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榮
摘 要:幼兒階段的教育關乎幼兒的全面健康發展,這一階段教師必須要采取科學的教學方法幫助孩子觀察,探索這個世界。每個教師的任務就是盡全力引導幼兒主動學習,發現新事物,吸收新知識,通過大量觀摩訪談,總結了一些教師的成功經驗,概括出三種現代教育中比較常用又有效的科學教育手段,希望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教學人員,為教育界貢獻一份微薄之力。
關鍵詞:幼兒科學教育;興趣;科學探究
眾所周知,幼兒階段是孩子最好奇的階段,這個世界的所有事物對于他們而言都是十分新鮮的、五光十色的、充滿魅力的。幼兒是問題的發現者、探索者和研究者,對于孩子萌生出的一探究竟的興趣,我們不可隨便對待,應該通過科學課程教育,系統地幫助孩子更好地認知事物、總結規律,培養幼兒興趣,最終掌握科學知識,樹立正確的科學觀和人生觀、價值觀。
一、幼兒科學教育的概念和教學方法的定義
幼兒科學教育大體上分為廣義和狹義。廣義的幼兒科學教育認為一切促進幼兒學習科學的教育活動,包括家庭、社會、幼兒園等各類施教者的啟蒙教育;狹義的幼兒科學教育則專指幼兒園的教育。
教學方法通常是為了完成教育目標而設立的,包括教師的教育方法和幼兒的學習方法,可以幫助兩者之間進行交流互動,是教師幫助幼兒學習知識、建立科學觀的方法。
二、幼兒科學教育活動的常用方法與途徑
(一)語言傳遞的魅力
語言是教師和幼兒交流的重要媒介,教學活動完成的質量與語言的表達方式有著莫大的關系。教師如果能運用科學的口語來完成教育活動,那么幼兒的判斷、比較、談論等一系列探究活動就能達成目標,一般可以通過講述講解法和情境討論法來完成這一目標。
講述講解法是指在教師講解一些較為抽象、復雜的概念時,通過語言知識的講解可能無法使幼兒理解這個概念,因此就需要舉出一個生動形象的故事引發孩子們的思考,比如在教育孩子“善良”和“惡毒”時,教師會給他們講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的故事,白雪公主天性純良,七個小矮人天性樂觀、積極向上,這些都是“善良”,而王后卻因為嫉妒要殺死白雪公主,這就是“惡毒”,而故事的結局是“善良”的人得到了美好的結局,“惡毒”的人死了,這教育他們要做一個善良的人,從教育層面來說教育意義甚大。
情境討論法是指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分別創設若干個情境,并且用合適的方式表達出來,能使得孩童充滿好奇并且注意力極度集中,從心理學角度來說,這一方法能激發孩子的求知欲。比如,教師在教學《胡蘿卜船浮起來》這一課文時,可以做一個鹽水濃度實驗,讓孩子猜測多少鹽能夠使得胡蘿卜從水里浮起來,教師操作,幼兒猜測,這一教學活動能充分調動孩子的積極性,而幼兒在觀察討論中對新知識的記憶也會更加深刻。
(二)直接感知
所謂的直接感知根本上來說是讓幼兒多聽、多看、多摸、多動,讓孩子不要局限在課本中的知識,而是切身感受大自然,感受生活中的事物。在教授《旋轉的秘密》科學活動時,我發現有些優秀教師會帶著三角形、正方形和圓形陀螺到課堂上,并且讓幼兒旋轉陀螺,通過切實體會觀察,發現這三者旋轉起來都是圓形的,而這一案例,如果單憑借教師口述,是很難達到理想的教育目標的,然而通過直接感知,有些困難便迎刃而解了。
(三)科學探究
科學探究是目前教育活動最常使用的教學手段之一,其本身具有非語言傳播性,幼兒動手操作的過程中,能夠直接發現問題、思考問題、提出問題,最終解決問題。體驗科學探究,掌握科學方法,對于幼兒科學態度的初步培養大有裨益。“做中學”和“學中做”是幼兒科學活動和傳統知識活動的區別點,教師應該充分發揮幼兒的主觀能動性,在課程中多加入一些實驗,給孩子布置一些手動完成的小任務,激發孩子的科學探究欲望,并且及時地給予孩子表揚和鼓勵,讓他們對科學探索更加著迷,同時幫助其在求知探索過程中建立正確的科學觀。
總之,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突飛猛進,幼兒科學教育活動的意義也隨之體現出來,在現代社會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重視。在幼兒科學教育課程中,教師是一個至關重要的角色,如何和孩子互動,如何激發孩子的好奇心理,如何誘導孩子主動學習等問題是每個教師都在研究的,教師的教學活動會給孩子最直接、最深刻的影響,因此,教師自身教學素養也要不斷提高。常言道:“教學有法,但無定法。”因此,教師在運用教學方法教授課程時,必須靈活多變,根據實際教學情況和幼兒的性格特點,發展自己獨特的教學體系,更好地培養孩子,激發孩子積極探索的欲望和求知欲望,這對于幼兒科學觀的培養具有深遠影響。
參考文獻:
[1]鄭美芳.幼兒科學教育活動教學常用方法與途徑探討[J]. 科技信息,2012(28):330.
[2]葉婷.幼兒園專家型教師科學教育活動中的PCK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14.
[3]閆慧娟.幼兒教師科學教育活動設計現狀研究[D].西南大學,2011.
[4]許瓊華.陶行知的幼兒科學教育理論與實踐探索[D].福建師范大學,2003.
編輯 高 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