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瑞芬+陳小靜


【摘要】以河南某高校44名輔導員為研究對象,通過問卷測驗法來探討高校輔導員的共情疲勞狀況。結果發現:高校輔導員在共情疲勞及各維度上的得分都略低于平均值;高校輔導員的性別、專業和婚否狀態在共情疲勞及各維度上的得分均未表現出顯著差異;高校輔導員的共情能力與共情疲勞之間存在顯著正相關,其自我復原力與共情疲勞之間存在顯著負相關。
【關鍵詞】高校輔導員;共情疲勞;現狀;應對策略
一、引言
“共情疲勞”一詞最早出現在有關護士倦怠的報告中。后來,共情疲勞被引入助人群體的心理健康研究領域,其被界定為助人群體因向救助對象提供助人服務而導致自身出現各種不良身心反應的消極后果。例如,情感上出現沮喪、虛弱、壓抑等異常癥狀;原有認知與行為的改變;工作效益及其滿意度的降低;更為嚴重者則影響自身的心理健康與日常生活等[1]。可見,共情疲勞是助人者特有的心理健康問題。在教育領域,高校輔導員職業具有很強的助人性特點,側重于學生思想領域的引導,在學生心理健康、能力培養等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輔導員的共情疲勞也逐漸受到學者們的關注。
縱觀國內外關于共情疲勞的研究,已有的研究對象大多是心理咨詢師、急救醫護人員、消防戰士等助人行業人員,以高校輔導員為對象的研究幾乎沒有。Beck等人的研究指出共情是引發共情疲勞的主要因素之一[2],高校輔導員作為學生工作的一線工作人員,其身心的健康十分重要。那么,作為具有共情能力的輔導員的共情疲勞情況如何?這里有必要對其進行研究。
二、研究方法
為了了解高校輔導員共情疲勞的情況,為高校建設尤其是輔導員素養的建設提供實證支持和理論指導,本研究采用問卷測驗法來對高校輔導員進行了調查。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使用方便取樣法,選取河南省某高校44名輔導員為對象,展開相應的問卷調查。
(二)研究工具
1.中文版共情疲勞簡短量表。中文版共情疲勞簡短量表由職業倦怠分量表和二次創傷分量表所組成,職業倦怠有5個題項,二次創傷有8個題項,共有13個題項。該量表采用10點計分法,總分越高,共情疲勞程度越重。該問卷具有良好的結構效度,總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范圍在0.87~0.95之間。
2.中文版人際反應指數。人際反應指標共有22題,分為4個因素:觀點采擇、同情關懷、幻想力、個人痛苦。分數越高,表明個體的共情能力越強。人際反應指標量表的α系數介于0.53~0.78之間,而重測信度介于0.56~0.82之間。另有適當的建構效度及效標關聯效度。
3.自我復原力量表。該量表共由14個題目組成,為4點量表,分數越高,表明個體的自我復原能力越強。總量表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76,表明該量表具有較好的信度。
(三)施測過程與數據處理
本研究是將紙質版問卷發放給被試者,要求被者試在空閑安靜的情況下填寫問卷。為了確保問卷信息的準確性,減少社會期許效應,告知被試者按照真實情況來回答。本研究使用統計軟件SPSS21.0對問卷的數據進行整理和分析。
二、結果
(一)高校輔導員共情疲勞的基本情況
本研究分析了高校輔導員共情疲勞的基本情況(見表1)。職業倦怠的平均分為40分,二次創傷的平均分為25分,共情疲勞的平均分為65分。由表1可知,高校輔導員在職業倦怠、二次創傷和共情疲勞上的得分都略低于平均值。
(二)人口統計學變量對共情疲勞的影響
本研究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比較了人口統計學變量中的性別、專業、婚否在共情疲勞及各維度上的得分差異,結果顯示高校輔導員的性別(t=0.40, P>0.05)、專業(t=0.46, P>0.05)和婚否狀態(t=0.29, P>0.05)在共情疲勞及各維度上的得分均未表現出顯著差異。
(三)共情能力、自我復原力與共情疲勞的相關分析
為了探討共情疲勞、共情能力和自我復原力三者之間的關系,筆者進行了相關分析(見表2)。結果顯示,共情能力與共情疲勞之間存在顯著正相關(r=0.46,P<0.01),共情疲勞與自我復原力之間存在顯著負相關(r=-0.34,P<0.05)。
三、討論與分析
(一)高校輔導員共情疲勞的基本情況
研究發現,高校輔導員在職業倦怠、二次創傷和共情疲勞上的得分都略低于平均值。這與已有研究的結果一致。該結果表明高校輔導員的共情疲勞情況尚不嚴重。這可能跟教師職業有關,高校輔導員在工作崗位上能夠體驗到自我價值的實現。還有,本研究選取的樣本數量不夠大,也可能是研究得出高校輔導員共情疲勞尚不嚴重的原因。值得注意的是,隨著高校學生問題的陡增和多樣化,尤其是校園危機干預方面,輔導員面臨的壓力更大,所以,還是需要重視高校輔導員的心理健康問題。
(二)人口統計學變量對共情疲勞的影響
研究發現,高校輔導員的性別、專業和婚否狀態在共情疲勞及各維度上的得分均未表現出顯著差異。在性別上,一般認為,女性更容易出現共情疲勞,但本研究中沒有差異,可能是跟女性的獨立意識增強有關。在專業上,高校輔導員的共情疲勞也未見差異,可能是由于不同行業的人都更關注個體的身心健康。在婚否狀態上,本研究與樓寶娜對醫護人員等助人群體共情疲勞的研究結果一致,不存在差異。
(三)共情能力、自我復原力與共情疲勞的相關關系
本研究探討了共情能力、自我復原力和共情疲勞的關系,結果發現,共情能力與共情疲勞之間存在顯著正相關,這表明共情能力高的人出現共情疲勞的概率也大。該結果和國外學者的研究一致[3]。還發現自我復原力與共情疲勞之間存在顯著負相關,這表明自我復原力高的人出現共情疲勞的概率反而低,該結果也得到了已有研究的支持,在張姝玥等人的研究中發現,自我復原力高的人,心理健康水平較高[4]。
四、高校輔導員共情疲勞的應對策略
本研究的結果顯示,整體上高校輔導員的共情疲勞狀況尚不嚴重。但是,作為高校育人的一線工作人員,輔導員面臨越來越多的壓力和挑戰,很有可能會出現共情疲勞問題,進而影響其身心健康。為了更好地維護和高校輔導員的心理健康,提出以下幾點應對共情疲勞的策略。
(一)定期普及心理健康知識
學校相關部門可以每學期組織輔導員學習心理健康的相關知識和技能,一方面可以豐富輔導員的心理健康知識,另一方面可以提高輔導員應對心理問題的能力,尤其是幫助輔導員了解共情疲勞的含義、癥狀、作用機制及應對措施等內容,以更好地識別和預防共情疲勞問題,維護自身的心理健康。
(二)提升輔導員的自我復原力
研究顯示,自我復原力越高的個體,共情疲勞發生的概率越低。因此,提高高校輔導員的自我復原能力可以抑制或者減緩共情疲勞的發生。那么,如何提高輔導員的自我復原力呢?一是積極應對各種心理沖突和焦慮,尤其是在突發事件面前切忌患得患失,要學會積極思維;二是要避免壞情緒的惡性循環,學會自我情緒的管理;三是要適時放慢節奏,學會勞逸結合,以欣賞的心態來看待周圍的人和事物。
(三)加強輔導員的社會支持
良好的人際關系有利于個體的心理健康。因此,擁有較高社會支持的輔導員發生共情疲勞的情況也會較少。所以,學校可以組織豐富多樣的教職工文體活動,加強同事之間的感情交流,營造良好的工作氛圍。此外,輔導員要注重與家庭成員、朋友保持密切的關系。這樣一來,輔導員就可以獲得更多領導、同事和重要他人的支持。
(四)提高輔導員的專業素養
高校輔導員面臨的對象主要是大學生,這也決定了其工作性質的復雜性和面臨的巨大壓力。要想做好育人工作,輔導員的專業能力很重要,尤其是剛入職的輔導員。所以,學校可以給輔導員提供專業培訓或者外出學習的機會,豐富其專業知識,提高其專業能力,使其更好地服務教育工作,培育優秀人才。輔導員體驗到更多的成就感,就能夠有效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總之,本研究的結論是高校輔導員共情疲勞的狀況整體尚不嚴重,而且輔導員的共情能力對共情疲勞有正向預測作用,其自我復原能力對共情疲勞有負向預測作用。所以,高校輔導員的共情疲勞問題值得關注,社會、學校及輔導員自身需要從各個方面預防和干預共情疲勞問題,維護和提升輔導員的心理健康。
【參考文獻】
[1]孫炳海,樓寶娜,李偉健,等.關注助人者的心理健康:共情疲勞的涵義、結構及其發生機制[J].心理科學進展,2011,29(10):1518-1526.
[2]Back,R.D,Murphy,S,Johnson,c.,& Nemuth,M.Secondary traumatic stress response in fire fighters in the afermath of 9/11/2011[J].Traumatology,2011,10(01):7-16.
[3]Badger,K.,Royse,D.,& Craig,C.Hospital social workers and indirect trauma exposure:on exploratory study of contributing factors[J].Health & Social Work,2008,33(01):63-71.
[4]張姝玥,王芳,許燕,等.汶川地震災區中小學生復原力對其心理狀況的影響[J].中國特殊教育,2009(05):5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