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光+李海霞
摘 要:預備技師班教學目前還沒有固定模式,尚處于探索階段,但是無論采用什么模式,“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都是主旋律。本文重點對如何搭建校企合作平臺創新預備技師培養模式進行分析探索。提出在預備技師班開展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教育,首先要完善合作機制,還要充實合作內容,完善考核制度,除此之外,靈活多變的教學形式和豐富多彩的企業課題也會對預備技師培養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關鍵詞:預備技師 校企合作 完善機制 過程性考核
校企合作,是我國中等職業教育和教學改革的基本思路,也是職業教育在市場導向下發展的必然方向。而預備技師的培養是高技能人才培養的高地,是職業教育金字塔的塔尖,適應了職業教育發展的新形勢和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產業結構的調整,是用人企業對本專業人才培養的新要求。在預備技師培養中建設“人才共育、過程共管、成果共享、責任共擔”的校企合作長效機制,不斷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筆者經過幾年實踐略有所得,感覺到要把幾個關鍵的問題處理好,才能保證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得到持續性發展,下面就這幾點與各位同仁探討。
一、完善的建設校企合作制度是前提
搞技師教育,校企合作是必由之路,因為沒有企業實踐經驗的技師不是合格的技師,而校企合作機制的建設是技師教學工作順利進行的制度保證。完善校企合作機制,規范校企合作管理是走出校園搞教育的第一步,筆者所在學院在加強內涵建設初期,按照“戰略合作、校企一體、產學鏈接、共建共管”的原則,建立校企合作處,并進一步完善學院、專業群、專業三級校企合作體制。當時預備技師作為新興事物,其建設過程備受學院重視,各系各專業均成立了專業指導委員會,聘請企業一線的高級技師和企業人力資源高管等指導或共同進行專業建設。這些專家參與了專業開發與建設、教學計劃制訂、教材開發、課程改革、師資培訓、教學評價等教學全過程。并且確定了校企合作中學生的訂單培養、定向培養、頂崗實習等校企合作項目,實現學校教學與企業生產的有效對接,逐步實現“校企一體化”。確立了“產教結合、工學交替三步走”的技能人才培養模式,上課過程中學生在工作中學習、學習中工作,校企雙方共同努力相互配合培養。校企合作建立技師工作站,借助在學院掛牌成立的技能大師工作室,從校企合作組織形式、資金與制度保障、政府支持等方面謀求校企深度合作關系的形成和可持續發展,真正達到教學過程和體制上校企相互滲透和融合,逐漸建設完善,直至打造出共育人才、齊抓共管、共享成果、共擔責任的良好局面。近年,筆者與本市某模具有限公司合作,針對13級技師班30名學生,以模具設計制造為項目研修切入點,進行“產教結合、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學生的學習主要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預備技師第一學期,在企業進行工學結合課題實訓,逐步將合作企業的產品納入教學課程設計中,作為典型案例和知識載體。以學習型工作任務為情境的一體化學習環境、以實際生產任務為情境的生產性實訓環境、以崗位工作任務為情境的企業實習環境。比如在和秦皇島開發區某模具企業合作過程中,校方教師從企業生產的產品中遴選了十余款用在編寫生產實習工作頁,這些工作頁以產品加工的工藝過程為主線,從中提取技能點和知識點。
第二階段。預備技師第二學期,在企業進行項目研修,由專業任課教師帶領學生和企業的技術人員共同完成汽車零部件模具的部分設計、制造、裝配與維修課題,這些課題同樣來源于企業生產任務,將這些任務引入創設的生產情境之中,實現實習教學與生產實踐無縫對接,用企業產品質量標準作為學生學習成績和技能水平考核的主要標準之一。這些課題較第一階段的課題更復雜、專業性更強,并且相關輔助工藝更多,這樣對學生綜合養成大有好處。在這個階段就開始培養學生的產品意識和職業規范,這不僅促進了師生實踐技能的提升,也將消耗型實訓轉化為效益型實訓,從而實現了教學和生產雙贏。
第三階段。預備技師第三、四學期,在企業進行頂崗實習,學生在企業具有雙重身份,既是學生也是員工,學生在這期間遵守企業規章制度,享受企業員工福利,履行員工義務,受到企業文化、企業環境、企業管理、行業標準等方面的熏陶,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主人翁意識、效率意識和職業素養。本地區的一家大型輪轂企業,目前是筆者所在學校企業頂崗實習的最大基地,每年容納近千名學生實習,學生在崗位上接受企業嚴格管理,同時,在生活上接受學校專職教師的幫助和管理,他們解決了企業短期用工問題,同時也為自己獲得了一定收入,在心理上找到自己的定位,學校也節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社會資源。
二、豐富的校企合作內涵是支撐
依托校內生產實訓基地及校外實習基地實施教學活動,實現工作任務與學習任務的交替過程,學校與企業的環境交替過程,在校學生與企業員工、專業教師與技術師傅角色交替,實現學生理論學習、實踐訓練與企業認知、崗位體驗和頂崗鍛煉的大融合,實現因材施教和因崗施教的靈活開展,將職業教育的實踐性、職業性和開放性落到實處。在長期的辦學過程中,學校與行業企業逐漸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先后與秦皇島煙草機械有限公司、秦皇島博碩光電、秦皇島索特模具、老虎重工等一大批國內外著名企業簽訂了校企合作協議并與多家行業企業建立了聯系,開展多方位、多樣化的校企合作。豐富校企合作內容,不管是在校學習階段還是在廠學習階段,都開設基本素質課,在培養學生專業技能的同時,同樣也重視綜合素質的養成,通過應用文撰寫、體育與通用素質、現代企業管理等人文素質課程,促進學生思想品德、職業道德、創新精神和身心健康的協調發展。開展各種文娛活動,融入企業文化,將職業道德、職業素養教育滲透教學實施過程當中,使學生養成健康的勞動態度、良好的職業道德以及正確的價值觀念。把職業道德教育與企業文化教育結合起來,設計相應的情境進行教學,學生接受企業文化的熏陶,樹立了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提高了職業素養和履行職業崗位職責的能力。endprint
三、健全校企聯合考核制度是保證
校企合作教學過程的考核工作由校企雙方共同來完成,校企雙方分別制定評價和考核辦法,獨立地實施評價與考核。建立頂崗實習期間的“雙導師”制,由專業教師與企業師傅共同指導,實現校企深度融合。企業考核和學校考核兩個方面并行,因其考察側重不同,內容也各有特點。企業考慮學生是否能成為自己員工,學校則考慮學生全面發展。另外,我們改變傳統的“一考定終身”的評價方式,制定了課程評價標準實施方案,積極探索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課程綜合考核方式,以便更好地對學生進行全面客觀的評價。專業研修課和實習課過程性評價主要根據學生完成學習項目的情況,以專業能力、方法能力、社會能力等為考核內容對學生進行全面客觀的評價。終結性評價主要用于考查學生對基本知識和理論的掌握情況,可以通過筆試、口試、操作等方式進行。其中,過程性考核成績占60%,期末考試成績占40%。過程性考核以項目為考核基本單元,按照學生完成產品的質量、工作態度、操作規范、團隊協作、分析解決問題等方面能力以及相關理論知識掌握的程度綜合評定學習成績,期末考試主要以筆試、職業技能鑒定考證等方式,綜合考查學生對工藝及編程理論的掌握情況、機床操作等綜合能力。學生必須完成所有項目的學習,凡項目過程性考核不合格的學生必須進行重修,重修合格后方能參加職業技能鑒定,獲得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
四、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是補充
1.校企合作,參與新產品研發
以“技師工作站”或“技能大師工作室”建設為突破口推進校企合作。通過“拿進來”“走出去”等形式,拿進企業課題,拿進企業管理制度,走出去聯絡學生實習、組織技術交流、開展技能培訓等。筆者所在學院技師工作站和大師工作室成立已有兩年,開展實質性合作企業已有10余家,其中包括河北港務集團某公司的創新工作室、秦皇島煙草機械有限公司創新工作室等。與這些工作室合作的課題為技師教育提供了豐富的內容。技師工作站和大師工作室真正承擔了學校和企業在校企合作、學生就業、頂崗實習、基地建設、社會服務及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的建設任務。
2.搞技能比賽,以賽促練
以技師工作站和技能大師工作室建設為契機,培養高技能人才,在預備技師班學生中擇優參加各類省部級技能大賽,并與教改教研緊密結合,用技能大賽引導、推進和檢驗教學改革效果,同時將技能大賽競賽內容提煉轉化為課題內容,并納入教學過程之中,推進預備技師班學生技能提升。在這個提升過程中,企業的參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就數控技能大賽講,到去年為止已經舉辦了七屆,每屆的競賽內容的水平都有大幅度提高,這些競賽試題也是命題專家走訪許多家企業,從這些企業的典型產品中提取典型特征,經過深思熟慮和反復探討最后產生。這些比賽推動了校企合作,成為校企合作的催化劑。
五、小結
預備技師培養模式并不是千篇一律的,根據地域和經濟狀況不同,校企合作模式也不盡相同。目前南方經濟發達地區經濟活躍,企業合作熱情較高,制度方面也靈活許多,而內地則相對較差。這就需要政府、企業、學校、教師共同努力來發掘合作契機,本著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原則開發、創新預備技師班人才培養模式。
參考文獻:
[1]李智慧,齊超.解放思想,以多種形式實施校企合作[J].職業,2014(17).
(作者單位:王春光,秦皇島技師學院;李海霞,北京市斐克百納教育科技有限責任公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