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國忠
摘 要:“學案導學”是基于新課程改革所倡導的“課堂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性作用”的理念提出的一種新型課堂教學模式的實踐方式。教師依據新課時的教材內容對相應知識點進行合理的練習題目設計,用以引導學生進行課前預習、課中學習以及課后復習的助學方案。而“以學定教”正是教師在“學案導學”基礎上對學生進行的具體學科學習情況摸底,教師依據具體的學習情況確定教學內容和課堂教學進度,從而縮小教師備課與學生實際學科能力之間的差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學案導學;以學定教;高中數學
高中數學相較于小學、初中階段已經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同時對學生的學科能力也有了新要求,不僅要求基本的數學運算能力,還要求相應的空間想象能力和一些簡單的邏輯思維推理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發散性思維意識。在高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將教材內容與實際的生活運用相結合,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將學生引入到課堂教學實踐活動中,讓學生在課堂氛圍中充分感受到數學學科的實際魅力,通過在課堂中的自主探究、自主討論等教學活動,提高高中數學課堂的有效性。
一、當前高中數學課堂教學現狀
任何一門高中課程都以高考作為課程安排的指揮棒,造成一部分高中學校在高考科目的課堂教學中直接以大規模試題講解、機械化模擬練習為主要教學模式。例如,在高中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通常讓學生機械記憶具體的數學相關概念和定理,再依據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板書內容進行整理記憶,具體的定義以識記為主;對于課本中的例題,通常是照搬老師的解題步驟進行反復練習,然后教師總結出該類題型的具體通用類解題方法,學生在考試中直接使用。在這一套看似十分規律的教學模式背后,其實存在著突出問題,即缺乏學生的自主思維過程和學生的自主實踐過程,學生僅僅受老師思維的影響對所學知識進行機械化重復練習,并沒有滲透自己的思維過程,這樣的教學方式對于學生數學學科思維的培養和發散思維意識的挖掘,甚至是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都不具備科學性,相反,還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學生數學學習方面的思維能力。
二、“學案導學,以學定教”對于高中數學課堂有效性的研究
(一)“學案導學”培養學生有效的前置性學習
“學案導學”是教師根據相關的課本內容,綜合重難點知識和一些相關知識點遷移所編排的具體助學方案。這個助學方案的主要編排結構分為課前預習、課中學習、課后復習;在內容上,課前預習主要涵蓋的是新課時中即將引入的一些相關具體的數學概念、數學定理、數學公式以及一些簡單的概念性、公式性的練習題目。課中的學習就包括一些經典的例題解題步驟演示,還有一些相關的探究性問題,例如,在講立體幾何中的幾何體體積計算時,可以向學生推理已經學過的正方體、長方體、圓柱等幾何體的體積計算方式,再引導學生總結出一般柱體的體積計算公式“底面積×高”,這都可以作為課堂中的具體教學設計。
(二)“以學定教”有效保證教師的課堂安排
“以學定教”是教師根據學生在學案導學中課前學習部分的簡單測試為基礎,對學生所掌握的新課時學習的相關知識進行簡單摸底,了解學生對新課時的自主理解和學習程度。學生學習導學案以后,教師據此對之前的備課內容、教學活動計劃、教學進度計劃進行及時調整,以適應當前學生具體的學習情況。“以學定教”的教學理念充分體現了新課改所倡導的“學生是教學活動中的主體,教師是教學過程中的引導者”的理念,尊重并激發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在一定程度上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奠定了良好學習基礎;為課堂中學生自主探究的教學活動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平臺,在教師有效了解學生前置性學習的基礎上,有效保證了教師的課堂安排,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學效率。
“學案導學,以學定教”教學思維模式的引進,要求教師在學案設計上充分考慮知識的結構性、系統性、關聯性和遷移性;要求教師在具體的備課環節遵循學案導學的真實反饋并且及時作出相應的調整,這樣才能夠真正提高高中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此外,在具體的課堂教學實施中要注重小組討論的環節設計,自主實踐的環節設計,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體會到數學學科的具體實際運用,從課堂教學的點滴中培養學生的自主思維能力和自主探究學習能力,從根本上把握學生的具體情況,從而提高高中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李渺,舒翔.數學教學課堂提問的預計與生成[J].數學通報,2007(4).
[2]胡典順,王靜,徐漢文.新課改背景下數學學習方式轉變的調查研究[J].數學教育學報,2013(5).
課題名稱:“學案導學,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的有效教學模式研究,立項編號:AC16007。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