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靜芳
摘 要:生態課堂的構建注重學生主體性的發揮,強調課堂教學中教師、學生、教學環境等要素的協調統一,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教師可通過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開展對話教學,構建良好課堂氛圍;實施小組合作,引導學生自主探究,以激發學生潛能,形成良好的數學素養。
關鍵詞:生態課堂;小學數學;課堂組織
生態化的課堂構建是從生態學理論的角度來研究數學教學中的問題,其核心是遵循以人為本的發展理論,注重學生自身數學能力的可持續發展。教師可從課堂教學氛圍的營造,構建良好的師生互動關系,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等方面著手。由此便能解決傳統教學模式單一,課堂枯燥,重知識輕思維等教學問題,改善教師一味地教,學生一味地聽的教學狀況,為課堂教學增添無限活力,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和好奇心,以提高學習成效。
一、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小學數學生態化課堂的構建是以學生為主體,把學生視為課堂教學的主人,尊重學生的學習特點和成長規律,激發學生自主學習數學的興趣。由此,教師可采用生活化的教學策略創設情境,選擇貼近學生日常生活的案例來調動學生學習的好奇心和熱情,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比如,以“時、分、秒”教學為例,其重點是讓學生認識時間的單位,并構建時間單位之間的對等關系。教師可采用學生日常生活中經常看到的時鐘作為教學工具,通過展示讓學生了解“時,分,秒”之間的關系,以鐘表上小格子為單位來引導學生構建時間觀念。之后教師讓學生自主繪制鐘表的圖形來加深學生對時間單位的理解,并在教師的要求下,畫出相應的鐘表時間,幫助學生準確理解時間概念。在教學中,教師借助學生熟悉的事物引起學生學習的好奇心,以動手實踐操作來強化學生對時間單位的準確理解。課堂中有的學生還創造性地繪制出自己想要的時間,例如,上學的時間是早上8點,能夠準確地畫出時針、分針的位置,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二、開展對話教學,優化課堂教學策略
生態化課堂的構建就是要構建有效的師生互動關系,強調師生之間是平等、民主的關系,打造有效互動的教學氛圍,而不是教師命令式的講授,學生被動式的接受。因此,教師可通過開展對話教學,把教師和學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建立平等互信的溝通關系。通過教師認真地聽,學生積極地回應構建有效的雙向互動關系,從而優化課堂教學活動,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比如,以“量一量,找規律”教學為例,其重點是讓學生利用測量工具,動手操作,仔細觀察等,以揭示事物之間的規律,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在教學中,教師綜合考慮小學生活潑好動、注意力時間短、容易受干擾等特點,組織一系列的問題,借助師生有效互動,培養學生的歸納推理能力。教師組織學生利用自制簡易稱來稱書本的重量,分別稱量1,2,3…書本的重量,并將其結果記錄在表格中。然后教師通過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誰能看出書本的數量和重量之間有什么樣的關系?”學生紛紛回答:“書本數量越多,重量越重。”“我還發現書本數量越多皮筋拉的長度越長。”……學生在教師引導下經過操作容易對問題產生共鳴,調動了學生主動參與課堂互動的熱情,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
三、實施小組合作,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生態化課堂的構建注重生態系統中各個因素之間的互動和交流,即教師、學生、教學環境之間信息的互動,由此教師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組織教學,利于師生、生生之間進行信息的交流與互動。便于學生之間開展競爭與合作,利于學生探究欲的激發,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促進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發展。
比如,以“三位數乘兩位數”教學為例,其重點是讓學生掌握三位數乘兩位數的運算方法,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之間的關系。教師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讓學生彼此之間交流運算的經驗,掌握運算方法。小組以4~6人為一組,按照組內異質、組間同質原則進行劃分,讓學生分別計算123×15=?105×20=?136×13=?等類型的題目,以此為代表每人都能計算不同類型的題目,讓學生在計算中掌握運算方法。在教學中,教師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利于學生之間互動和交流,以完成共同的目標為目的,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從而提高學習成效。
總之,生態化課堂構建是從生態學的視角把小學數學教學看成是一種動態的、和諧的生態系統,強調生態系統中教師、學生、教學成效等因素之間的互動和交流,以構建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
教師可從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開展對話教學、實施小組合作等教學策略來構建生態化的課堂教學。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測試評價豐富生態化課堂教學,以促進學生自身發展為宗旨,提高學生數學素養。
參考文獻:
[1]趙秉苓.探討小學數學生態課堂教學的改革與創新[J].學周刊,2013(12):79.
[2]王慧芳,代欽.小學數學課堂生態論[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16(7):147-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