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曉華
【摘 要】《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近年來,隨著課堂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文本閱讀方法不斷推陳出新,閱讀教學質量也取得了顯著的提高。筆者將立足語文教材的特點,分析激發學生文本閱讀興趣的具體方法,以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并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關鍵詞】文本閱讀;激發興趣;語文素養
文本,狹義上指一篇課文,廣義上即教學過程中使用的所有書面或口頭的言語材料。而文本閱讀教學,即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深入理解文本內容的過程,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與寫作能力,也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和其他學科的學習能力。因此,文本閱讀教學作為語文教學的重點與難點,如何提高文本閱讀教學質量也成為教學改革的關鍵環節。但是,目前在文本閱讀教學中依然存在嚴重的問題,學生缺乏自主閱讀興趣,教師越俎代庖地“講讀”現象依然比比皆是,長此以往,則不利于實現文本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筆者認為學生對文本閱讀缺乏興趣,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因素:首先,很多師生對文本閱讀教學的概念存在誤解,僅僅將文本作為承載某種意識形態的工具,將文本創作的內容“道德化”,忽視了文本自身的藝術美,語文教學變成了“思想品德課”,課堂顯得枯燥無味。其次,在教學過程中,過分依賴“對話”形式,曲解“閱讀是個性化行為”的教學內涵,這導致了很多文本閱讀課堂成為“自由交談課堂”,沒主題,沒標準,僅僅是為了說話而說話,使得文本的潛在價值得不到應有的挖掘。此外,在閱讀教學中缺乏互動,教學形式也比較單一,難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為此,全國的很多教材針對上述問題對內容進行了改革,在素質教學的大背景下,將文本閱讀作為教學的重點,以充分發揮文本在閱讀教學中的作用。
那么,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采用哪些方法,激發學生文本閱讀興趣呢?
一、巧設導語,激發閱讀興趣
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要激發他們的閱讀欲望,調動學生閱讀積極性是十分必要的。小學生年齡小,“難以集中注意力,但是對新鮮事物又充滿好奇心”,是他們特有的年齡階段性格特征。因此,“未成曲調先有情”的課堂導語的設計,將是激發學生深入進行文本閱讀的關鍵。
蘇教版語文教材不僅有大量的充滿趣味的經典語言、成語故事、童話等,而且文本的表達形式也是多種多樣,有對話形式、有記敘形式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充分根據文體的特點來設計導語。
比如:在《祁黃羊》一課,有位老師這樣導入:
師:我們認識了很多歷史人物,比如越王勾踐,他讓我們想到了一個成語——“臥薪嘗膽”、“忍辱負重”;說到林則徐,我們會想到一段歷史——“虎門銷煙”、“憂國憂民”;說到祁黃羊,我們想到的是——“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 。
師:祁黃羊的故事是在對話中展開的,這節課就讓我們來品讀人物的對話,走進人物的內心吧,我們不僅要“聞其聲”,還要“感其心”。
教師以相關的歷史名人與典型事例相結合的句式導入新課,排比式的導入不僅增強了氣勢,而且一下子就激發學生的思考,進而促進學生深度閱讀的興趣。
蘇教版教材題材獨特,內容各異,教學中教師根據文體特征,有時,可以采用講故事、猜謎語、設置懸念、介紹創作背景等等的方式導入,只要導語導得好,導得妙,就一定能導出學生的閱讀興趣。
二、自主思維,提升閱讀效率
教材是教學的媒介,是引玉的“磚”,葉圣陶老先生曾說過:“教材是學習的例子,是教學的憑借。”蘇教版里選用的課文大都是編者精心挑選的名家之作。因此,我們要提高學生閱讀水平,就必須充分利用好手中這寶貴的資源。文本閱讀對提高學生邏輯思維和想象能力方面有著巨大的教學優勢,蘇教版語文教材恰恰利用了這一點,在學習過程上,循序漸進,將教師的指導與學生的思考相結合,既充分發揮了教師的引導作用,又有利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比如:在《長征》一課教學時,老師在課前提出以下問題:這首詩用藝術手法為我們具體展示了哪幾幅紅軍長征途中威武雄壯的“征難圖”?你最欣賞其中的哪一幅圖?說說理由。這幾個問題,為學生的自主閱讀提示了方向,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在蘇教版五年級《師恩難忘》一文中,作者劉紹棠自述田老師每堂課都要給學生講一個小故事,而教師可以趁此機會,通過引用一些與文本閱讀內容相關的小故事,來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與思考;在二年級《沉香救母》(一)(二)兩篇文章,在刻畫人物情感方面別出心裁,而教師可以通過設問來引導學生深入體會人物的情感。比如,“沉香得知母親被壓在華山之下有什么表現?”“沉香父親看出沉香心事后是什么樣的心情?”這些問題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思維,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與效率。
三、引用多媒體,展現文本藝術
信息技術與學科的融合是時下相當流行的課題。多媒體集聲、形、色、態等優勢,對營造活潑愉悅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起到較好的促進作用。教師在引導學生閱讀文本時,可以適當地利用多媒體將抽象的教學內容變成可見、可聽、可感知的形象,生動地展現文本內容的藝術魅力,從而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首先,采用多媒體教學可以豐富文本閱讀的內容,創設閱讀情境,有利于學生身臨其境,切實感悟文本的情感。如:教學《海底世界》,教師先讓學生欣賞大海美圖,然后激情導入:同學們,你們喜歡大海嗎?那么,大海深處是什么樣的呢?今天我要帶大家一起潛入海底,去探索那奇妙的海底世界!在學生學習過程中,伴隨著優美的旋律,課件展示了海底世界中各種各樣的海底動物有趣的活動的方式。觀后提問:“你看到了什么?給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課伊始,學生就被帶入教師創設的美輪美奐的海底世界情境之中,感知、想象、思維等心理活動始終處于積極狀態,他們沉浸在文本閱讀中,由衷感受到:“海底真是個景色奇異,物產豐富的地方。”其次,多媒體的利用可以更好地展示文本的藝術美,閱讀文章時學生會更加深情與投入。比如蘇教版二年級語文教材中的《臺灣的蝴蝶谷》,可以通過簡短的風景短片讓學生對蝴蝶谷產生向往,這樣學生既享受到了學習的快樂,陶冶了情操,增長了知識,又改變了以老師唱主角的沉悶的課堂氛圍,從而提高學生閱讀文本的興趣。
綜上所述,文本閱讀教學對學生日后的成長與學習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應激發學生文本閱讀興趣的方法,讓學生在快樂中閱讀,不斷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讓文本閱讀真正浸潤在“一路花香”中。
參考文獻:
[1]蔡慧霞.提升小學生數學文本閱讀能力策略例談[J].教師,2016 (28) :51
[2]王艷紅.淺談初中學生英語文本閱讀能力的培養[J].新一代月刊,2014 (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