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斌
[摘 要]提高運動技能是培養小學生體育核心素養的關鍵,基于此,本文就如何培養和提高小學生運動技能的策略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小學體育;運動技能;培養策略
運動技能是人在從事以運動項目為中心的身體練習過程中形成的。《課程標準》把運動技能學習作為學生必須達成的學習領域目標,強調要使學生參與運動并掌握運動技能,如何按新課程的要求,科學有效地培養和提高小學生運動技能呢?
一、確定運動技能教學目標
實踐發現,沒有運動技能教學的體育課是不會受到學生喜歡的。切合學生實際的、適宜的運動技能教學目標是確保學生掌握運動技能的關鍵。如《課程標準》規定水平四階段的學生要能夠“基本掌握1~2項球類運動的技戰術”,教師完全可以根據學校條件選擇排球(或其它球類)技術教學,然后把這個年級排球技術教學以一個個小目標的形式分解到每堂課中去傳授。目標有喚醒和激勵的作用,一旦學生掌握了墊球技能,就會引發他們學習傳球、發球等技能的動機和興趣。以目標為誘導,讓學生達到目標的過程同時變成掌握運動技能的過程。必須說明的是:運動技能教學目標的制定一定要符合學生現有能力和水平,過高或過低既不利于運動技能教學,也不利于學生對運動技能的掌握。
二、制定運動技能教學的單元計劃
運動技能教學為什么要涉及到單元?因為在體育的各類教材中基本上是以各項運動技術來劃分單元的,單元名稱一般為“跳遠”、“單杠”、“籃球”等,單元的順序基本上也是按運動技術的傳授順序來設計的。
由此可見,單元的本意是指某個運動項目技術教學和過程組成的教學板塊,而課則是組成這個“教學板塊”的有機部分,某節課的運動技能教學設計的是否合理,只有根據它在單元中的位置才能進行評價。
比如,只有知道某節課是否是新授課后,才能對教師是否講多了或運動密度、負荷量大小是否合適做出評價;也只有知道學生的運動技能達到的程度,才能對教師采用的教法是否合理做出判斷等。因此,體育教師在設計單元時,要特別注意通過對運動技能教學順序和技巧的把握來達成單元教學目標,具體來講:
1.根據學校教學條件和學生實際,確定每個年級段的學年(學期)教學內容和數量(教學內容不宜過多,以確保學生對運動技能的掌握),根據教學內容的難易編排教材的單元順序和大小。
2.把一項運動技術單元化的最大優點是便于運動項目的教材化,化好了運動技能教學的質量就會提高。為了避免以往體育教學單元的重復,必須合理地安排每個教材的教學時數,要有超大體育學習單元(20學時以上)、大單元(10學時左右)、中小單元(3~5學時)和超小單元(1學時,甚至是融合在課中)的概念。對體育教學單元過程標準化的研究實際上就是對運動技能教學的深度、廣度和質量進行研究。因此,應根據各個項目的特點,合理確定單元的規模,單元間相互匹配、相互補充,共同完成各類體育教學目標。
3.在進行有效地運動技能教學的前提是根據體育教學課時,將不同性質的教學項目確定為大小不等的教學單元,通過大、小單元的合理組合和搭配,設計出運動技能教學的不同層次,進行有主有輔、有精有粗、有學會有介紹、有學好有體驗的教學。
三、遵循運動技能教學規律
運動技能作為“身體認知”是人類認知體系的組成部分,它必須遵循認識事物的規律。多年來,我們一般按照從簡單到復雜、從易到難、從局部到全體、從分解到完整的規律來設計運動技能教學過程,但是在落實到一個具體運動項目的技能教學時,我們一定要根據這個項目的特點來確定其應該遵循的規律,否則,運動技能教學的質量和學生掌握運動技能的效果就會大大下降。
例如,體操中的技巧教學,按從側滾翻→前滾翻→后滾翻→頭手翻→側手翻的順序,由易到難進行教學,學生學習和掌握技能的效果非常好;但是在籃球教學中,如果從最簡單的傳球開始按滑步→持球→傳球→運球→投籃→比賽的順序循序漸進地進行,則學生學習和掌握技能的效果并不佳。研究發現:學生自發地做體操時會從簡單的動作而不是從復雜的動作開始;而他們踢足球時會從比賽開始而不是從練習單個動作開始。
由此看來,運動技能教學是有規律可循的。那么,哪些運動技能教學必須要從簡單的動作和從分解教學開始呢?哪些運動技能教學可以從較“復雜”的動作和完整教學開始呢?這要求我們一定要從學生的興趣需要、從項目特點上去把握,因此,運動技能教學規律也是新課程背景下從事運動技能教學必須研究的課題。
四、加強師生互動,共同提高
體育課的教學過程是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平等對話、情感交流的過程。師生一起采用不同的練習、一起游戲、一起比賽、共同努力,共同分享學習的快樂,與學生建立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互相尊重,真誠交往,共同探求,交流體驗,在此過程中建立起的師生關系是其他學科無法比的。這種交流、交往、師生之間的互動,不僅可以增進師生間的了解和信任,建立起真誠的、友好的、融洽的師生關系,而且還大大激勵學生的學習興趣。
五、 落實體育運動技能正確評價機制
合理、準確和及時的評價方法是保證學生在體育課堂是否達到學習目標,能否對所學的內容是否產生興趣,能否滿足學生學習需求的關鍵。我們在體育測評時同時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關注學生的努力程度、學生的學習態度,所以要求老師要把體能評價與過程評價相結合,自我評價與相互評價相結合,確保每位學生都能感受學習體育技能好處,讓他們都知道只要有付出努力,都有收獲,這是提高學生體育興趣的一個重要手段。
六、創造培養學生體育核心素養的良好環境
學生體育核心素養的培養跟學校的校園文化有很大的關系,因為良好的校園體育文化在激發學生參與體育學習的動機,培養體育興趣方面,具有情景性、滲透性、持久性、暗示性、愉悅性、鼓舞性和模范性等特點。因此,在校園里構建了校園廣播電視臺,對體育知識、體育競賽進行現場宣傳,在學習各架空層利用墻裙做一些體育健康知識,體育競賽規則和體育競賽圖片進行展示與宣傳,學校遠動場合理布局的活動場地等靜態體育文化。經常開展校園體育節、足球節、運動會、教師競賽,師生競賽、文體活動形成動態體育文化。校園靜、動態的體育文化,以充實的體育文化內容,多樣的形式滿足學生多方面的需求,通過體育文化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效果。
總之,運動技能不僅是體育課程學習的重點內容,也是實現體育課程各項目標的主要載體,而且掌握運動技能本身是學生體育核心素養的具體體現,必須引起我們一線體育教師的重視。我們必須要加強對新課程理念的學習,積極參與教科研活動,結合日常教學實踐,思考和探索運動技能教學的方法,只有這樣,才能在新課程背景下有效地實施運動技能教學。
參考文獻:
[1]毛振明.探索成功的體育教學[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11.
[2]毛振明.體育教學科學化探索[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3]毛振明等.論運動技能教學與體育運動樂趣的關系[J].中國學校體育,2011(1).
[4]李明,張文娟.新課改下小學體育課堂教學的幾點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2012(25).
[5]王永剛.如何提高小學體育教學質量[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