定位不明、職責不清,工作的無底線、責任的無邊界給輔導員帶來了巨大的心理壓力和職業壓力,滋化職業倦怠感,造成輔導員職業責任履行不佳,職業操守不強,職業精神不夠的局面,更談不上樹立起對職業的敬畏、對工作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因此,要實現輔導員隊伍專業化、職業化建設任重而道遠。
二、重拾“工匠精神”是實現輔導員隊伍職業化建設的需要
(一)“工匠精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
“工匠精神”是民族文化傳統與國家文化的重要組成,它是中國歷史文脈的基因,是能夠映現中華文明的底版。在歷史長河的演變過程中,從陶器到玉器,從庖丁到魯班,一部中華文明史凝聚了每個朝代工匠們的智慧和創造,從繪畫到雕刻,從印染到織造,工匠也因其職業的特殊性形成了獨具一格的精神特質,這是一種傳承與創新的并存,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沉淀與融合,更是浮躁社會所缺乏的一種堅定氣質與堅守。在工作時力求完美,堅持把工作做到盡善盡美的信念就是我們所說的“工匠精神”。這就要求人們在工作時嚴謹認真,專注堅定,不斷創新,努力做到臻至境界。同樣的,輔導員工作中也離不開這些品質精神的引領價值。
(二)輔導員的職業化發展離不開“工匠精神”
2014年初,教育部發布了有關文件,擬定了對輔導員的工作要求等具體內容的判定標準。在我國高等教育中,高校輔導員的作用是舉足輕重的,培養其“工匠精神”能夠讓他們愛崗敬業,形成更加長遠、全面、專業的職業定位,把輔導員事業作為一種可以奉獻終身的事業,擁有更加高遠的職業理想,讓輔導員在初入工作時能夠較少出現隨意性太強的行為,更加熱愛工作,考慮深遠。“工匠精神”反映了輔導員的人生追求和精神境界,這對其工作有著非常重大的影響。這種精神既能讓輔導員熱愛工作,投入最大的熱情,積極進取,能夠推動其個人發展,又能提高整個輔導員隊伍的職業能力,樹立良好的職業形象。
三、踐行“工匠精神”實現輔導員隊伍職業化建設的途徑思考
(一)以“工匠之心”堅持輔導員高標準的選聘標準
高校在選聘輔導員過程中要堅持高進嚴出的原則,在篩選聘用時一定要充分考察其知識儲備、業務能力和素質品質等,當然了,必須要在工作中懷有一顆“工匠之心”,即執著、專注、精益求精的精神。常言道“匠人易得,匠心難練。”所以,匠心的歷練是十分重要的,要通過磨練技藝來磨礪心境。只有最純粹的熱愛和專注才能獲得內心的平靜,從而獲得一顆“工匠之心”。在輔導員工作中也是如此,只有對輔導員工作有足夠的熱情,才能在工作中勤勤懇懇、兢兢業業,把全部熱情奉獻給工作,認真負責,無私奉獻,努力提升個人能力,歷練品質,讓自己不斷發展,努力完成科研與創新工作,通過實踐探索自己的成長之路,才能成為學生健康成長和全面成才的指路者和引路人。
(二)以“工匠之道”打造輔導員隊伍專業化培訓體系
首先,完善輔導員培訓管理長效機制。除了崗前培訓以及日常培訓外,鼓勵和支持優秀輔導員進一步完成學位深造和業務進修,這樣就能完成更加專業的高校輔導工作。第二,要讓輔導員探索更多工作方法,能夠充分行使相關教育部門的權利,有效利用高校的各方面資源,形成較為完善的培訓體系,以培訓為主,研究學習、考察研討等為輔,通過更加全面的方法來提高輔導員能力。另外,還可以舉辦輔導員職業能力大賽,通過以賽代練、以賽代訓,逐步構建分層次、多形式的培訓體系,讓他們更加專業,具備更高的職業水平。最后,應該形成全面具體的考核激勵機制。以工作量、工作時間、工作內容和付出程度等為評判標準,除此之外,還要考慮學生的學習情況、獲獎情況等內容,這樣綜合各方面情況就能形成動態的、系統的、科學的績效評價體系,并與輔導員的晉升相掛鉤,真正促進輔導員的工作積極性的提高。
(三)以“工匠精神”凝練學習型高校輔導員共同體
弘揚“工匠精神”,將榜樣示范與輔導員的自我管理、自我塑造、自我發展相結合,建立學習型輔導員共同體,強調輔導員的職業發展應該具備的價值觀和工作態度,讓輔導員在工作中找到歸屬感,給自己清晰的工作定位,這就要求我們在以下三方面進行努力:一是要讓組織輔導員一起學習,提升能力,提升整個輔導員隊伍的職業能力;二是要讓激勵輔導員不斷創新,時時學習、處處學習,讓其不斷成長,促進其能力提升以及對工作執著、對所做的事業精益求精、精雕細琢的精神。三是將學生成長成才的愿景與輔導員的職業夢想相結合,促進實現輔導員與學生共同發展的終極目標,在前進的道路上不斷錘煉自己,形成良好職業精神,在日常工作中要充分兼顧高效率和高質量,充分體現自身人生價值。
總之,高校要大力弘揚“工匠精神”,重視和加強輔導員隊伍職業化建設,將“工匠精神”與輔導員職業情感相融合,把個人的追求和職業理想融為一體,努力培養將教育作為終身事業輔導員。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組編.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獻選編[M].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8
作者簡介:姚琨(1981—),女,貴州貴陽人,貴州醫科大學生物與工程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