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華
摘 要:小學語文課改是指對語文課堂內容的重新整合。在課改中,教師不僅要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而且要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使學生得到整體發展,是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基本方式。小學語文綜合學習目前處于“膚淺”階段。教學中,教師更傾向于花更多的時間來改善學生的顯性活動,忽略了對隱性活動的改善,特別是忽略了在活動過程中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導致綜合性學習處于低層次水平。因此,為了提高小學語文綜合學習活動的有效性,要把重點放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在活動中提高思維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綜合能力;培養策略
一、堅持分析能力和綜合訓練能力的培養
教師只有掌握了實際教學目標,才能切實提升效率。第一,小學教師要把課程改革的思路當作教學導向。我們常說“授之以漁”的重要性,所以教師必須關注綜合能力和分析能力配合的關鍵性,需要實施有效措施來培養學生在這兩個方面的能力水平。當前,新課程標準提出了對學生閱讀實踐和訓練的要求,學生不僅需要能夠聽說,還需要提煉文章的核心內容并且進行有效概括。教師則需要在實踐中加強反思,并且切實提升學生在這兩個方面的水平。對此,教師應該制訂一個簡要的教學計劃,單獨或聯合討論相應的教學方案。教師需要有效處理特定對象的內部關系,并且區別緩急、輕重以及點面關系。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需要細化相應的教學任務,為學生講解每個任務的意義。教師還需要注重對關鍵信息的搜集,利用小組討論和訪問調查的方式進行探究。學生則需要獨自分析相應的內容,并且考慮多種可能性。綜合性學習可以說是口頭、寫作以及閱讀的重點,對于學生探究能力的提升有重要意義。所謂綜合能力的培養,指的是對學生綜合水平的培養,其中包括聽說能力和閱讀、寫作能力,教師需要全面結合視聽說等方面的培訓,設置具體的情境,明確相應的主題。綜合性學習,可以是相關的也可以是獨立的,但他們的內容是相互聯系和不可分割的。綜上所述,我們所說的綜合訓練,不只是課堂訓練,是對學生多方面能力水平的培訓和鍛煉,以及課后各種物理知識鞏固,而是通過各種形式發展學生的綜合能力,廣泛學習只為反映和圍繞一個中心。教師應該根據教材安排,讓學生在完成課后任務時自己開展活動,選擇自己的合作伙伴,完成活動計劃,然后按照自己的方案進行實施,老師不是安排好就無所事事,而要跟蹤計劃進度,及時糾正不合理的步驟并提出建議。
二、有效實施小學語文的新課改
1.尊重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地位
小學語文教師需要對新課程改革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在認識到學生占主體地位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引導學生自學,并不是要給學生過度的自由,而是要充分發揮指導、監督和提議的角色。教師要充分認識并處理好自主學習和課堂教學之間的關系,促進新課程改革的有效發展,促進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和諧共處。
2.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
小學語文教師要對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全面發展有一個明確的認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積極參與語文學習,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加強師生互動、互助,教學相長,在增加學生基本知識的基礎上,根據基本技能的發展,培養學生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健康全面發展。
3.提高小學語文課堂的有效評價
小學語文教師在評價學生時,要根據學生的不同特征進行不同的評價和獎勵,根據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表現和實際情況準確評價,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成就感。教師的評價語言要切合實際,豐富多彩,根據學生發展的實際情況來自行轉化,多給予積極鼓勵和表揚,及時回應學生的學習情況,營造輕松、自由、和諧的教學氛圍,推動小學語文教學的良性發展。
4.語文教學應接近學生的實際生活
語文教材是學生學習的工具,不能成為學生學習的所有,語文教師的教學應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使其在實現教學目標的基礎上,增強趣味性、生動性、直觀性,增強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理解能力。教師可以創造學習情境,指導學生角色扮演或使用游戲教學等方法,激發學生內心真實的情感體驗。
為了滿足現代社會的要求,語文教育不僅要完成課堂內容的目標,還要培養學生使用知識,學會合作,拓寬視野,發展閱讀。新課程中的語文學習反映了語文的綜合性,包括學習的多樣性、實用性和全面性。這不僅是現代社會的要求,也是培養新一代人才的關鍵。
參考文獻:
[1]黃偉,陳尚達.語文綜合性學習研究與教學設計[M].廣西教育出版社,2004.
[2]李長吉.論活動課程中的思辨[J].教育發展研究,2003,23(4):100-103.
[3]冷漓錦.淺析教師在小語綜合性學習中的角色定位[J].文學教育,2004(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