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文靜
摘 要: 歷史作為人文學科,反映人類社會的演變過程,加強對歷史的學習和認知,可以讓學生“通古今之變”、以史為鑒,增強對民族的認同感。為了提高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巧妙地將歷史微故事融入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實踐中,不僅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點,而且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從而對歷史知識有更深刻的理解。
關鍵詞: 初中歷史 歷史微故事 教學應用
歷史是一門反映人類社會發展演變過程的學科。在教學中要注重引導學生感知歷史、在不斷的知識積累中加深對歷史的認知和理解。歷史對于初中學生來說是一門新的學科,但因社會上所謂“主課”“副課”之分,導致部分學生對歷史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不高。在課堂教學中融入精心選擇的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歷史故事,可以有效提高學生對歷史學科的興趣,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
一、歷史微故事概述
歷史微故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主要作用在于發揮其在歷史學科中的優勢,讓學生從故事片段中了解歷史發展的層次,通過關聯不同時代的故事,從故事中抽離出歷史知識,探究歷史故事中反映和講述的歷史事件的起因、經過和結果等要素,從趣味性歷史故事中還原歷史的發展,并根據歷史故事的生動講述,獲取豐富的歷史知識,拓寬歷史學科視野,鞏固和積淀深厚的歷史人文素養。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引入歷史微故事,主要在于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構建學生的歷史思維。第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學習熱情。歷史微故事的情境式教學在于以最輕松的教學方式讓學生理解枯燥的歷史知識。歷史因年代久遠和無法感知容易讓學生感覺乏味,無法理解。若將歷史知識轉述為歷史故事,加以豐富的情節修飾,吸引學生的關注度,貼近學生的理解層次和接受程度,則可將枯燥乏味的歷史課堂轉變為更加具有趣味性的歷史微故事課堂。第二,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增強歷史學科與其他知識學科之間知識的關聯性,讓學生輕松獲取歷史知識。比如在講述司馬光時,學生從課上知道“司馬光砸缸”的典故,但對于其撰寫歷史巨作《資治通鑒》則不太熟悉。為了激發學生學習《資治通鑒》的熱情,先通過幼年的司馬光砸缸救人引入本節教學,激起學生對成年的司馬光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再通過對司馬光嚴謹治史,耗盡畢生心血發憤著書,最終操勞而逝的講述,使學生感受司馬光的崇高品格,情感得以升華,培養學生嚴謹的治學態度和頑強的毅力。通過本書的內容和編纂形式,簡介史書編纂中編年體和通史的含義。這種呈現方式有利于學生真實而全面地感知歷史,根據中學生的心理特征,以微故事貫通歷史事實,增強學生的理解能力,讓學生在歷史微故事中學會如何了解、分析和整理歷史內容的內在聯系,實現三維教學目標,豐富學生的主觀體驗。
二、歷史微故事的典型特征
歷史微故事應當以歷史事實為依據,將豐富的歷史知識改編為歷史小故事,結合學科要求和學生的接受層次,歷史微故事應當凸顯如下典型特征:
1.真實性。歷史是已發生的事情,最典型特征在于其過去性,對歷史的研究主要依據已有的歷史記載、相關史料和歷史考古遺跡等。歷史無法重復,我們應當以嚴謹的態度盡可能真實地將歷史客觀地呈現出來,而不應為吸引學生眼球而夸大其詞,篡改歷史真相。歷史微故事將重難點歷史知識以更明晰的故事形式呈現出來,構建知識間的緊密聯系,以有限的篇幅和最真實的呈現方式,不斷豐富歷史課堂形式,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培養中學生辯證的歷史思維和正確的情感態度。
2.關聯性。歷史是人類的歷史,任何歷史事件的發生和發展都不是偶然、孤立出現的,都有其發生的背景、原因等,歷史事件的各要素中及歷史事件之間存在內在聯系。選擇合適的歷史微故事,有利于學生更準確地理解和把握歷史事件,全面、系統地思考問題,有助于提高學生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追蹤歷史發展線索的能力。
3.趣味性。歷史微故事作為直觀而豐富的歷史呈現方式,以生動趣味的情節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感受歷史情境,將歷史故事盡可能生動地呈現出來,讓整個故事有張有弛,人物有血有肉,以豐富而充滿吸引力的文字將歷史故事娓娓道來,讓歷史知識在故事情節中以更鮮活而飽滿的形象吸引學生,讓學生在輕松地讀故事的過程中真正獲取有用的歷史信息,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獲取知識的熱情。
三、融入歷史微故事的有效教學策略
1.“懸念”式新課導入。初中生具有濃厚的好奇心,為了激發學生對于歷史課堂的興趣,將枯燥而單調的歷史知識以趣味的故事講述給初中生聽,不斷激發和滿足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因此,在引入新課時,注重課前設置懸念,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積極性和課堂有效性。比如在給八年級學生講述“五四運動和共產黨的成立”一課時,以問題的形式導入:“在新中國成立的開國大典上,天安門廣場54門禮炮齊鳴28響。你們知道為什么要選擇這兩個數字嗎?”通過教師答疑或學生查閱資料,了解到這是為了紀念五四運動,以及中國共產黨為革命的勝利而進行的28年的浴血奮戰。這樣就很自然地引入要講的課題“五四運動和共產黨的成立”,整個環節設計新穎,設疑發問,過渡十分自然。
2.課中穿插歷史微故事,設置層層疑問。歷史課堂45分鐘,要想讓學生保持熱情必須避免傳統平鋪直敘的方式,而應以豐富的趣味性歷史故事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調動學生主動思考的積極性,增加學生的可接受程度。比如在講述西安事變時,教師通過插入歷史微故事簡述西安事變蔣介石被抓的經過,并不斷設疑,激發學生思考。比如,教師可以讓學生大膽猜測蔣介石被張學良和楊虎城扣押后,國共兩黨內部各自會有哪些主張,這些主張分別會產生怎樣的后果;在講到中共主張和平解決西安事變之后,讓學生猜測蔣介石被放之后,張學良和楊虎城將會有怎樣的遭遇。讓學生通過合理的想象,理解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理解中國共產黨不計前嫌,把國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的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對張學良和楊虎城這兩位愛國將領產生敬佩之情。將抽象的歷史事件細化為不同的歷史故事,讓學生理解更容易,也讓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的過程中豐富情感體驗。
3.啟發性故事結束課堂,激發學生探究力。為了全面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在課堂結束時,應當有高質量的結尾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在講“商鞅變法”的時候,課本上小字講了商鞅“徙木立信”取得百姓信任推行變法,最后講到了商鞅最終被處以“車裂之刑”。可以設疑:“商鞅被處死了,那么變法失敗了嗎?”教師先告訴學生,判斷變法成敗的標準,并不是變法人的生死,而在于變法的目的有沒有達到。然后出示《史記·商君列傳》中的故事讓學生判斷:秦孝公死后,惠王即位,反對商鞅的貴族開始誣陷他謀反,秦王派出官吏逮捕商鞅。商鞅逃到邊關打算住客棧,客棧的人不知他是商鞅,就說:“按照商君的法令,留宿沒有通行證的人要判罪。”結果商鞅只能離開秦逃亡魏。
通過這個故事,學生自然認識到,商鞅變法最終雖將自己置于死地,但也表明變法已經深入秦國各個角落,廣泛推行,變法的目的達到了,是成功的。商鞅死而變法興,秦國走上了富兵強國的道路,為秦滅六國統一天下打下基礎。變法是一個艱難又復雜的過程,不是空喊口號、紙上談兵,有時甚至要付出鮮血和生命。通過豐富的啟發性問題,提高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四、結語
將歷史微故事融入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斷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歷史情境中開展更豐富的歷史學習形式,增加學生還原歷史真相的熱情。“教無定法”,在歷史課堂上要想提高課堂有效性和教學質量,必須注重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在歷史教學中尋找適合學生的具體教學方案,豐富和創新教學形式,改進教學手段,讓歷史教學更加多元化。
參考文獻:
[1]吳英.探究初中歷史教學中歷史故事的應用[J].西部素質教育,2015(16):105.
[2]孫洪艷.歷史故事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學周刊,2015(32):80.
[3]劉佳.歷史故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分析[J].才智,2017(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