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鳳珍
【摘要】本文以新課標理念為指導,探討語言學習的重要性。認為要領悟語文的精彩,當從感悟語言魅力開始。
【關鍵詞】語言魅力;感悟;素養養成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語文教育大家于漪老師在《語文課要教出語文個性》里意味深長地指出:“課文深邃的思想,精辟的見解,豐富的感情,是借助精當、精彩、精妙的語言文字來表達的。也只有真正體會到文中語言文字的精湛,體會到它所表現的魅力與魔力,感受到站在紙上與你交談,你才會真正觸摸到作者思想的深處、感情的深處,跨越時空,與他們進行心靈的交流,乃至思想的碰撞?!?/p>
可見,語文教學必須高度重視語言感悟,只有深刻鑒賞語言的美,才能深刻領悟語文的精彩,感悟語言是有效提高語文素養的必由之路。那么,語文教師該如何引導學生去感悟語言之美?
一、課堂共悟,領略語言多姿多彩的美
課堂是教化的主陣地,如何帶領學生在課堂上感悟語言多姿多彩的美?
我們知道,閱讀過程是文本的藝術形象和作者的情感意趣以及讀者的認知感受相互作用的過程,而熏陶感悟則會使讀者的認知領域和情感世界都因此而發生潛移默化的變化,所以“攝入—內化—釋放”就是探索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多方面、多角度、由表及里、由內而外地感悟語言和運用語言的一種模式。
所謂“攝入—內化—釋放”,就是通過讓學生感悟語言的美,培養學生美的情操以及熱愛母語的情感,進而達到完美自如地運用母語的目的?!皵z入”語言,就是要多吸收語言資料,積累語言資料;“內化”語言,就是通過感受語言形象,體味語言情感,與語言物我交流,對語言展開審美鑒賞,進而內化為自身的“確切感受”,最終變成“自己的”語言;“釋放”語言,就是把已內化的語言加以外在化,即口頭表達或書面表達。
比如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春》,就可先從欣賞其優美動人的語言文字入手,以攝入、領悟、吸收語言文字的精華。作者開篇即從總的方面描繪春境,勾畫出大地回春萬物復蘇的景象。可引導學生通過默讀、表情朗讀、美讀等多種形式的讀,在讀中內化吸收,深刻領悟到《春》像是一幅春光秀麗的畫卷,是一曲贊美青春的頌歌。課文接著推出春草、春花、春風、春雨、迎春等五個特寫鏡頭,細致入微地描繪了春天的美麗動人景象。課堂上,可通過小對話或小作文“說說春天”“寫寫春天”等當堂訓練,讓學生學以致用,提高口頭表達或書面表達能力,也從中體驗和演繹語言繽紛多彩的美。
二、課余共讀,領略語言優雅通俗的美
不同的文體,其美感有所不同,例如說明文語言的準確美;議論文語言的思辨美;記敘文的動態美、層次美;詩歌散文大都體現了語言特有的音樂美、精確美、凝練美、形象美、意境美等。課堂的獲得終究是有限的,語文教師要多些指導、鼓勵甚至帶領學生,通過大量的課余共讀,加以感受這些獨特的美。
如孟浩然的《春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表嵞_響亮,平仄相對,充分顯示出語言的音韻美。李白的《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逼渲幸粋€“生”字,不僅把香爐峰寫活了,也把山間云霧的冉冉上升、裊裊游動的情景表達得淋漓盡致,充分顯示出語言的形象美。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語文教師要多些帶領學生,以課余共讀的形式,共同領略語言通俗優雅、多姿多彩之美。
三、徜徉生活,感受語言無處不在的美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生活就是語言的源頭活水,大自然就是語言的源頭活水。
徐厚安老師在《張揚個性,復歸本源》一文中深刻指出:“任何一本教材都覆蓋不了生活中的語文?!鄙罹褪亲罹实恼Z文,生活處處有最精彩的語言,“處處留心皆學問,時時積累好辭章”。你看那蕓蕓眾生,千姿百態,其一顰一笑,一衣一著,一動一靜,一言一語,無一不是鮮活的語言 ,精彩的語文。
大自然就像是一位精于遣詞造句的語言高手,你看那巍峨的高山,奔騰的長河,漠漠的黃沙,寂寥的原野,無一不是一篇篇語言的華美辭章。大自然用她詩一般的語言描繪著詩一般的畫卷。只要我們細心觀察,用心感悟,就不難采擷到語言的珠寶,體味到語文的精彩。
很羨慕日本的“自然教室”和“修學旅行”課程。日本學生能在較固定和較充裕的時間里,離開學校,離開家庭,體驗大自然:觀察動植物,觀測天體氣象,訪問發電站,參觀工廠農場、文化古跡;可以去搭建房子,制作玩具,參加農田勞動;可以去登山、遠足、劃船、滑雪、跳民間舞、野炊。這個過程之后,別說是對語言的感悟,就是對整個人生的感悟,都已深刻得多了。
的確,要讓學生真切地感悟到語言的真正魅力,除了讓學生在課堂上接受大量的聽說讀寫的語言訓練外,更重要的是要接觸和吸收大量的活生生的語言材料。在這個生動而鮮活的語言世界里,學生不僅能感悟到語言的魅力、語文的精彩,還能體驗到生活和生命的意義,能學到很多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能在生活實踐中去體驗整個世界,從而充滿激情地去學習、去生活,并且能在學習和生活中一天天地長大成人。
因此,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更多地走進大自然,走進生活,走進社會實踐,從中感受語言形態,把握語言主旨,并由此洞開感悟大門,開啟領略窗戶,敞開鑒賞心扉,從而全身心去感悟語言的魅力,領略語文的精彩。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彭剛,張曉東.課程理念的更新[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3]陜西師范大學.中學語文教學參考[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教師版),2016(9).
(編輯:馬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