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曉鵬
摘 要:小學數學是數學教學啟蒙階段,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思維是提高學生學習素質的一個要點,而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加強動手操作不僅是新課程改革的要求,而且也是小學數學自身教學的實際需求,更是對新素質教學要求的彰顯。
關鍵詞:小學數學;動手操作;作用
素質教育課堂著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創造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如何將其落實到小學數學教學中,是實現小學數學教學目標的重要保障。本文就針對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進行簡單的分析與研究,以供參考。
1、通過操作幫助學生理解概念
數學概念普遍都有一定的抽象性,學生需要依靠大量的具體實例,總結出新概念的本質屬性。教學中需要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也就是要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感官,去感知內容豐富的圖形、操作學具,這樣有利于學生形成和鞏固數學新概念。在教授數學概念時,教師應放手讓學生動手實踐,給學生足夠的體驗過程的時間。概念的形成一般都要經歷“觀察例子—形成表象—抽象概念”三個階段,操作活動則主要集中在前兩個階段,小學生形象思維占主體地位,需要教師提供適量的操作活動,以幫助他們積累經驗,形成獨特的感受,當感受積累到一定程度,學習者能夠達到從“形象—半具象—抽象”,從而形成概念。學生在自主觀察、操作和合作探索中,逐漸接近概念、理解概念。動手操作對抽象數學概念的形成起到了支撐的作用。例如在學習“余數”概念時,可以讓學生進行“把7顆糖分到3個盒子里”的操作活動。通過分一分的操作活動,學生會對余數有一個比較直觀的認識,知道那顆剩下來沒有分到盒子里的糖就是“余數”,同時學生可以體驗到“余數一定要比除數小”,不然的話就要把剩余的糖繼續分到3個盒子里面,而往盒子里放糖的過程就是“試商”的過程。接著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腦子里想一想分糖的過程,不看實物,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分糖的過程,幫助學生運用表象操作進一步體驗“余數”的含義,最后在學生敘述的基礎上得出算式:7÷3=2……1。在學生操作過程中,要引導學生邊活動邊思考,讓學生在操作活動中感知概念的內涵,體會概念的外延,真正掌握數學概念。
2、通過操作幫助學生探究規律
動手操作是教學幾何公式的重要方法。教師不僅要做好引導工作,而且又要做到不包辦代替,教學必須建立在學生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基礎上,學生的操作切不可由教師完成。例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一課時,先讓學生在方格圖上數一數,再填寫好表格,然后猜想一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怎樣計算的。接下來就要求學生用剪刀和一個平行四邊形硬紙板進行探究,讓學生動手剪剪拼拼,再組織學生觀察并討論:拼出來的長方形跟原來平行四邊形有著怎樣的聯系?由于學生經歷了這個操作的過程,另外還能直觀地觀察,所以很容易看出:長方形的長和原來平行四邊形的底相等,寬其實就是原平行四邊形的高;因為長方形的面積等于長乘寬,所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可以用底乘高來計算。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有很多找規律的內容。找規律,重點在于“找”,“找”才是學生學習的著力點,教師教學時應從“找”字著手,指導學生在操作中仔細觀察,在探究中積極思考,最終找到規律,并學會應用規律。教師通過創設學生感興趣的生活情境,從生活角度切入相關知識的學習,這樣有利于學生理解規律的本質。例如在教學用小棒擺三角形這一活動中,首先向學生提問:“擺一個獨立的三角形需要幾根小棒?連著擺兩個呢?3個呢?10個呢?n個呢?”一個、兩個學生還能直接說出答案,當三角形的個數較多時,學生就很難一下子找到答案,為此,教師要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中擺成一排三角形,并填寫表格,讓圖和表來告訴學生其中隱含著的規律。接著在交流找的規律時,指名學生在黑板上親自擺一擺,邊擺邊說邊記錄數字,重現剛才發現規律的過程。學生通過數圖中小棒的根數和觀察表中所填的數據,做到數與形結合,使學生快速發現規律。在這里學生不僅發現了規律,共享了學習的方法,用自己的操作和匯報代替了教師的講解,而且還對發現規律所采用的方法和這一規律本身了如指掌。
3.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時刻重視學生對學習數學的興趣
一般情況,老師在授課過程中一定要設定符合學生的教學模式,在通過學生動手操作進行實施。可實際證明,學生在進行動手操作的時候,總是被操作活動深深吸引著,讓學生自己的思維跟不上老師的步伐。這樣的話,不但無法將動手實踐操作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發揮出真正的作用,同時在某種程度上還影響了學生的邏輯思維。因此,在實際的數學教學中,如果沒有設立獨特的情景模式,很難激發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興趣,使其無法實現動手實踐操作的價值。
4.適時進行動手實踐引導,提高實踐有效性
小學生天生對任何事物都具備好奇心與探索欲望,利用這一點,老師可以在進行教學時,充分的把握好小學生的心態,讓其最大程度的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因此老師在動手實踐操作過程中,需要建立有效的數學教學方法,并且一定要重視,才能讓動手實踐操作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發揮出本身的作用,使動手實踐操作明確自身的目的,根據設計規范開展工作,從而突出動手實踐的價值。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老師應該針對性的提出指導與引導,幫助學生培養出動手實踐操作的習慣,從而促進動手實踐得到提高。首先,老師應該正確引導學生進行動手操作,并精心的制定出合理的方案,為學生設立明確的方針,秉承以有效性與實效性為第一原則。其次,在適當的時間引入適當方法,讓動手實踐操作解決數學教學中的重難點,所以說在課堂中一定要重視時間,最好的控制時機,避免出錯,從而讓數學教學達到所要求的目的。
結語
總而言之,數學對學生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畢竟數學是生活中最為常見的一門學科。反正不管如何,動手實踐操作可以最大化的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質量,讓學生的思維不斷的進步。動手實踐操作的有效性可以讓學生擁有足夠的學習空間,并且還能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真正的體會到數學的魅力,從而讓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提高。
參考文獻:
[1] 李恒紅.探究動手實踐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運用[J].新課程·上旬, 2015(7).
[2] 繆敏珠.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動手實踐有效性的研究[J].現代教學, 2015(S1):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