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洪亮
摘要:隨著新課改的深入發展,數學學科教學目標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引導學生將數學知識運用于生活實踐,是教師教學工作的出發點與落腳點。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能夠激發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發現生活的能力,助力學生數學思維的養成。針對于此,對初中數學課堂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策略進行探究。
關鍵詞:問題意識 初中數學 小組合作
發現問題是解決問題的前提。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是引導學生養成自主探究習慣的前提,在發現問題的過程中,學生能夠做出進一步的思考,尋找到自己處理問題的切入點,而不是跟隨教師的思路,做機械的積累。以問題為導向展開的數學教學,能夠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推進教學的全面發展。
一、以問題為導向組織課堂
在初中數學課堂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就要主動的以問題作為串聯組織課堂,培養學生主動思考探究的能力。教師在教學中,將要講的知識點設計成為相應的思考題目,交由學生進行思考,與學生共同對繁瑣的概念定理進行抽絲剝繭,使學生感受到探索的樂趣。在課堂中,教師作為引導者,將更多的探索時間交給學生,聽學生的觀點思路,讓學生逐步分解問題,并且講解出來。在問題設計過程中,要注重層次性,從基礎的知識點入手,逐漸拔高,使不同基礎的學生都能參與其中。關注問題的趣味性,使教師設計的問題與學生的生活、與學生關心的話題息息相關,借以進一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將生活場景帶入數學課堂
想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就要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將生活場景帶入到數學學習中,不僅能夠通過學生熟悉的內容引導學生思考與討論,調動學生學習興趣,更能激發學生發現生活,養成運用數學思維應對生活問題的習慣。在場景選擇中,多數會選擇貼近學生生活的,可以是真實事件,也可以是學生熟悉的動畫、文學中的角色及事件。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共同討論,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只有學生能夠熟練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了,才能自覺地以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世界,以數學的方法去思考問題。還有在組織集體活動的情況下,數學教師可以搶占先機。實際上,在與學生這樣的交流討論中就能逐漸幫助學生養成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習慣了。
三、為學生創設適合思考的氛圍
學生的成長,需要教師為其構建平臺的,這種成長環境的創建,能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產生影響。學生學習環境,應當包含人文環境與課程學習的具體環境,其實也是情境教學的一部分。在人文環境構建中,要尊重學生,培養學生的課堂主人翁意識、平等意識。在新課標教學中,我們一再強調轉變師生角色,改變教師作為課堂權威的地位,然而我們卻忽略了對學生主人公意識的培養,在學生的成長環境中,教師仍然是課堂的權威,尤其是在一些家長的觀念中,許多情況下都會教導孩子在學校要“聽老師的話”,這樣的教育環境對于學生課堂主人翁意識的培養是不利的,加之學生性格的不同,一些相對內向的學生更不愿意表達自我。在教學中,教師要努力為學生營建平等、和諧的學習氛圍,鼓勵學生大膽表達出自己的觀點。
四、對學生發現的問題給予耐心的解答
在課堂教學中,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無論是否合理以及簡單與否等,教師都要盡量給予解答,當然這種解答并不意味著要告訴學生答案,而是要引導學生如何進行探究。學生能夠提出問題,就證明了他們的思考,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要給予適當的鼓勵,鼓勵他們做出進一步的探索,使思維能夠形成一個體系。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肯定,往往是學生繼續前進的動力,因此要對學生的思考做出肯定。教師要在學生發現問題但缺乏思路的情況下,為他們指點迷津,幫助他們尋找到繼續探究的途徑。而對于有疑問,也有思路的情況下,教師不要直接告知正誤,鼓勵他們做出進一步的嘗試,去親自驗證。
五、多開展小組合作學習
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小組合作學習的優勢,鼓勵學生進行合作探究。小組合作學習能夠體現出學生主觀意識,促使學生在互動過程中產生思想的碰撞。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作為參與者、旁觀者的身份與學生發生互動,實現師生地位的轉變。小組合作學習不能局限于課堂中,更要延伸到課堂之外,鼓勵學生在課下針對一些問題做出近一步的探究。作為數學課堂的延伸,能夠促使學生自覺的將課堂知識帶入到日常生活中,使生活與數學發生進一步的碰撞,使學生脫離課堂仍然在運用數學、思考數學。
六、結論
整體而言,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需要先從提問入手,將問題留給學生,促使學生思考,學生在思考中才能逐漸形成新的疑問。同時,再進一步地鼓勵學生說出疑問,形成交流,只有堅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才能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數學思維。
參考文獻:
[1]聶必凱.數學問題提出研究綜述[J].數學通報,2003,(01):65.
[2]范慧歆.培養學生提出數學問題能力的方法與途徑[J].教育與職業,2010,(06):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