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君
摘 要:“工匠”即為具有工藝特長的人,“工匠精神”就是不斷追求工藝精致完美的那種鍥而不舍、精益求精的核心素養。如何鍛造培養高職生具有這種核心素養?這就要求高職校打破現有的理論課程體系,強化學生的實習操作訓練,真正做到把課堂搬到車間,把企業引進學校,充分發揮企業育人的主體作用。我市正在積極探索職業教育如何與企業共同承擔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方法和策略。
關鍵詞:工匠精神 匠士 現代學徒制
目前職業教育存在著誤區,不少高職院校不夠重視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而是著力打造“對口高考”重視文化教育,為高職輸送人才,嚴重違背職業教育初衷,這又如何重振“工匠精神”;還有不少高職院校過于重視技能傳授而忽視職業素養培育,這又如何讓“工匠精神”在職業教育中“扎根”。所以要培養“工匠精神”就必須打破現有的理論課程體系,強化學生的實習操作訓練,真正做到把課堂搬到車間,把企業引進學校,充分發揮企業育人的主體作用。
一、“匠士”學位的出爐與“工匠精神”相得益彰
唐山是河北省職業院校發展的基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就開始改革發展工業職業技術教育,起步較早;唐山又是“匠士”的出爐地,首次將“匠”與“士”結合,讓兩者平起平坐,顯然是對傳統理念的一次顛覆。授予學生“匠士”學位無非就是告訴學生一個信念:只要你踏實認真做好本職工作你就是能工巧匠,只要你精益求精,不斷創新,你就可能成為巨匠,同時也是為了給職業學校畢業生一個“名分”,社會上有學士、碩士、博士,職業學校也應該有個“匠士”,雖然這個學位是學校授予的,但至少可以讓大家知道,職業教育的重要性不亞于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從職業學校畢業出來的孩子并不低人一等……“匠士”的出爐凝聚著學校和企業的智慧,是校企合作的結晶,是探索職業教育培養“工匠”的引航標。毋庸置疑,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的靈魂,它可以讓學生進得來、學得好、出得去,能謀到好職位、拿到好工資、求得好發展,從而使職?!俺浞志蜆I、最佳升學”的辦學思路成為現實。近幾年來,我市職校始終堅持修煉內功,提升內涵發展,攜手企業參與,深化合作的“五度”即寬度、高度、密度、力度、溫度,真正實現學校、學生和企業的“三贏”。唐山市與時俱進,不斷整合職業教育資源,發揮社會力量,職業教育一頭向農村延伸,一頭向城市延伸,創造性地把學校辦到企業、把教室設在車間、把技師請上講臺、把教師下到崗位,這種“借船出海,借雞下蛋”的做法,開創了我市校企深度融合新局面,開創了我市培養更多“匠士”的新格局,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 “匠士” 培養與“現代學徒制”相輔相成
邁入“十三五”開局之年,傳統制造業的轉型升級顯得愈發迫切。要轉型升級,創新是核心,人才是關鍵。從我市職校發展實際來看,我市很多專業的教育理念和辦學模式仿照公司做法,實行學分、獎分、班干部輪訓、師徒承諾、衛生值日、老師跟班等管理制度。學生畢業后與公司、社會雙向選擇,可選公司,也可由公司選擇。公司尤其鼓勵學員自主創業,帶領鄉親們脫貧致富、反哺社會、報答公司、奉獻社會。師傅只做常規點撥,精學全靠徒弟悟性和勤思。正所謂是“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模式,也打破了師徒授學關系,在傳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傳承。
2010年以來,隨著中國制造業不斷發展,市場對模具數控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強,我市職校審時度勢創建并打造了模具制造與數控專業為省級重點專業,可是學校專業實訓場地嚴重不足,面對實訓設施沒處“落腳”的困境,我市創新性地提出借雞下蛋,打造“企業學校”的構想,便與模具協會對接,與很多有限公司合作,把學校辦到企業,在企業內部建教室、寢室、食堂……把公司變成“學?!保瑢W校選派管理能力強、責任心強的教師赴企業管理,保證做到“做中教”、“做中學”、“理論實踐一體”的學習情境任務實施,使學生“上學即上班”。筆者親歷了“匠士”與“現代學徒制”的有機結合,是見證者也是實施者。毋庸置疑,這種模式是真正意義上做到了“三把”:一是把教室設在車間,學生白天在車間跟著師傅在直觀上充分了解模具設施設備的基礎上直接學習專業知識,晚上在教室總結一天的收獲,并有有關教師結合企業實際和實習過程對其指導,完全做到了“學用合一”。二是把技師及部門經理請上講臺,學生實行定崗輪訓。企業十分重視對學生的素養培養,選派高級技工利用晚上集中對學生進行企業文化、企業理念及敬業精神的教育,逐步提升學生踏實做事,低調做人的素養。企業本著對每個學生負責的態度,為每個學生指定師傅,以“師帶徒”“一對一”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實訓指導。三是把教師派到企業進行轉型。目前我市職校的專業教師大多數是被迫轉型,這就需要到企業鍛煉學習,因此學校定期派專業教師在企業進行掛職學習新技術、新工藝。一流的教師支撐一流的專業,一流的專業支撐一流的學校。通過“三把”確立學生的“做人底線”,厚實了學生的“文化底蘊”,夯實了學生的“技能底功”,鼓足學生的“創業底氣”。多少年來一直延續著“企業學?!钡淖龇?,該專業的學生直接接觸企業文化、企業理念,為適應社會少走彎路打下堅實基礎。
三、高職院校培養“工匠精神”所面臨的困境與策略
借助很多有限公司戰略合作,我市高職校機械專業、模具專業可以說辦得非常成功。他們是踏踏實實地在做教育、真正是培養有技術的學生,更重要的是他們首先教會了學生做人,培養了學生的敬業精神暨“工匠精神”,這就是職業教育的終極目標。雖然我市機械專業現在所做的已經為中國職業教育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模板,但是即使直接借用機械專業的成功經驗,工業職業教育的道路究竟怎么走?如何走出困境?校企合作依舊困難重重,主要表現在首先就是企業參與不積極,學徒制崗位缺乏,一個比較嚴重的問題,就是“學校積極而企業不積極”,“剃頭挑子一頭熱”。其次是培養成本高。小班培養,一般需要1∶3的師生比例,需要更好的設備和更多的耗材。目前培養一個高職學生的成本大概不到8000元,如果按照現代學徒制培養,成本將近2萬元,跟一個本科生相當。最后,制度、規則不完善成為深層次的制約。如果學生在企業學習時出了事,責任如何劃分?企業和學校的權責不夠明晰,這給學校和企業都帶來很大壓力。此外,一些職校教師認為,校企聯合招生,校企雙方共同設計人才培養方案,制訂專業的教學標準,這聽起來很美好,但如果學校的用人體制、考核方式、評價體系等沒有改變,操作起來會很難。要想開創培養“匠士”的新格局,不僅需要學校和企業的通力合作,還需要政府對職業教育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更需要全社會營造尊重職業、尊重勞動的氛圍,要讓職業學校的教師受人敬重,能潛心無憂鉆研專業技能,全身心地投身職業教育事業,主動承擔職教育人的重任,讓我市職業學校的師生成為具有高度定力和魅力的“大國匠人”。同時找準合作基點和穩定合作關系,朝著培養更多“牌子叫得響、專業過得硬、辦學有特色”的目標而努力!
參考文獻
[1]孔寶根.高職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實踐途徑[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6 (03).
[2]李夢卿,楊秋月.技能型人才培養與“工匠精神”培育的關聯耦合研究[J].職教論壇.2016 (16).
[3]徐桂庭.以工匠精神引領時代以工匠制度創造未來[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6(16).
[4]徐偉.工匠精神引領下的高職教育教學研究[J].浙江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02).
[5]李德富,廖益.中德日之“工匠精神”的演進與啟示[J].中國高??萍?201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