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推進高職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僅要認真貫徹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部署,還要正確理解供給側改革相關理論的內涵,正確運用經濟理論對改革進行科學指導,才能更好地推進改革,切實解決有效供給不足導致有效需求得不到滿足的根本問題。
【關鍵詞】高職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理論分析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僅反映在經濟領域,同時也反映在為經濟發展培養技術技能型職業人才的高等職業教育領域。在供給側改革的大背景下,推動高等職業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成為當前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重要議題,得到各級政府、教育主管部門、職業教育院校和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要想全面推進高職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除了要認真貫徹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部署外,正確理解供給側改革相關理論的內涵,正確運用經濟理論對改革進行科學指導,顯得十分重要。
一、高職教育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解
推進高職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認真貫徹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部署,充分認識改革的必要性,結合高職教育的發展實際,努力增強推進改革的自覺性。
(一)認真理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部署要求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精神,集中體現在習近平總書記于2015年11月10日主持召開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11次會議上提出的“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推動中國社會生產力水平實現整體躍升”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也就是要在“供給側”對供給的“結構性”矛盾問題進行“改革”,使供給體系更加適應需求結構的變化,使供給側和需求側得以合理匹配,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擴大和滿足社會有效需求,共同推動周期性產能過剩問題的解決,緩解經濟下滑的壓力,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二)正確認識高職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必要性
職業教育還不能完全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一方面產業發展所需且匱乏的職業人才不能得到滿足,另一方面高職畢業生精準就業的匹配性不強,甚至出現就業困難的現象,造成高職教育的人才供給上結構性緊缺和結構性過剩的矛盾十分突出。這對矛盾具體表現在供給的結構、能力、質量和效率上,即體現在有效總供給的不足上。解決這對矛盾正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要求和任務。因此,高職教育貫徹落實中央關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部署,既是當前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三)準確把握高職教育供給側改革的問題及其原因
高職教育“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問題雖然出現在供給側,但根源在于適應不了需求,也就是需求得不到滿足。一方面,經濟社會發展對職業人才的剛性需求在一定時期內是確定的和明確的,必須要有相應的數量規模來保證;另一方面,這種需求具有多樣性,并表現在對職業人才的多行業、多工種、多層次的要求,要有相應的多樣化的人才結構來適應;再一方面,這種需求具有動態性,會隨著生產的發展、結構的調整、科技的進步等因素的變化而變化。同時,這種需求狀態的復雜性,不會因為人才供給的變化而轉移,而只能迫使人才供給去不斷適應這種變化。因此,推進高職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應貫徹“服務需求、就業導向”的要求,從供給側著手,從需求側著眼,堅持以需求為導向,最大限度地提供有效供給,最大限度地提高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最大限度地提高供給體系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能力,努力實現供給體系在與需求匹配、協調和平衡中發展。
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論分析
研究高職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還應正確理解經濟學上供給管理理論、需求管理理論以及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理論,形成改革的正確理論導向,提高改革的理論自覺。
(一)“供給派”理論
從供給出發的理論主要強調了供給在經濟活動中的主導地位。18世紀后期亞當·斯密的《國富論》提出的“勞動分工、專業化生產和產品交換可提高產品的能力”;19世紀初英國機械聯想主義的典型代表詹姆斯·穆勒提出的“生產者是為求達到消費目的,形成對其他商品的需求才進行生產性的勞動”,他認為一切生產活動都是為了消費,必須通過生產某些商品來進行交換,得到自己所需要的物品;古典學派的代表人物李嘉圖也認為:“任何人從事生產都是為了消費或銷售;銷售則是為了購買對他直接有用或是有益于未來生產的某種其他商品。所以一個人從事生產時,他要不是成為自己商品的消費者,就必然會成為他人商品的購買者和消費者。”最典型的是19世紀初期法國經濟學家讓·巴蒂斯特·薩伊提出的“薩伊定律”,他更進一步認為“在一個完全自由的市場經濟中,由于供給會創造自己的需求,因而社會的總需求始終等于總供給”。而亞當·斯密在《國富論》談到市場調節時指出:“他受著一只看不見的手的指導,去盡力達到一個并非他本意要想達到的目的”,且“往往使他能比真正出于本意的情況下更有效地促進社會的利益”。歸納而言,“供給”學派認為“供給決定需求、供給創造它自身的需求,總需求等于總供給”,在市場機制的自由調節下,供給和需求是可以平衡的,經濟危機是不會出現的,市場在配置資源中起決定性作用。但是,這種以消費為目的的生產供給理論,把生產和消費簡單地認為是對生活消費品和生產資料的生產和消費(因而在談到供給側改革時,就有國人爆買“馬桶蓋”之例,并以此說明了供給拉動需求的道理),而對于社會大生產,以及社會總需求和總供給的平衡上,這種供給理論就難以完全適應了,以至于在20世紀上半葉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中,顯得蒼白和無助。
(二)“需求派”理論
從需求出發的理論主要強調了需求在經濟活動中的主導地位。英國經濟學家馬爾薩斯的《政治經濟學原理》中認為:“資本主義社會存在著一般商品生產過剩的可能性,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凱恩斯的《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認為,供給方創造的收入沒有全部轉化為需求,造成了“有效需求不足”,而在小于充分就業的狀態下,社會上存在多余的生產能力,而社會總能生產出與需求相等的供給量,即可以由于需求而創造出自己的供給,因此得出了“需求決定供給”的理論。什么是有效需求?凱恩斯認為,總供給價格和總需求價格達于均衡狀態的總需求,就是所謂的“有效需求”。他指出“市場中不存在一個能把私人利益轉化為社會利益的看不見的手,經濟危機和失業不可能消除,只有依靠看得見的手即政府對經濟的全面干預,才能擺脫經濟蕭條和失業問題。”他認為維持整體經濟活動數據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觀上平衡供給和需求,主張要依靠國家的宏觀經濟政策,即以積極的財政政策和寬松的貨幣政策干預來刺激有效需求。歸納而言,以凱恩斯為代表的“需求派”理論認為,“需求決定供給”,只有“依靠政府對經濟的全面干預”,才能使有效需求得到滿足而擺脫經濟危機。凱恩斯主義雖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給西方發達國家帶來了20年經濟增長的“黃金時期”,但是在20世紀70年代西方發達國家出現“滯漲”式的“摩登病”,也陷入了“破產”境地。
(三)辯證法理論
馬克思主義關于事物是普遍聯系、發展變化和對立統一的觀點,為經濟學理論提供了辯證思維的研究方法,也為經濟的均衡發展找到了科學的途徑。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談道,商品的價值“就是在起調節作用的市場價格或市場生產價格的形式上表現出來的”。但是,馬克思也認為:“供求實際上從來不會一致,如果他們達到一致,也只是偶然現象。”馬克思還指出:“如果供求調節著市場價格,或者確切地說,調節著市場價格同市場價值的偏離,那么另一方面,市場價值調節著供求關系,或者說,調節著一個中心,供求的變動使市場價格圍繞著這個中心發生波動。”說明了供求關系平衡的相對性,以及市場機制調節著資源的配置。馬克思也指出:“商品生產者及其生產資料在社會不同勞動部門中的分配上,偶然性和任意性發揮著自己的雜亂無章的作用。”揭示了市場機制的局限性主要表現在對市場調節的自發性、盲目性和滯后性。馬克思還指出:“一切規模較大的直接社會勞動或共同勞動,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揮,以協調個人的活動,并執行生產總體的運動——不同于這一總體的獨立器官的運動——所產生的各種一般職能。 一個單獨的提琴手是自己指揮自己,一個樂隊就需要一個樂隊指揮。”認為要克服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的局限和弊病,就需要有一種能夠凌駕于市場之上的力量,這就是政府的宏觀調控。
根據馬克思主義辯證法,要解決好供給和需求之間的矛盾,提高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增加有效供給,滿足有效需求,既要考慮供給的作用,又要考慮需求的作用;既要重視市場規律的自由調節作用、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上的決定性作用,也要充分運用政府宏觀調控手段,解決市場失靈下的經濟調節問題,確保經濟穩定平衡協調發展。
三、高職視角下理論的啟示
經濟學理論既是經濟領域供給側改革的理論來源,也為高職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但是作為高職教育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部署方面的貫徹和落實,一方面要正確理解理論對指導改革的意義,另一方面也要根據改革的實際要求,針對高職教育供給的特殊性,科學運用而不能生搬硬套傳統的經濟理論。
(一)供給理論的啟示
一是供給決定需求的啟示。高職供給的不是一般商品,而是作為特殊商品的人才。人才這種特殊商品,具有商品的特性,又不同于一般的消費資料和生產資料商品,這種商品是勞動者(是指參加勞動并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生活資料主要來源的人),是生產力的范疇。當生產力作為特殊商品出現于市場,它既具有適應市場(就業)的能動性,又具有創造市場(創業)的能動性。但是,無論是就業或創業,都要以市場需求為前提條件。因此,對于高職教育來說,供給在于適應和滿足需求,而不能決定需求;供給對需求具有一定的作用,但實際上也難以拉動需求,創造不了自身需求。
二是市場機制調節的啟示。由于高職教育培養人才的周期性,以及需求隨市場的發展而變化的特點,導致有些熱門專業供大于求,而一些緊缺專業則出現供不應求,供給結構性矛盾依然存在。當某些專業人才供大于求時,就讀的考生就會減少,院校就會調減招生計劃;相反,當某些專業人才供不應求時,就讀的考生就會增加,而院校也會相應增加招生計劃。市場機制“看不見的手”可以自由調節供需的關系。
(二)需求理論的啟示
一是需求決定供給的啟示。根據凱恩斯“需求決定供給”理論,產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決定了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的供給。因此,高職教育的供給側改革必須以需求為導向,以滿足需求為目標。
二是有效需求理論的啟示。對高職教育來說,有效需求主要是指經濟社會對人才的實際需求,而不是指院校招生中的所謂熱門或冷門專業。由于社會某些就業傾向以及考生擇業傾向,往往會誤導生源向某些專業聚集或離開某些專業,從而形成了表面上的假象需求,這種假象需求的誤導,會直接降低有效供給水平,造成供給的結構性過剩和結構性緊缺的矛盾,從而造成有效需求不足問題。有效需求不能滿足還表現在供給側(院校)對需求的認識不明確,感知不準確,而出現了難以組織有效供給來滿足有效需求的問題。
三是在調節供需平衡上,一方面由于人才培養周期性帶來的滯后性,市場調節會難以取得及時、明顯的效果,有時還會出現市場調節的失靈,使總供給和總需求不能完全自動平衡;另一方面由于區域政府在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規劃布局時,會規劃發展新興產業、特色產業,進行結構調整,產業升級,對人才也將提出特別的要求,這種非自由經濟條件下供需平衡,市場規律則會因為調節出現失靈而不能完全依靠。這就需要政府運用“看得見的手”在政策上進行干預和調控。
(三)辯證理論的啟示
無論是以薩伊為主流的供給理論,還是以凱恩斯為代表的需求理論,都是比較機械、簡單甚至庸俗地看待問題,其實質是唯心主義、機械唯物主義在影響著他們的思維方式。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才是經濟學現象解釋的科學理論和解決問題的科學方法。高職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關鍵在于針對供給體系和結構矛盾,著力解決有效供給不足,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等問題。
一是要運用辯證法理論解決問題。既不能簡單地照搬照套薩伊等供給學派的“供給決定需求”以及完全依靠“看不見的手”調節平衡的理論,也不能機械地運用凱恩斯的“需求決定供給”以及否認“看不見的手”的存在而強調依靠政府的“全面干預”調節平衡的理論,而是要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理論,科學地認識經濟運行和人才培養的規律,從宏觀經濟運行中結合實際,在充分發揮市場調節作用的同時,要發揮好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
二是要運用事物聯系的觀點來分析問題。要把高職教育放在發展環境的大系統中來考慮,既要立足高職教育供給側本身來考慮,又應該從高職教育的目標和任務來考慮,以及從與高職教育相關或是影響高職教育供給和需求平衡的各方面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聯系來考慮,多視閾地分析,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
為此,我們可以從高職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論和實踐思考中得出對策措施和結論:高職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關鍵是要解決供給適應和滿足不了需求的問題,解決有效供給不足的問題。要堅持以需求為導向,堅持從供給端發力,從需求端著眼,堅持把市場自由調節和政府宏觀調控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無形的手”的調節作用,充分運用政府“有形的手”的宏觀調控機制,充分發揮信息技術“虛擬的手”作用,通過“三手”互動,三管齊下,實現供需的結構和總量上的平衡,努力提高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解決高職教育有效供給適應不了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問題。
【參考文獻】
[1]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OL].http://news.xinhuanet.com/comments/2016-01/14/c_1117776578.htm,2016-01-14.
[2]吳敬璉,厲以寧.供給側改革[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6:121,78,79.
[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Z].2014.
[4]亞當·斯密.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M].郭大力,王亞南譯.北京:商務印刷館,1974.
[5]賈康.中國需要以改革為核心的新供給經濟學[J].地方財經研究,2013(02): 4-11.
[6]全面認識“供給側結構性改革”[OL].http://views.ce.cn/view/ent/201610/21/t20161021_17011143.shtml,2016-10-21.
[7]馬爾薩斯.政治經濟學原理[M].北京:商務印刷館,1975:61.
[8]凱恩斯.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M].北京:商務印刷館,1997.
[9]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10]邱少煌.優化高等職業教育服務產業布局研究——基于經濟理論視角[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6(10):5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