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蘇平
摘 要:參照人本管理理論和建構主義理論,探索以“學生為本”的小學數學課堂設計,具體表現在以學論教、以學論學兩個方面。簡單說就是要以學生課上的表現和學習興趣來制訂教學計劃。同時,要關注學生道德情感的養成,關注每一個學生。從“以學生為本”出發對小學數學課堂設計做出研究。
關鍵詞:學生為本;教學設計;構成要素;設計能力
2004年9月義務教育階段課程改革進入了全面推廣階段。本次義務教育階段的課程改革突出強調從以獲取知識為數學教育的首要目標轉變為首先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和一般能力的培養,將促進學生的終身可持續性發展作為學校數學教育的基本出發點。
一、以“學生為本”的課堂教學基本理論
1.人本管理理論
人本管理理論的源泉其實是20世紀60年代的人文心理學。人文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了需求層次理論,他指出,人們有一個固有的目標,即充分實現自己的目標,形成新的目標,即自我實現的需要。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在實現目標的心中,人類工作的意義也在不斷形成和實現心中的目標繼續推動自我發展。
2.建構主義理論
建構主義是當代心理理論中認知主義行為主義的進一步發展,被描述為“當代教育心理學的革命”。學生的建構主義觀點認為,學生是信息處理的主體,是意義上積極的構造者,而不是被動接受外部刺激和灌注的物體。所以課堂教學要貫徹這一點,讓學生主動接受知識,而不是被動學習。
二、數學教學課堂設計
1.數學課堂教學設計
數學課堂教學是針對人的教學,指向人的發展,因此教學設計的核心理念應以人為本,教學設計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的素質培養為目的。具體而言,即應考慮并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主觀愿望,培養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鼓勵、引導學生主動探究數學問題,教學過程考慮學生的心理特點和知識結構以及生活經驗等
背景。
2.“學生為本”的數學課堂教學設計構成要素
數學課堂教學設計包括數學教學內容分析、學生情況分析、教學目標的編制、數學教學方案設計、數學教學設計方案的評價。以學生為本的數學教學課堂設計,無論是在教學內容、教學目標設計,教學方案設計上都應該從學生出發,以學論教。
例如,在進行“因數與倍數”的學習中,我們如果單純告訴學生在整數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數而沒有余數,我們就說被除數是除數和商的倍數,除數和商是被除數的因數。這樣對于理解能力比較差的學生而言理解起來就會很困難,會顯得枯燥無味,學生難以記住,在解題過程中自然很難應用。那如果我們換一種教學方式,會是怎樣呢?
創設情景,引入主題:
師:人與人之間存在著許多種關系,你們和你們的媽媽之間是什么關系呢?
生:母子、母女關系。
師:我和你們的關系呢?
生:師生關系。
師:對,我是你們的老師,你們是我的學生,我們的關系是師生關系。同樣在數學中,數字與數字之間也存在著一定的關系。
通過情景的創設,生活性的問題調動學生的興趣以及積極性,順勢引入教學主題,讓學生知道數字與數字之間也是存在著關系,而不是單獨的個體。
師:同學們,你們能用12個小正方形拼成一個長方形嗎?請前后桌的同學合作拼一拼,看看每排擺幾個,擺了幾排,想想有幾種拼法,用算式把你的拼法表示出來。
讓學生進行操作,嘗試寫出自己拼法的算式。結合學生交流,呈現不同拼法,分別板書出積是12的三道乘法算式(包括可以板書除法算式)。
師:同學們剛才自己動手操作,將算式寫出來,先來看第一個,4×3=12,根據4×3=12,我們就可以說:4和3都是12的因數;反過來,12是4的倍數,也是3的倍數。
要求學生看算式模仿說一說哪個是哪個的因數、倍數,再指名多位學生說一說。(如果交流中出現除法算式,還可以引導學生根據板書的除法算式說一說因數或倍數關系)
讓學生集體說一說,體會因數和倍數關系。
這樣的教學過程設計旨在培養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以及合作能力,讓課堂成為學生展示的舞臺,而不是單純的老師講授,讓課堂成為學生的表演,讓他們通過自己動手,同學間的合作,思考探索真正明白“因數與倍數”這個知識點,這樣才能將其牢固記住,活靈活現地應用。
3.“學生為本”的數學課堂教學設計能力
能力是指人們完成某種活動所必須具備的個性心理特征。教學過程分為教學前、教學中、教學后三個階段,教學能力也分為鉆研教材和設計能力、課堂表演和調控能力以及課后總結和評價能力,而以“學生為本”的數學課堂教學能力則要求教師教材鉆研設計方面要綜合全體學生,在課堂教學上要落實到每個學生個體,因材施教,面面俱到,要掌握了解學生數學學習準備性與個性特點。
在以“學生為本”數學教學課堂設計方面,我們還有許多需要探究的,到底如何才能真正做到以學論學,以學論教也是我們應該不斷學習研究的。
參考文獻:
[1]楊新榮.新課程下小學數學教師課堂教學設計能力的現狀研究[D].西南大學,2006.
[2]孟世才.數學課程改革與課堂教學設計[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4):549-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