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關于教育公平的討論中,擇校問題一直受到廣泛的關注。“以錢、權擇校”問題、天價學區房問題、學生精神壓力大等問題層出不窮。國家為此頒發了一系列禁止擇校政策,希望通過政府力量干預“擇校”行為的發生。比如,《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明確表示要“切實縮小校際差距,著力解決擇校問題”。[1]盡管如此,擇校現象卻屢禁不止,其背后的原因值得我們深思。本文擬將擇校問題放在我國長期形成的重點學校制度導致的巨大校際差距鴻溝的背景下,從階級心態、社會用人制度、擇校利益群體三方面分析擇校熱度持續增長的原因,期冀為擇校問題的有效解決提供些許思路。
【關鍵詞】教育公平;重點學校制度;問題擇校
一、我國長期形成的重點學校制度導致的巨大校際差距鴻溝的現實
1.重點學校制度:校際差距鴻溝的制度性根源
我國義務教育階段擇校問題的形成有著復雜的原因,追根溯源還是在于優質教育資源短缺以及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改革開放以后,國家在效率優先的思想指導下,實施優先發展戰略,在義務教育階段打造了一批重點學校,對這些學校給予了重點投資以及政策上的傾斜。長期以來形成的重點學校制度導致學校之間差距越來越大,使得人們對優質教育資源需求高漲與優質教育資源短缺的矛盾不斷加劇。長期以來,重點學校在優勢教育資源和政策的保駕護航下,突飛猛進,占據絕對的優勢地位,而普通學校尤其是農村學校,由于先天優質教育資源不足再加上國家政策層面的厚此薄彼,其發展步履維艱。日積月累,城鎮和鄉村之間、校際之間就愈發呈現出“強者恒強、弱者恒弱”的“馬太效應”。重點學校的發展讓普通學校尤其是農村學校望塵莫及,甚至有“農村學校像非洲,城市學校像歐洲”的說法。盡管教育部三令五申,要求取消“重點校”,2006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明確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門促進學校均衡發展,縮小學校之間辦學條件的差距,不得將學校分為重點學校和非重點學校。”[2]然而政策實施的效果并不是立竿見影的,雖然“重點校”制度取消了,但是重點學校經過多年的積淀和發展,無論是硬件條件,師資力量,還是社會聲譽方面都占據著得天獨厚的優勢,這些優勢持續發揮著作用。雖然近些年國家認識到了教育資源均衡發展的重要性,各級政府都加大了對普通學校和鄉村學校的投入,但是師資力量和校園文化底蘊差距的拉近并非一日之功,更不是通過建幾棟現代化的教學樓就能立刻改變的。
2.“名校”的品牌效應:校際差距鴻溝的意識性根源
長期以來,民眾對重點學校形成了一種強大的社會認可度和公共輿論傾向,抬高了重點校的聲譽和地位,加劇了人們的擇校需求和擇校沖動,渠敬東認為它“具有孟德斯鳩或托克維爾所說的民情意涵,即制度的作用已經完全擴展到人們的意識形態、思維圖式和生活方式,形成一種全社會的風習”[3]。“尤其是對于廣大‘非專業的普通民眾而言,他們不但缺少判斷學校優劣的專業知識,也缺少對學校之間差異進行判斷的充分信息,‘從眾、‘跟風就成為了他們體認學校質量和差異的主要方式。”[4]國家雖然取消了中小學“名校”的稱謂,但是“名校”多年以來積淀的校園文化底蘊和優良的辦學傳統對家長和學生依然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即使有些中小學的教育資源并不比某些“名校”差,甚至在某些方面還超過了名校,但家長和學生在“名校”的光環效應性下,仍然對“名校”趨之若鶩。
二、對擇校現象屢禁不止的反思
1.擇校是不同階級多重需求驅動的結果
盡管擇校已經成為一種“全民化”的行為,但不同階級擇校的理念、原因卻不盡相同。童星站在階層心態的視角分析了擇校行為,他認為“不同階層擇校背后的心態不同。對于上層,擇校是對其他階層教育排斤的有效手段;對于中層,擇校是消解‘中產焦慮的重要途徑;對于下層,擇校是實現向上流動的無奈之舉。”[5]這種分析很符合邏輯。優勢階層一般都會為了鞏固其社會地位,在子女的教育上不惜重金。從國外擇校問題的分析來看,“英、美等國很多中產階級家庭更傾向于放棄政府的教育安排,動用其經濟、社會與文化資本為自己的子女另行擇校,來維持其固有的社會地位。這種現象幾乎在各國的優勢階層中普遍盛行。”[6]而對于弱勢階層,擇校的驅動因素更多是實現階層的流動。學者皮埃爾·布迪厄指出“學術上的正當合法為那些沒有其他資源,而只有自己的‘智力或自己的‘優點的人,提供了一種憑借的手段和雪恥機會”。[7]高考也許真的是弱勢階層子女“鯉魚躍龍門”的唯一途徑。
因此不管是優勢階層,還是弱勢階層,都在自身的需求驅動下,表達著對優勢教育資源的熱切追求。當下的擇校已經演化為家庭經濟資本和社會資本的博弈過程,“以權擇校”、“以錢擇校”成為擇校的潛規則,優勢階層成為了目前擇校潛規則下最大的受益階層,這顯然有悖于教育公平,同時也使社會公正的價值觀念遭受到了肆意踐踏。
2.擇校是“學而優則仕”的傳統價值觀念和社會用人機制催生的結果
“學而優則仕”傳統價值觀在擇業上還是占據著主導地位。遲長伍在關于“家長對孩子的職業期望”的調查問卷和訪談中了解到“多數家長還是期望孩子將來當上公務員。”[8],而家長們對職業教育的社會認可度低更加劇了高考競爭的激烈性。“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成了家長的教育信條,他們認為,擇校是提高孩子未來占有優質社會資源最有效的方式。擇校行為的背后是為以后的擇業做打算。
同時,擇校的背后也隱藏著社會用人制度的不完善。童星認為“我國目前還是一個典型的‘文憑社會,擁有高文憑就更有可能在未來獲得一份收入、權力、聲望都很高的職業,進而獲得豐厚的經濟資本、文化資本、社會資本和符號資本。”[9]當前的就業形勢就是這樣的情況,社會用人評價的學歷傾向,使學歷、名校往往被用人單位作為衡量個人素質和能力最為重要的指標,高質量的就業崗位和高學歷的對應關系引發了人們對高學歷的強烈追求。
3.擇校是擇校利益群體互相庇護的結果
維護既得利益心理導致了教育功利化傾向嚴重,學校、行政部門徹底治理擇校亂象的決心不足。以擇校費為例,收取擇校費是一些優質學校的重要資金來源,彌補經費不足問題的同時,還能優化學校資源配置。擇校不僅為學校帶來了利益,也為有些地方政府帶來了特權和利益。高價學區房就是活生生的例子。邵澤斌指出“個別地方政府還可以通過遷建名校、名校辦分校等方式,與開發商‘合作,制造出‘新的學區房。在開發商和地方政府享受學區房價格上漲所帶來收益的同時,廣大的家長群體成為實際的埋單者。”[10]有些地方政府甚至成了有問題擇校現象學校的庇護者。擇校“利益聯合體”之間對問題擇校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彼此心照不宣,在這樣的背景下擇校怎么會“令行禁止”?
三、基于教育公平價值追求的擇校治理對策
擇校問題的實質還是在于我國優質教育資源分布不均衡,從長遠看來,只有當優質教育資源均勻分布時,人們擇校的驅動力才會徹底消失,因此,我們要最大限度地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1.建立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監督與評估標準
自2005年教育部頒布《關于進一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若干意見》開始,國家對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重視程度逐步加大,各級地方教育行政部門也相繼頒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來推動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但是時至今日,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依舊懸而未決,這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缺乏嚴格考核,有不少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口號和行動不一致,對此,王善邁呼吁“要建立義務教育縣域內校際均衡發展評價指標體系。”[11]只有科學、嚴謹的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指數,才有可能客觀、準確地評價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情況,才能監測和評估同一個行政區內義務教育發展的校際間的差異,才可以為教育主管部門進行政策監督和評估提供科學的標準,更加有利于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接下來的政策制定和活動的開展。
2.加大對薄弱學校政策傾斜力度,縮小校際差距
當前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還存在著一些諸如辦學條件、經費投入、教育教學質量、師資力量不均衡等亟待解決的問題。羅爾斯指出,“公平社會的原則之一便是差別原則,一種正義的社會制度應該通過各種制度性安排來改善這些‘最不利成員的處境,縮小他們與其他人之間的差距。”[12]相較于重點校,薄弱學校在經費投入、師資力量和社會聲望等諸多方面都處于非常明顯的弱勢地位。根據差異原則,教育行政部門在制定教育資源分配政策時要向薄弱學校傾斜,給予薄弱學校經費、師資等方面更大的支持,加大對薄弱學校的投入力度。比如,大力實施“農村中小學標準化建設工程”、“薄弱學校改造工程”和“城鄉中小學標準化建設提升工程”等。目前,不少地方教育主管部門仍然以“升學率”作為優質教育資源分配的標準,這使得薄弱學校與重點校差距的“馬太效應”愈發明顯,但是當薄弱學校逐漸改進提升,與重點校相差無幾,甚至平等時,人們擇校的意愿和熱情自然會隨之消失。
參考文獻:
[1]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S]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1667143.htm.
[2]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EB/OL].(2006-06-30)[2013-12-11].http://www.gov.cn/ziliao/flfg/2006-06/30/content_323302.htm.
[3]渠敬東.項目制:一種新的國家治理體制[J].中國社會科學,2012年第5期.
[4]邵澤斌,張樂天.化解義務教育擇校矛盾為什么這么難[J].教育研究,2013年第4期.
[5]童星.為什么要擇校:基于階層心態的一種解釋[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7年第1期.
[6]董輝,盧乃桂.國外擇校研究的前沿圖景:現象與政策[J].比較教育研究,2010年第12期.
[7]皮埃爾·布迪厄.文化再制與社會再制[M].厲以賢譯.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2.446.
[8]遲長伍,王世君.治理擇校的困境、歸因與策略[J].中國教育學刊,2014年第2期.
[9]童星.為什么要擇校:基于階層心態的一種解釋[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7年第1期.
[10]邵澤斌,張樂天.化解義務教育擇校矛盾為什么這么難[J].教育研究,2013年第4期.
[11]王善邁等.義務教育縣域內校際均衡發展評價指標體系[J].教育研究,2013年第2期.
[12]約翰·羅爾斯.作為公平的正義—正義新論[M].姚大志譯.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年第447頁.
作者簡介:
王雪亞(1992~),女,漢族,河南省鄭州市人,教育碩士,單位:揚州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育學原理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基本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