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曉瓊
摘要: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移動智能終端走進了我們的課堂,本文在研究中職語文作文教學現狀和對學生寫作要求的基礎上,作出了“互聯網+”環境下中職語文作文教學的新嘗試。
關鍵詞:中職語文;作文教學;移動智能終端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我們已跨入移動互聯時代,手機等移動智能終端已經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無法替代的必需品,據了解,一個人在5分鐘以上的穩定狀態中,他一定會把手機拿出來。而就在相對封閉的環境中求學的中職生而言,他們更熱衷于手機上網,手機也成為了他們獲取外界信息,與外界溝通交流的主要途徑。如何更好的利用這一現狀為我們的教學服務,是很多學校和老師共同關注的問題。本文試圖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如何在“互聯網+”環境下開展中職語文作文教學。
一、中職語文作文教學現狀
傳統的中職語文作文教學方法落后,訓練方式單一。教師授課的重點往往放在教材中重點篇目的講授上,對每一單元的寫作訓練視而不見,只每學期象征性的開設一到兩次作文課,以期通過兩次的“作前指導——學生寫作——教師批改”三部曲,達到提高學生寫作水平的目的。結果是從小學到中職十幾年周而復始地脫離靈性的教與練,使學生越練越厭惡寫作。真正到了考試作文的時候,仍然不知所云,提筆忘字,渾渾噩噩,無從下手,對寫作愈加厭惡。這樣的惡性循環最終導致了中職語文作文教學低效率的現實。
二、中職語文作文教學對學生寫作的要求
1、“真”——講述自己的經歷與體驗,感動自己才能感動他人。寫身邊的人——父母、老師、同學、親友等,他們的容貌體態、舉止言談、性格特征、心理活動,學生最熟悉;寫自己的經歷——勤奮換來成功,粗心大意帶來困擾,與朋友相處的喜憂,與父母的“代溝”等等,這是他們的切身體驗,學生不陌生。學生有話可說,有內容可寫,寫得真實親切、寫得細膩精彩,能夠展現出濃濃的生活氣息。
2、“公”——公民寫作為重,正確認知社會現象?!凹沂聡绿煜率拢率玛P心?!敝新氄Z文作文教學要引導學生把眼光從自身、從小我,投向他人、投向社會。公民的成長,只有在公共生活空間中才能實現。若將現實的、充滿矛盾與激情的生活引入寫作教學,將真實的、復雜的生活納入寫作教學,將具體的甚至是慘淡的生命聚焦于寫作教學,一定能引導和激發學生的思考、辨析,學生也能做出理性的判斷與選擇。
3、“新”——強化表達,打破思維定勢。寫文章既需要拋卻字詞句的簡單堆砌,努力實現字詞句的巧妙搭配,以求實現最佳的表達效果;也需要獨立思考,形成自己獨特的想法,能負責地發表富有個性的觀點。因此,中職作文教學要指導學生從平淡的事物中提煉出不俗的觀點,從散亂的現象中找到聯系、剝離出本質,然后巧思妙想,進一步增強文章的可讀性。經歷了積極深入的思考,將大大地拓寬學生寫作表達的空間,即使是有限的生活經歷,也會被開拓成廣袤的寫作天地。
4、“改”——多寫善改,習慣切磋交流。俗語道:文章不是寫出來的,而是改出來的。多寫多改多交流。多寫勤練,方能錘煉文筆、精化構思;多改,才能步步提高;多與他人切磋交流,將啟發靈感,并彌補自我審閱的盲點。
三、“互聯網+”環境下作文教學的新嘗試
1、微寫作,學會用微信記錄生活。羅丹說過:“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泵啦皇强照劊且ンw驗、去感受、去欣賞。一方面很多學生平時缺少對生活事物的觀察,缺少寫作材料的積累,作文內容空洞乏味,一方面他們又喜歡發微信、刷朋友圈。何不讓兩者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們寓教于樂。
葉圣陶一直主張:“我手寫我心”。寫作的外延等于生活,而隨筆恰恰是生活的結晶。學生如為真情和興趣而寫,那么寫作不再是件苦差事,而是情感的自然宣泄。不少佳作正是長期記錄生活,思考生活的結晶。其實,學生的生活是不會貧乏的,大至宇宙世界,小到學校、家庭、寢室,一場電影,一個場景,一次旅游,一項活動,都是寫作時值得擷取的好素材。
要求學生每天發一條微信記錄生活,不僅有視頻、圖像還有文字。真正做到微記錄,讓學生寫出自己生活中的好素材。結合實際生活經歷,自由抒發感受,發展個性。微信上發表的多為學生的小練筆,寫的是學生自己獨特的經驗和感受。這類習作不嚴格要求文體, 降低了語言和構思要求,培養學生善于觀察生活,樂于記錄生活的好習慣,鼓勵學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這種輕松的作文環境有利于減輕學生的寫作壓力。學生從被動壓抑的狀態中解放出來,就會無拘無束地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真實地表達出來。
2、微點評,學會用微博關注社會。寫作源于生活卻又高于生活。學生在選擇寫作素材時,必須選擇具有典型意義或獨特的經驗、感受。這種素材可以通過生活實踐獲得,也可以在間接生活中積累。生活實踐的直接積累固然對寫作是十分重要和有意義的,但作為學生,更多要向間接生活要素材,而微博就是其中很好的素材積累方式。
微博的信息更新速度快,參與性和開放性較強,可以從中獲得最新的各類資訊。在教學實踐中,嘗試把時下流行的微博這樣一種文字呈現方式引進作文教學的課堂,通過點評微博,引導學生學會關注社會,養成思考的習慣,為我們的作文教學提供了又一個新的角度。
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每周關注一條熱門微博,組員對其進行品讀、評析。并由組長匯總這些微點評后,選代表在課前5分鐘與全班同學分享。
借助于微博,學生通過日常的微博撰寫、轉發、評論,對社會發生的各類事件,將值得記錄的精彩瞬間通過文字、圖片、視頻展示在微博上。學生還可以欣賞學者明星以及師長講過或記錄過的富有生活哲理的話語,享受拓展閱讀帶來的快樂,并從中獲得啟發。日積月累,就形成學生新鮮的獨特的數字化個人寫作素材庫,可供學生在寫作時查閱參考。
學生涉及微博這個領域后,視野打開了,關注到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寫作的時候避免了無米下鍋的尷尬。編故事的作文沒有了,動輒古人的少了,關注生活、關注身邊平常人的作文多了,作文更有生活氣息、生命靈性了。endprint
3、邊學邊寫邊評,學會用app構建實時評價體系。在傳統作文教學中,教師是作文評價的主體,學生作文悉數上交,教師逐一批閱,然后發放給學生。這樣的結果,教師要承擔大量的批改任務,學生卻只在作文本發下來的時候關心一下上面的分數,最多瞄一下上面寥寥數字的評語,該這么寫還是怎么寫,于作文之道毫無寸進。量大質差之下,教師也往往視作文課、布置作文作業為畏途,能省則省。學生久不動筆,考試之時又豈能有佳作?只有把作文訓練融入平時課堂教學之中,徐徐圖之,減輕老師和學生的負擔,才能讓他們在潤物細無聲中慢慢提高寫作水平。
要求學生在課內對重點篇目進行鑒賞與學習后,在課后有意識有針對性地模仿借鑒,每一次的作文訓練僅僅側重模仿學習其中的某一個方面,其他方面不作涉及。
完成后在藍墨云班課提交,先自我評析,再讓四人學習小組成員互相點評,然后小組互評,每組推薦一篇習作由老師來做總評。
老師收到作文后,提出適當的鼓勵和相應的建議,在下次的課堂上對模仿寫得較好的學生予以表揚與贊賞,對小組的工作成效予以點評,肯定那些認真負責效果良好的小組,對小組間或班級間存在的具有典型與代表性的問題予以講評,提出恰當有效的改進辦法。
這種訓練模式每周一次,引導學生注意細節上的一些問題。比如,學生要注明自己仿效的文章出處及原文,表達自己感知到的優點,明白自己前后兩次作文有哪些不同;最后要從優點和不足兩個方面分點指出,書寫評語要認真工整等等。
這樣,通過app,作文實現了師生評價、生生評價和學生自我評價,構建了多元化的實時作文評價環境,學生在自我評價中、生生評價中,發現了自身的缺點,看到了同學的優點,增強了作文評價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提高了作文評改的吸引力。
總之,在中職語文作文教學中應用移動智能終端,豐富了作文教學的內容和形式,促進了中職學生在“互聯網+”環境下的微寫作,激發了學生的自由寫作思維。但如何規范移動智能終端的使用形式,使之更好的為教學服務,仍有很多問題亟待研究和解決。
參考文獻
[1] 郎慶旭.淺談中職語文作文教學[J].科技視界,2014(12):194.
[2] 史琳.淺談中職作文教學的“與時俱進”[J].職業教育(中旬刊),2015(03):80-8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