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馬鞍含山縣東關第二小學)
摘 要:對于小學的各門課程來說,數學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可以培養學生的分析、思考能力,同時也可以促進邏輯思維的形成,對學生未來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首先對數學本質的相關理論進行了分析,接著探討了如何立足于數學本質展開學生數學素養的相關培養工作,最后對數學教師的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議,希望可以給小學數學的發展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數學本質;數學素養;小學
一、數學本質的相關分析
數學和其他學科一樣,具有特殊性和一般性。一般性,從感性認識方面來說,即為數學知識的經驗;特殊性,從理性認識方面來說,即為數學知識的演繹。在認識論中,理性認識和感性認識兩者的關系在數學中表現為演繹性和經驗性兩者的關系。因此,對數學本質的認識就是對演繹性和經驗性兩者之間辯證關系的認識。
二、小學生應該具備的數學素養
數學素養具有綜合性,是一種綜合素質,由以下四部分構成:
1.知識與技能
(1)通過將實際問題向代數、數的問題進行轉化,從而對代數、數的相關知識和技能進行掌握,并且可以解決簡單的問題。
(2)借助于對圖形和物體的位置、大小、形狀之間的關系以及轉變的探討過程,對圖形和空間的相關知識和技能進行掌握,同時能解決簡單的問題。
(3)利用問題的提出、資料的搜集以及數學的處理,最后做出決策或者是預測,可以對概率和統計的相關知識進行掌握,同時能解決簡單的問題。
2.數學思考
(1)借助于數學圖形與符號進行現實世界的描述,培養符號感以及數感,從而培養抽象思維能力。
(2)培養認識圖形以及空間想象的能力,形成空間觀念,從而培養形象思維。
(3)以數據的描述信息為依據,進行合理的推斷,培養統計的觀念。
(4)通過一系列的觀察、猜想、實驗以及證明等數學活動,培養推理能力,可以清晰以及有條理地對自己的觀點進行闡述。
3.解決問題
(1)要學會基于數學的角度進行問題的提出、理解,同時結合所學的相關知識以及技能對問題進行分析和解決,形成應用意識。
(2)研究解決問題的相關策略,試著去尋找多樣化的解決方案,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3)學會和他人進行交流以及合作,促進反思與評價意識的形成。
4.情感與態度
(1)可以主動參與到數學的相關學習以及活動中來,對數學有好奇心以及強烈的求知欲。
(2)通過參與數學活動,體會到成功的感覺,可以增強克服困難的能力,從而增強自信心。
(3)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實事求是、獨立思考,學會提出自己的想法。
三、立足數學本質,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
學生數學素養的培養與老師密不可分,教師應該先將自身的素養提高才能展開對學生的教育工作。本文認為數學教師應該具備以下幾種能力:
1.扎實的數學專業基本功
在新課改的大環境之下,數學的課堂發生了很多的變化,變得更加生動有趣,因此,對數學老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想游刃有余地在課堂中對學生進行引領,讓課堂內容變得豐富,就要求教師的專業素質過硬,充分掌握教材中的內容,還需要熟悉相關的高等知識、數學應用以及數學史,優秀的數學教師是必須具備這些能力的。
2.以學生的心理發展為依據展開教學
課程的設置需要以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為依據,這樣才能更好地展開教學。某些時候,學生學習吃力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教師設置的教學內容不合理。相關研究表明,對于一個相同的問題,年齡不同給出的答案也是不同的。所以,學生的心理發展對于教學的展開具有很重要的作用,當學生處于直觀思維的時候就不要使用太抽象的講課方法。
3.合理地理解教材的編寫意圖
對于教學的展開來說,教材是十分重要的一個資源,對其的理解程度很大一部分將影響教學效果的好壞。教材的編寫充分考慮了課標內涵,目的是改變傳統的學習方式,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等等,同時也有助于學生形成數學素養。所以,教師應該借助實踐活動,以最終的數學素養的培養為落腳點,掌握編者的內涵和目的,將教材的作用發揮出來,才能更好地展開數學教學。
4.構建探究式的教學模式
在學習的過程中,借助系統的教學進行啟發,才能形成數學素養,因此,在數學的課堂中,教師應該使用探究式的教學方法,對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進行有效的培養,促進學生推理能力的發展,全面提升心理品質,進一步提升數學素養。所以,教師一定要合理設置教學模式,讓學生能夠親自對這些過程進行體會,從問題的提出到自己的分析思考,再到最終得出結論,掌握其中的方法。
5.掌握基本教學思想和方法
數學的核心就是思想,數學教師應該掌握這些基礎的數學思想,例如,化歸思想、最優化思想以及模型思想等。同時還要學會對這些思想進行拓展,借助其他的教學資源以及教材,在教學中進行滲透,讓學生對數學思想進行體會,從而提高數學學習的興趣。
參考文獻:
[1]王玉.淡化細節注重本質:小學數學課堂中核心素養的培養[J].數學大世界(旬刊),2016(5).
[2]李艷秋.培養創新意識提升數學素養[J].小學教學參考(數學版),2016(8):74.
作者簡介:韋紅,1967年生,女,安徽省馬鞍市人,大專。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