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夢雪
摘要:十月革命的相關史實學生在初中階段就已經學習過,有一定的基礎。因此,在革命過程的講授中決定對一些基礎問題進行淡化處理,側重于對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引領,除了讓學生了解基本史實,還注重引導學生對革命形勢變化進行思考。
關鍵詞:十月革命 教學設計 二月革命 過程
教學過程:播放二月革命的視頻,思考革命的結果、性質。(注意引導學生,判斷一場革命的性質主要應依據其擔任的革命任務,而不能只看其領導的階級。)
材料:從1917年3月8日彼得格勒工人大罷工開始到1917年3月15日尼古拉二世退位止這8天時間內,沙皇制度徹底崩潰了。二月革命進展之迅速,在歷史上是罕見的。
設問:二月革命發展如此之快,說明了什么?
教師總結:沙皇政權阻礙俄國的現代化建設,不得民心,革命是大勢所趨。
設計意圖:通過材料讓學生明白二月革命來勢兇猛,沙皇政府腐朽不堪,進一步理解革命爆發的必然性。
教師敘述:革命后出現了俄國歷史上非常奇特的兩個政權并存的局面,在革命中武裝起來的工人和士兵建立的蘇維埃政權和資產階級臨時政府。蘇維埃掌握著武裝力量,但他們卻認為當時落后的俄國不適合進行社會主義革命,任務應當是為資本主義的充分發展開辟道路,社會主義政黨只需對資產階級政府施加壓力,以爭取實現工人階級的利益訴求。所以,他們承認臨時政府為俄國的合法政權。臨時政府有沒有滿足人民的要求呢?我們來看臨時政府在二月革命后出臺的政治措施。
材料:宣布大赦政治犯,準備召開立憲會議,宣布言論、出版、集會、結社自由,取消民族限制……
臨時政府聲明“全體人民愿意將世界大戰進行到徹底勝利”。
設問:如何評價臨時政府所頒布的措施?能否滿足人民的訴求?
教師點撥:臨時政府的措施體現了一定民主,但聲明繼續戰爭,違背人民意愿。對人民來說,他們最迫切的愿望使和平,而非民主。革命取得了勝利,人民仍然深受戰爭的痛苦,俄國再一次面臨向何處去的問題。在歷史的關鍵時刻,列寧回國發表了題為《四月提綱》的演說。
設計意圖:通過展示材料讓學生理解臨時政府不能滿足人民的利益訴求,革命還有繼續的可能。同時對臨時政府頒布的措施從兩方面進行分析,體現辯證的、全面的看待問題的歷史學習方法。
教師引導:請同學們讀教材P78第二段,了解《四月提綱》的內容。思考其滿足了人民的哪些要求?決定由誰來滿足?當前的首要任務是實現什么?
材料:武器掌握在人民手中,沒有外力壓制人民——這就是問題的實質。這就提供了并保證了整個革命有和平發展的可能。
——《列寧全集》
設問:列寧準備以什么方式實現社會主義革命?
教師點撥:在列寧剛回國的時候,布爾什維克黨黨員僅僅只有1萬人左右,黨的影響力還不夠大,進行社會主義革命的客觀條件還不成熟。而此時臨時政府還沒有以暴力壓制人民,所以還有爭取和平的希望。列寧正是從從實際出發,從人民利益出發,提出了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是一種政治智慧!
設計意圖:通過教師引導,讓學生領悟革命方式的制定一定要符合實際,符合人民利益,在可能的情況下,應當盡量爭取和平,避免流血犧牲。
過渡:到底發生了什么使得列寧最終放棄了和平過渡的想法呢?
教師敘述:1917年7月,俄軍在一戰戰場遭遇慘敗,消息傳到國內,彼得格勒再次爆發大規模示威游行。臨時政府派反動軍隊開槍鎮壓,造成死傷達400多人,稱之為七月流血事件。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已公開使用暴力對付人民,革命和平發展已不可能,兩個政權并存的局面也不復存在,政權完全轉移到了臨時政府手中。必須用武力結束臨時政府的統治,才能使俄國擺脫戰爭,布爾什維克黨確立了武裝起義的方針。這說明實現革命的方式不是一成不變的,要根據形勢進行不斷調整,暴力革命是不得不的最后選擇!革命的熊熊火焰又一次在俄國燃起,十月革命爆發了。
設計意圖:通過教師講述,使學生了解二月革命后俄國形勢,進一步理解繼續革命的必要性。同時認識到革命方式由設想和平過渡到暴力奪權的轉變是基于形勢變化調整的結果,暴力革命是不得不的最后選擇(播放十月革命的視頻,思考革命的結果、性質)。
設問:彼得格勒武裝起義勝利后,革命很快從首都擴展到其他中小城市,又從城市擴展到廣大農村,最終在全國范圍內建立起蘇維埃政權。這說明俄國走的一條什么樣的革命道路呢?中國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走的是什么革命道路?這給我們什么啟示?
教師總結:革命道路的選擇要符合國情,從實際出發,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參考文獻:
[1]何妮娥.高中歷史課程中蘇聯史教材內容分析[D].四川師范大學,2014.
[2]黃玉琴.“了解—理解—見解”三步走——新課程《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教學案例分析[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7,(24):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