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蕓
(山西省晉中介休市實驗小學)
摘 要:小學數學新教材是在一定的背景下提出的,是結合當前的教學模式和教學目的需求進行的一種創新和改革,以更好地為數學教學服務,促進學生數學知識水平的提升和綜合能力的發展。
關鍵詞:小學數學;新教材;思考
在當前教育環境和教學理念的深入發展下,以往的數學教學教材已經不能滿足社會發展需求和新課改下數學教學的改革和教學目標的實施。在這種情況下,創新教材,利用新教材進行數學教學,就顯得尤為重要,下文就結合本人的教學經驗,談談關于小學數學新教材教學的幾點思考,希望對提升小學數學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提供一點幫助。
一、小學數學教材教學創新所面對的問題
以往的數學教材更多的是側重對學生數學知識的培養和訓練,而忽略學生的數學意識的培養和學生的主觀意識的發揮,內容刻板、單一,這就導致以往的小學數學教學課堂過于沉悶、枯燥,學生積極性和學習興趣不高,教師在教學中對教材內容也缺乏有效的拓展和創新,過于依賴教材內容,盡管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學生對教材的掌握力度,但對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和知識靈活運用等方面還存在一定的缺陷,久而久之導致學生對數學學習過于呆板,方法單一,課堂氛圍和效率不高,使教學達不到教學目的。除此之外,受應試教育的影響,無論是家長、教師還是學生更多的是關注自己學習水平和學習考試成績,而忽略了學生綜合素養水平的提升,一味地按照教材進行教學,限制了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和想象力的發揮,從長遠角度來看,不利于學生正確學習觀念和思維觀念的形成,對于學生今后科學學習方法養成和綜合能力的提升也產生了不利的影響。
在這種情況下,對小學數學教材的創新和改革,改變以往灌溉式和應試教育的影響,在教材內容上尋求突出,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對學生自主發展和學習能力的提升,更符合當前的教學觀和教學目的。
二、小學數學新教材教學的幾點思考
小學數學新教材是在教育體制改革和發展的背景下提出的,將現代化的教學觀念和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融于教學教材中,重視對學生主體能力的培養和訓練,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樂趣,培養學生的學習意識,促進學生思維能力和想象力的發展,對于學生終身教學理念的形成也發揮著重要的影響。
1.教材內容更加貼近學生生活,實現對所學知識的學以致用。新教材打破了以往的概念式教學,在內容選擇上貼近學生的生活,在內容板塊上,更多的是以一種更為生動、形象的方式展示內容。如:圖形結合、色彩選用等,整個教材更為鮮明,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一方面,增強了數學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提升了學生的學習樂趣和學習積極性,促進了教學的質量和效果的提升。另一方面,教材內容從學生身邊出發,更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提升學生學習信心的同時強調了對所學知識的學以致用,讓學生近距離地感受數學學習的魅力,增強學生的主動性。
2.重視對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的訓練。新教材是站在學生的角度去設計的,滿足學生自我發展和求知欲望,同時尊重學生個性化的發展,將內容與學生實踐生活相結合,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引導學生去發現數學問題和解決數學問題,培養了學生的數學意識,發散學生思維,提升了學生的自我操作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了學生數學綜合水平的提升。
3.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學習。新教材不同于以往教材單一的教學內容和灌溉式的教學方式,而更多的是強調對學生創新意識和思維能力的培養,靈活教學手段,建立探究式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去思考、探究,激發學生的主觀性,促進學生正確學習觀念的形成。
4.強調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數學本身就是一門思維性和邏輯性的學科,考驗的是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想象力,特別是對于小學生而言,這一時期思想、思維、想象力等方面都處于一個飛速發展的時期,正確地把握好這一時期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在教材內容上充分考慮學生這一特點,創新教學內容,設立教學活動,讓學生結合教材內容善于從不同的角度去判斷、思考、觀察,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思維,為學生更好地掌握數學知識奠定基礎。
5.呈現多元文化,促進學生和諧發展。新教材更側重一種開放式的教學方式,重視學生自主能力的培養,體現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在內容設計上強調對學生綜合素養水平和學習能力的培養,改變以往呆板、單一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模式,建立了靈活的、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模式,活躍了課堂氣氛,促進學生和諧發展。
當然,在新教材的使用方面,要具有創造性和創新性,靈活地運用,重視對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的培養,同樣還需要重視對學生合作能力和團隊意識的培養,對于小學生而言,這一時期的思想水平和學習能力都有限,結合新教材有針對性地加強對學生團結意識的培養,能讓學生在相互交流的過程中發散思維,提出觀點,發揮主觀性,重視學生自身能力的提升。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發揮新教材的作用和實施新教材的意義,為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和整體水平的提高打下基礎。
參考文獻:
胡金苗.小學教學改革之我見[J].中國教育研究論叢,2005(10).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