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麗
摘 要: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不是被動的吸收課本上的現成結論,而是一個親自參與的豐富生動的思維活動,是一個實踐和創新的過程。數學教學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過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思想與方法,獲得豐富的數學活動經驗。在這種理念指導下,小學數學應創設一個自主的學習環境和空間,采取有效的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主動發展。
關鍵詞:自主學習;參與;激發熱情;體驗
一、營造氛圍,煥發自主學習意識
對學生來說,他們是有情感的,學生的情感直接影響到他們學習的興趣。只有積極、肯定的情感才能使學生的主體性、創造性得到發展,思維才能活躍。教師注意把微笑和鼓勵帶到課堂,創設激勵性評價機制,提供誘因,使學生潛在的那些力求好學的動力,變為正在活動的、實實在在的需要,從而學好數學。
1.建立新型師生關系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這個過程中,強調師生間、學生間的各種信息交流,包括知識、情感、態度、需要、興趣、價值觀,以及生活經驗、行為規范等,在交流中實現師生互動,相互溝通,相互補充。
2.善于激勵
心理學研究發現,如果老師對學生有積極的態度或者高期望,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經常用語言、手式等方式進行激勵,學生就能盡情的表現自己,樹立起學習的信心從而最大限度的展示自己的潛力。正如蓋杰和伯全納他們的《教育心理學》一書指出“表揚是一種最廉價、最易于使用且最有效的,但也最容易被人們忽視的激發學習動機的方法.”所以教師在實際教學活動內容時,盡量要讓學生的成功多于失敗,成功時及時給予表揚和肯定,培養他們對成功經驗的重視,失敗時不輕易責怪學生,幫助他們分析、查找原因、積累經驗.善于激勵容易讓學生體驗成功,而反復的成功可以促使學生產生一種內驅力——渴望學習,可以促使學生積極、愉快的情感支配下,主動內化新知,促進學生的發展。
3.創設情境
學生的學習動力是內在的矛盾沖突。如果不能激活學生內在需要,也就不可能引發真正意義上的學習活動。為此,教師要化大力氣,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善于提出一些既讓學生感到熟悉又需要動腦筋才能解決的問題,將學生置于一種“心求通而未得”的境地,創設情境讓學生充分感受各種矛盾,積極思維,激起學生尋根問底的心里趨向,產生自主探索、思考、討論、解決問題的求知欲望。如“教學能被2、3、5整除的數的特征”時,教師讓學生任意報數給老師,結果學生無論舉出什么數,教師都能知道它是否被2、3、5整除,而教師出題,學生卻答不上來,學生帶著渴求的心態探求其中的規律,也就會把學習看作發自內心的需求而不是一種負擔。
二、提供材料,創設自主學習條件
課堂教學中,精心設計一個恰到好處的教學活動,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說的好“學習的最好刺激,就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練習和作業設計上利用激勵性評價強化學生學習數學的情感
在做練習環節,我提前設計好各題的分數,如5分,8分,把分數寫在題號旁邊,同時其中一題設計為“謝謝參與,”然后把分數遮住學生最后以小組的形式參與,舉手最多的小組優先選擇題目,分數最多的小組給予獎勵,我慣用的獎勵是今天的作業很少或是沒有,并在評價量表中填上優秀。
這個活動的設計要看哪個小組舉手的人多,才能獲得優先權,激發了學生的積極主動參與,把分數遮起來,讓學生產生了很大的好奇心,很想知道下面到底藏了多少分因此學生有了學習的欲望,同時這種通過小組學習進行評價的方式,激發了每個學生學習的動力和興趣。
根據學生的不同認知水平把作業設計成有梯度性,并配備不同的評價分值,還包括:家長評價、小組評價、教師評價,讓學生在充滿表揚的希望中寫作業。
運用這樣的評價機制,每個學生的學習熱情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班級的學風正,學生的精神狀態積極向上,舉止行為也大方樂觀。實踐證明要想讓學生學好數學,
三、創設機會,自主參與學習活動
蘇霍姆林斯基說“人的內心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總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要滿足兒童這種需要,就要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的全過程。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經常給學生提供親自參與實踐活動的機會,促使學生主動探索,每個學生都體驗成功的樂趣,通過動手、動口、動腦促使外部學習活動逐步內化為自身內部智力活動。
總之,教師在教學中應力求引起學生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讓他們想學,讓他們獲得成功的體驗,是他們愛學,提供給他們更多自己創造的空間。讓學生的潛能得到充分發展,為自主探添力。
參考文獻:
[1]況志華,徐沛林.管理心理學[M].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張志光主編.心理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3]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學習資料(6)大連市教育局基層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