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百川 金鑫
摘 要互聯網金融近年來在我國迅速發展,在供應鏈金融、P2P等領域取得顯著成績。農村金融服務也是近年來我國金融和農村改革的重點領域。如何將兩者結合好,運用互聯網思維、工具、技術來優化農村金融服務,并通過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建設來促進互聯網金融可持續發展,是一個重要的問題。文章從互聯網金融的創新性入手,探討現有互聯網與農村金融的合作模式,并提出互聯網金融下一步在農村金融上的發力方向。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農村金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中圖分類號]F327;F83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461(2017)09-0041-03
根據趙昌文、朱鴻鳴[1]的定義,我國金融體系具有攫取性強、市場化程度低的特點。這個特點在農村金融市場更加突出:農村存款量很大,但都流入了城市;農村貸款主要靠政府通過各種政策性手段推動,貸款主體的積極性不高,缺乏創新的動力。這個問題延綿多年,在傳統金融體系下看似無解,現在引入互聯網金融,有望進行突破。
一、農村金融發展限制因素
對農村金融的限制因素,可以從四個角度來說。一是從農戶角度來說,農戶財富水平較低,形成了有限責任風險[2],即銀行清楚地知道農戶最大還款能力就是他的所有財富,而低財富水平就決定了農戶可獲得貸款量少,難以得到有效的金融支持增加財富,形成一種惡性循環。二是從市場信息角度來說,如果信息完全,那農戶的生產經營行為只要預期現金流折現值為正,就會有金融資源補上資金缺口,但現實中農村金融市場的信息不對稱是很嚴重的,而且是雙向的,農民不了解金融產品,金融機構不了解農業,難以對現金流作出準確評估,限制了貸款投放。三是從政策角度來說,中央的農村金融政策目標具有多元性,包括促進經濟發展、支持“三農”、保障金融安全等多項,但中央并不直接控制金融機構,政策往往會遭遇選擇性執行[3],政策目標相對模糊的“金融服務全覆蓋”就比目標明確的“金融機構全覆蓋”容易完成。四是從風險防控來說,既因為耕地處置難、估值低而缺少銀行認可的抵押品[4],也缺少保障能力強、覆蓋種類充足的保險產品,導致農業產業應對市場風險能力較弱。
二、互聯網金融創新之道
吳曉靈認為,互聯網金融是利用互聯網技術和移動通信技術為客戶提供服務的新型金融業務模式,既包括傳統金融機構利用互聯網開展金融業務,也包括互聯網企業利用互聯網技術開展的跨界金融業務[5]。
(一)特點
互聯網有兩個特點:固定成本高,但邊際成本低;網絡外部性顯著,即參與者獲得的效用與網絡規模存在明顯的正相關性。
由這兩個特點,形成了互聯網金融的三種創新:一是拓展信用理論的邊界。傳統金融機構主要通過財務指標來判斷借款人資質,互聯網金融主要通過實際交易行為來評估,實現了信用評價從靜態往動態的發展。二是拓寬金融交易的邊界。互聯網金融聚集大量小而散的資金,這些資金難以通過傳統金融渠道進行投資,但通過P2P、余額寶等互聯網金融平臺則可以實現,金融服務對象覆蓋范圍得到擴大。三是金融服務連續性顯著增強。服務時間上,可以24小時受理業務;資金規模上,一般不設準入門檻,1元起投;服務范圍上,理論上通過網絡可以覆蓋到任何地域。
吳曉求[6]認為,互聯網的進入將推動金融體系的“二次脫媒”,提高金融服務的效率,解決金融服務的結構性匹配問題,讓金融服務在相對安全的基礎上更靈活、快捷,覆蓋更廣泛人群。
(二)應用于農村金融的可行性
從宏觀層面看,互聯網金融的應用有兩個條件[7],一是金融抑制,二是一定規模的體量和一定速度的增長。這兩個條件在我國“三農”領域一直存在:傳統農村金融市場受到政府的強力干預,但由于政策并不能強制規定金融機構的行為或政策本身的不科學,往往起不到預期效果,反而降低了信貸資金配置效率,我國農村金融市場供需結構的失衡情況沒有得到根本性改善。我國農業總產值全球領先,并且一直保持著中高速增長。
從微觀層面看,互聯網金融應用有三大動力[8],一是技術驅動下優化風險控制機制和業務流程,二是人本取向下提升用戶體驗,三是監管缺位下享受監管套利。對于“三農”而言,人本取向下的用戶體驗改善是最重要的,這也是長久以來傳統金融機構服務“三農”的最大痛點,互聯網金融通過消費金融、小額貸款等工具,讓普通農戶和新型經營主體體驗到了前所未有的便捷。
三、現有模式
目前,互聯網金融切入農村市場,主要有四種方式:滿足農戶生產與生活需求的消費金融,專注于小額信貸的P2P,由互聯網巨頭、龍頭企業主導的供應鏈金融,以及眾籌模式。
(一)消費金融
在農村市場,消費金融一直是傳統金融機構沒有深度介入的領域,但是需求又十分巨大,互聯網金融一進入就取得了顯著效果。無論是用以滿足農村夫妻店周轉需要的信用貸款,支持農戶購買生產經營資料和設備的融資,還是幫助農民工提升消費水準的產品,都是此前農民很難享受到的服務。可以說,消費金融廣泛提高了農村金融服務的覆蓋面,有效提升了農戶的獲得感。
(二)P2P
服務農村的P2P主要由產業龍頭和大型國企控股、參股設立。P2P既滿足了農戶資金需求,又滿足了城市居民的投資需求,受到廣泛歡迎,發展速度很快。P2P可以有效借助龍頭企業資源,在其供貨商、客戶群中挑選優質貸款對象,降低貸款損失風險,提升不良資產處置效率。同時,通過靈活的貸款期限設計,降低借款者融資成本,并可以讓投資者享受到較為滿意的回報。
(三)供應鏈金融
供應鏈金融的核心是產業龍頭和互聯網巨頭,致力于打造產業的閉環。一個較為常見的模式是龍頭企業上游種養殖戶以龍頭企業訂單向互聯網金融公司申請融資,同時購買信用保證保險。授信通過后,互聯網金融公司定向支付給其相關的農資農具平臺,確保貸款不被挪用。種養殖戶利用相關平臺提供的產品進行生產,產成品由龍頭企業進行收購和加工,最終在互聯網平臺進行銷售,銷售所得優先償還貸款。
可以說,互聯網金融通過供應鏈等手段,形成了一個農戶、龍頭企業、農資企業和互聯網平臺的閉環,有100萬個農戶加入,就是100萬個小閉環,進而形成一個大的閉環。這種模式既重視農戶個人信用,又以龍頭企業本身強大的信用能力作基礎,具有較強的風險控制能力。
(四)眾籌
農業眾籌也是目前一個蓬勃發展的領域,這最先見于美國、澳大利亞等國,我國自2014年開始逐漸出現專門從事農業眾籌的網站[9],淘寶、京東等也開設了農業眾籌平臺。基本模式是發起人在平臺上發布項目,出資人給予資金支持,項目成功后發起人按約定給予出資人回報。眾籌可以有效聚集人氣,為出資人和發起人之間建立情感紐帶,契合互聯網金融的人本取向優勢,同時可追溯的機制也讓農產品質量安全得到更好保障。
四、應注意的問題
在“三農”這個傳統金融機構服務的薄弱地帶,互聯網金融很好地起到了補充完善作用。同時,也要清醒地認識到,互聯網金融并不能包打天下,在使用過程中需要對可能存在的風險保持警惕,以防發生系統性風險。
一是單純依賴交易數據形成信用評價的風險。交易形成的動態大數據體系具有很高的價值,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大數據的普遍問題,即信息價值密度低。侯本旗指出[8],現有互聯網數據模型沒有經過足夠長時間的檢驗,沒有可靠的PD、LGD參數來測算風險成本,可以作為客戶篩選和反欺詐的有效工具,但還不能作為風險管理的核心。同時,由于大數據存在的軟信息喪失、虛假信息的難以避免、競爭約束、隱私保護等問題[10],對大數據的迷信將帶來嚴重的信用評價失真。
二是交易邊界拓展帶來的風險。農戶的金融知識、風險識別和風險承擔能力比較欠缺,互聯網金融服務的農戶數量增長較快,風險積聚也較快。投資者對農業不了解,投資決策基本基于平臺信用,缺乏足夠的風險意識。一旦發生風險,將形成較大的負外部性。同時,互聯網金融為擴張規模、獲得投資,有鼓勵主體過度負債的傾向,或向償債能力弱的主體提供融資,積累金融風險,造成資源錯配。
三是相對價格優勢難以形成的風險。在城市,互聯網金融較少鋪設網點,但在農村,互聯網金融的推廣模式還是村里布點或找合伙人進行地推,其成本相當高。這說明互聯網金融在農村和城市的邏輯還是不一樣,城市可以通過微信推送、網絡廣告起到充分的宣傳效果,在農村還是必須要依托網點和熟人社會關系網絡。當然這些網點并不是單純的金融網點,往往還兼具銷售、物流、倉儲職能,也是建立與農戶感情紐帶的橋梁。合伙人更涉及委托代理成本的問題,并帶來道德風險、逆向選擇等隱性成本。這就導致從長期來看,互聯網金融難以形成對傳統金融的相對價格優勢。特別是目前農行、郵儲均成立了三農金融事業部,發力態勢明顯,它們本身充足的網點、資金和人員相對互聯網金融是巨大的優勢,啟動慢但后勁足。
五、方 向
張曉樸、朱太輝[11]提出,金融體系發展對經濟增長發揮的作用存在倒U型的“閾值效應”,一定范圍內的金融發展可以促進經濟增長,超過一定范圍可能會妨礙經濟增長,因此金融發展應以實體經濟為錨。目前,我國農村金融體系的主要問題是發展不足和結構性失衡,互聯網金融的進入將帶來資金、技術和理念,有效促進農村金融發展,進而推動農業農村經濟更好發展。
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著眼于結構調整、綠色發展、創新驅動、農村改革和穩定糧食生產等領域的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農村農業經濟工作的主線,這既是破解當前農業供需結構失衡的必然選擇,也是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的必由之路。目前,隨著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升,消費需求日益多元化,國際國內市場深度融合,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生產基礎、引導動力和發展空間都已具備。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既需要農業行業部門的努力,也亟須充足的金融支持,這也為互聯網金融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空間。
下一步,互聯網金融應該牢牢抓住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機會,用支持農業產業升級的理念去發展,才能保持長久的生命力。比如生豬、玉米、橡膠、糖料等重要產業,不缺產能,缺的是資本整合、產業升級的力量。一方面,互聯網金融需要將視野拓寬到產業鏈外延性擴張領域,即支持農業產業兼并收購,改善農業直接融資能力偏弱的情況。當然,這一步可以說是“驚險一躍”,因為這與互聯網金融偏好短、平、快的習慣有所差異。另一方面,互聯網技術可以利用大數據技術優化物流倉儲流程。一個產業,是由上下游以及中間的連接機制組成。互聯網技術的應用有望打破傳統農業流通模式,為生產者找到運輸距離最合適的加工者,為加工者找到最合適的供貨商,全面優化運輸半徑。
未來,互聯網金融服務“三農”的成熟狀態將是通過互聯網技術、供應鏈金融等產品和產業升級思維,把產業鏈上縱向和橫向的人和物連在一起,通過產業鏈內生的風險對沖機制來降低風險,構建更有效率、更加公平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
[參考文獻]
[1] 趙昌文,朱鴻鳴.從攫取到共容:金融改革的邏輯[M]. 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2] 平新喬,張海洋,郝朝艷,梁爽.農民金融約束的形成原因探究[J].經濟學動態,2012(4):10-14.
[3] 董玄,周立,劉婧玥.金融支農政策的選擇性制定與選擇性執行——兼論上有政策、下有對策[J].農業經濟問題,2016(10):18-30.
[4]程百川. 破解農業融資難題的創新路徑研究——基于重慶經驗[J].海南金融,2016(5):67-71.
[5] 吳曉靈.從互聯網金融看新金融的發展空間[J].清華金融評論,2014(9):97-101.
[6] 吳曉求.互聯網金融:成長的邏輯[J].財貿經濟,2015(2):5-15.
[7] 周應恒,鞏世廣.互聯網金融的后發優勢:國際經驗與引申[J].改革,2016(2):56-68.
[8]侯本旗.新金融 別踩坑[EB/OL].http://mt.sohu.com/20161217/n476160717.shtml.
[9] 張雅,孫曉輝. 農業眾籌的起源、特點與未來[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6):96-105.
[10] 何自云. 大數據再“大”也不夠[J].中國金融,2017(2).
[11] 張曉樸,朱太輝.金融體系與實體經濟關系的反思[J].國際金融研究,2014(3):4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