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丹云
【摘要】現代經濟高速發展衍生出“互聯網+”技術環境,互聯網滲透入教育,使得教育呈現出新的時期特點。在互聯網背景下,語文學科演化出新的核心素養,表現為人的基礎語言感知能力,形成表達、審美、思想等升華。現代語文學科的教學需要建立在理解“互聯網+”背景下語文核心素養的基礎上。
【關鍵詞】“互聯網+”;小學語文;核心素養;現代化教育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一、互聯網現代背景下語文核心素養的定義
理解此背景下的語文核心素養,可從三方面進行分解:語文核心素養,現代化與互聯網。語文核心素養方面,趙瑩瑩認為語文核心素養應注重通過學生的傾聽,表達,閱讀與書寫能力養成學習習慣,并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健康的人格。顧明遠認為現代化的教育要對傳統教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制定與現代教育背景相符合的教育制度層面、教育內容與教育方法。王秀娟在文章中提出互聯網教育以信息傳媒渠道為主,語文教育享受科技成果帶來的便利,呈現不可抗拒之趨勢。結合各方觀點,筆者認為互聯網現代背景下的語文核心素養,是信息開放化變革中語文核心素養升華的一種不可逆趨勢,通過教育層面、內容與方法,培養學生有客觀事物的感知表達能力,形成見解并進行創新。
二、互聯網教育背景下語文核心素養培養方式的主要特點
(一)公平性與民主性
互聯網時代,教育渠道獲得改革。學生接受教育的方式不再只能通過學校或者機構,更能方便快捷地通過移動通信或者電腦媒介在教育網站上進行學習。這一點使得教育更加開放。互聯網展示出來的經濟共享性,也使得語文教育資源、語文教師質量分配更加合理。低成本受教育條件下,能讓更多的人享受學習。
(二)延續性
教育是終身的,人在一生之中語言教育融會貫穿始終,這使得語文教育需具備延續性。遺憾的是,傳統的教學方式無論是古代的私塾還是近代的學校與機構,都需要一定的教學地點與設施方可完成。而互聯網技術帶來的變革使得語文培養具備延續性,使新時代的語文教育能夠形成終身教育制度,并在實踐中由馬克思終身教育思想理念傳承至當今國際終身教育的理念主流。
(三)創造性與獨立性
創造即意味著打破傳統。傳統的語文思想重在言語敘述中繼承前人思想,故存在著見解的統一化。互聯網時代,信息進入渠道多,語文創造化的趨勢不可阻擋。語文素養的培養呈現出兩大因素的影響:一是內部影響,即是課堂語文素養的培養,培養需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二是外部影響,即是社會經濟政治或文化形態對學生的影響。在開放的教育環境下,語文受教育者會根據自身的環境條件對語文內容有選擇性地學習,學習的內容有所差異,更有助于形成對學科獨特的見解,所以語文培養結果相對傳統的書本教育,會有更加明顯的差異性。
差異性的特性決定了人在接受語文教育的條件下會受到主觀因素的影響,是一種興趣愛好的體現。現代教育,推崇興趣目標導向性教學,有了興趣的學習,才有了對學習的主動性。
(四)教育方法的多樣化與創新性
現代互聯網使教育突破了原來的界限,教學方式在技術的輔助下成多樣化趨勢。教師教學的方式也呈現了新的方式,從原來的教師主導性教學轉化為引導性教學,教學工具也從書本加上簡單的辦公軟件轉化成書本與先進多媒體技術的結合。
(五)國際化
語文教育在各個國家受文化影響各具特色,但教育本具國際性的屬性,現代教育更是國際化的標志。互聯網時代使得世界信息交流便捷,使語文素養培養會受到西方文學或西方思維的影響。故正如孔子思想在西方哲學中的滲透一般,中國語文素養也會受到各界文學的碰撞,呈現出微妙的改變。
三、互聯網時代現代小學語文核心素養培養應注意的問題
針對以上互聯網時期所展示出來的語文教育特點,授課者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一)對創造性思維的鼓勵
當前小學語文教育以傳統教學內容為主,但結合了新時期互聯網教育的提點,語文的人文性就愈加的強。因此需要授課者以明確的教學目標性引導學生對語文核心的培養,并明確地理解小學生語言素養的差異性與創造性,針對創造性改進教學方法。小學生對篇章內容的理解,很可能由于對外界信息的接收而變得有所不同。因此授課者不能以舊思想“我的思想就是權威”或者“教科書的思想就是權威”這一單一死板的教學目標思維進行授課。
以《愚公移山》為例,傳統教學所傳達的觀點為側重對“恒心”與“毅力”的詮釋,贊揚愚公持之以恒的美德。但當互聯網背景下學生獲取的信息越多,就會形成其他的見解,例如“愚公不應該如此執意移山,可以搬到其他的地方去”“愚公為何不能只鋪路來代替繁瑣的移山工程”,甚至非常直白地批評愚公的觀點。授課者應當如何應對學生的質疑觀點?此時,授課者不可按照以往的授課思路,只接受教參書的思想,繼續權威心態,否定學生質疑的思維。反之,需要在完成核心思想即“恒心”的觀點表達,并根據學生的思維特點可展開小組討論,肯定學生的活躍思維,肯定學生的大膽表達,肯定學生的獨特見解。
以明確的指導思想培養新的小學語文素養。解釋“恒心”對目標實現的必要性,強調“愚公移山”這一目標實現過程中會遇到移山般的艱辛,贊揚學生環保的觀點、高效的觀點以及肯定學生質疑的觀點。
寓言故事目的為文學載體,舊的語文素養在于說明某個道理,而新的語文素養要求在保持原有的理解下以更包容的態度培養更具見解觀點的素養。
(二)核心素養不能偏離軌道
互聯網是把雙刃劍,信息渠道多的特點會造成語文素養能力培養的扭曲。互聯網時代下信息與虛擬網絡環境催生出虛擬的互聯網語言環境,對科學正規的語文學習產生了障礙。學生在網絡學習過程中難以分清科學語言與虛擬語言的區別,進而應用在今后的生活中。
不少授課者發覺,學生的日常交流中,可能會存在以下幾種情況。以數字來代替語言,例如由游戲衍生出來的“666”代表“溜溜溜”代表游戲語言交流中順暢的意思。“88”則代表簡略的再見;漢語諧音出現的名詞代替,例如“為蝦米”代替了“為什么”,“大蝦”替代了“大俠”,等等。endprint
語言是一個國家重要的文化載體,對語言的理解需要建立在文化底蘊的基礎上,這一點無論中外都是如此。網絡語言存在的不規范性隨著互聯網的特點從各個方位滲透,傳統的語文素養接受了嚴峻的挑戰。因此,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在正規的教學網站上學習,并在教學過程中發現語文學習錯誤,要及時給予指正。
(三)傳承傳統教育思想
現代化語文教育建立在傳承傳統教育基礎上。傳統的語文教育綜合歷史、哲學與語言。中國的語文教育是在中華文化的基礎上得以延續,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是傳統語文素養的升華。在培養現代語文核心素養之時,需正確看待中國傳統語文文化。一味批判傳統文化落后的觀念是不可取的,現代素養培養并不是空中樓閣。中國語文凝結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生活智慧,其中代表如儒家思想的中庸之道,至今仍適用于待人待事之中,并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例如《孔融讓梨》一文的學習體現出謙讓之道,《愚公移山》一文體現出來的恒心之道。不僅如此,儒家思想受到世界各地的推崇,在世界文化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是,只推崇傳統文化而拒絕外來文化只會停滯不前。對西方文化的抵制實際是一種狹隘觀點。先進之邦有其先進之觀點,在語文學習應用方面,西方文明更多于注重運用而東方文明更加注重精神層面。所以應在繼承傳統語文教育的前提下,結合西方先進文化素養,升華出現代語文核心的新素養。
四、結論
“互聯網+”教育現代化背景下小學語文素養培養要求授課者對語文核心素養所呈現出來的特點進行理解,身體力行從改善自身語文素養開始,使教學方式、教學理念符合現代化教育與信息化時代的要求,在繼承傳統語文學科素養的基礎上結合互聯網媒體資源,培養學生語文知識、審美、思維能力,進而形成積極的價值觀、人生觀與世界觀。
參考文獻
[1]趙瑩瑩.從“語文素養”看“語文核心素養”的內涵及特征[J].牡丹江大學學報,2016(25).
[2]顧明遠.實現教育現代化的宏偉藍圖—學習貫徹《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5).
[3]王秀娟.試論多媒體教學在大學語文教育現代化中的作用[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0(2).
[4]王顯槐.網絡語言對學生的影響及其調適[J].教學經緯,2017(3).
(編輯:張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