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月+官曉菲
摘要:在當今文化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如何保持、發展和創新中國傳統優秀文化,從而加強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大時代課題。本文以近期反響較為廣泛的一些典型電視文化節目為例,通過分析、總結其變化趨勢、特點及經驗,對存在的問題進行檢視和反思,并提出一定的改進思路與建議,以此探究優質文化節目對于提升中國文化自信的價值與意義。
關鍵詞:文化節目 文化自信 傳統文化 中西交流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著中華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①當今世界,文化全球化帶來多種文化交流與碰撞,文化價值選擇更加多元,我們更應以國際視野,堅守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創新發展,提高中華文化的自信與力量。
加強文化自信的理論背景及時代背景
理論背景:習近平總書記文化自信觀。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不同場合提到“文化自信”,使文化發展問題越來越成為舉國上下關注的焦點。2016年7月1日,在建黨95周年慶祝大會的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就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不斷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推向前進。”②“文化自信”就此正式成為繼“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第四個自信”?!拔幕孕?,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③在“四個自信”中占有重要地位。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雹芪幕泴嵙ψ鳛閲揖C合國力最核心、最高層的力量,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物質力量保證人們的衣食住行,文化力量則塑造人類精神的家園,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根基,維系民族團結的紐帶。所以,“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⑤大力增強文化自信,“吸收外來”,立足國際視野、借鑒優秀文化,“不忘本來”,繼承優秀文化、創新傳統文化,“著眼將來”,以高度責任感和文化使命感推進中華文化發展創新、走向世界,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文化自信觀,促進中華文化堅守自我、提升國際影響力、增強我國話語權的必要途徑。
時代背景:文化全球化與文化民族主義。文化全球化指“隨著生產要素的全球配置,加上大眾傳播媒體的大力推動,不同國家與地區的各種類型的文化之間必然會在全球范圍內發生交流和融合,各民族優秀文化在世界范圍內傳播和交流,從而形成文化全球化的趨勢?!雹奁鋵嵸|是一種文化整合,世界各民族文化通過互相交流融合,不斷突破民族局限、超越文化界限,促進本土文化與其他文化互相滲透、學習,在不斷批判和取舍中得到文化認同,走向世界。
文化民族主義“實為民族主義在文化問題上的集中表現,堅信民族固有文化的優越性,認同文化傳統,并要求從文化上將民族統一起來”,⑦力求保留、復興、壯大自己的民族文化。文化民族主義認為,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文化有自身獨特的歷史背景與發展規律,理應相互尊重、相互借鑒、以“我”為主、多元共生。自近代以來,中國的民族主義突出表現為對復興中華文化的責任與使命。梁啟超第一個將“民族主義”引進中國,堅持“淬厲其所本有而新之,采補其所本無而新之”(《新民說·釋新民之義》)文化原則,堅定民族主義立場,高揚傳統文化;新儒家學派堅持本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人文價值和道德準則,謀求中國文化昌明和社會現代化,把民族復興建立在民族文化復興基礎上;逐漸興起的“國學熱”及當下對傳統文化的高度重視與發展,都是新形勢下融合時代精神、融會世界文化,推動中國傳統文化現代化的文化民族主義具體表現。
文化類節目在提供感官娛樂和審美體驗,提供人文信息服務,進行輿論引導和監督,提高全民族科學文化水平,陶冶人們的文化情操等方面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近年來,我國文化類電視節目數量呈增長態勢,種類多樣,傳遞的文化內涵也不盡相同。筆者認為,從我國近年來流行的文化類電視節目入手,例如備受青年觀眾喜愛的《奇葩說》、營造刷屏之勢的《中國詩詞大會》以及口碑爆棚的《朗讀者》等,考察不同節目中的文化表現形式,對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探索文化創新有重要意義,所以擬通過文化類節目研究,為我國創新文化途徑、加強文化自信提供建設性建議。
文化類節目變化趨勢與特點
在文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國文化類節目結合現代精神,緊跟時代潮流,異中求同,“快”中求“慢”,“淺”中求“深”,文字中求價值,喧囂中求寧靜,實現了中華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交流,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的接軌。中西交融、跨越創新、自覺思考、堅守傳承、浸潤無聲是我國近年來文化類節目的變化趨勢與特點。
“交融”式對話:中西文化攜手共進。全球化趨勢下,立足國際視野,聚焦時事熱點,著眼中西文化差異,賦予了傳統談話類節目新的生機。中西文化通過文化節目平臺,就同一熱點問題展開對話交流與思想碰撞,既展示出不同文化的內涵與特質,又促進不同文化的互相融合、相互學習。
《世界青年說》《漢語橋》就是這類文化節目的典型代表。以《世界青年說》為例,該節目邀請了來自世界各地11位型男嘉賓,結合不同的文化背景、成長環境,就當今中國年輕人關注熱點問題交流個人看法。《現代傳播》編輯部主任張國濤評價該節目“是一檔價值觀傳播的節目,是對外文化交流的節目,和而不同”?!妒澜缜嗄暾f》在輕松的文化環境中倡導文化自覺,橫跨文化、國籍、地域、宗教信仰、意識形態等客觀條件,使各國文化在與中華文化的交流中得到良好溝通融合,開闊了視野和思路。節目播出后不僅得到了各國使館的有力支持,也在海內外網站上引起廣泛關注,充分體現文化節目對展示中國文化、打造中國名片、抒發中國夢想、提升文化自信的重要意義。
“跨越”式創新:中華文化世界傳承。在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過程中,堅持“娛樂包裝,文化內核”原則,將中華文化進行創新“包裝”,有利于增強節目的趣味性、感染力與接受度,這也是近年來中國文化類電視節目的一個突出特點?!翱缭健笔絼撔麦w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地域上的跨越,從中國本土跨越到國門之外,借世界之力傳承中華文化;第二,形式上的跨越,從傳統文化跨越到時代精神,實現傳統文化與現代流行元素的創新結合。endprint
2015年3月,中央電視臺推出一檔原創文化傳承類綜藝節目《叮咯嚨咚嗆》,將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戲劇與真人秀娛樂形式相結合,邀請中韓明星嘉賓奔赴北京、杭州、重慶等地,向非遺文化傳承人拜師學藝,以K-POP等流行元素融合中國傳統劇目如《白蛇傳》《梁山伯與祝英臺》,增強民族文化的創新性和觀賞性。任務設計別出心裁,巧妙融合“尊師、明禮、重教”等禮儀文化、民俗民風。藝術“不是為著一些淵博的學者,而是為一般聽眾,他們不用走尋求廣博知識的彎路,就可以直接了解它、欣賞它”。⑧《??﹪颠藛堋凡粌H賺足了近六億中國觀眾的收視率,實現了傳統與現代的融合,也有效地傳播了民族文化的正能量,實現了文化的“跨越式”創新。
“留白”式思考:價值導向自覺體驗。文化類節目在發揮傳遞中西文化知識、繼承中華傳統文化基本作用的同時,更能給予觀眾豐富多元的價值選擇,以娛樂吸引為手段,積極探索年輕人內心世界和人生觀,使其對自己的生活有更精準、更深刻的思考與見解。“留白”式思考在價值觀碰撞中引導觀眾提升思想維度和包容度,以自覺思考代替價值引導,給予個人更多思考空間。
中國首檔網絡說話類節目——《奇葩說》,以其鮮明特色、精準定位、熱議話題、價值傳遞等特點,備受廣大青年人喜愛。它不僅打破以往節目中主持人掌握全場絕對話語權的傳統,充分給予選手表達的空間與自由,而且與《天天向上》等傳統文化類節目相比,話題前衛、開放。通過對敏感話題的積極引導,使節目在綜藝娛樂的層面上兼具教育意義與價值引導,激烈的辯論留給觀眾更多關于人生價值的思考空間。值得一提的是,在涉及人性價值判斷、價值底線堅守等價值觀問題上,選手與評委一致審慎對待,始終堅守核心價值觀。比如在“要不要犧牲賈玲救大家”的辯題上,對待緊急情況下犧牲一人還是犧牲多人的道德選擇,節目更強調價值觀辯論所傳遞的價值,遠遠高于辯題與結果之上?!傲舭住笔剿伎嫉淖杂X體驗效果,遠遠大于價值觀灌輸與引導。
“堅守”式傳承:傳統文化強勢回歸。在文化民族主義背景下,提高大眾文化品位、傳承優秀傳統文化越來越成為我國電視節目的訴求。不同于快節奏、激烈交鋒、娛樂色彩濃重的電視節目,近年來傳統文化節目以“慢節奏”的特點逆潮流強勢回歸,著實成為綜藝界的一股清流。這類原創文化電視節目以漢字、成語、詩詞等傳統文化為主體和載體,采用寓教于樂的競賽形式,營造了一場場全民關注、全民參與、全民喜愛的文化盛宴,使人們在快節奏的喧囂社會中邂逅優美的中華傳統,暢談“詩與遠方”,喚醒文化基因,回歸詩意生活。
從《百家講壇》的文化經典,到《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中國詩詞大會》等文化盛會,我國文化益智節目堅持受眾本位,實現了從晦澀到熟知的內容改革、從聆聽到參與的互動方式、從部分到全民的覆蓋范圍的革新,發展日趨成熟?!案褂性姇鴼庾匀A”,于丹、王立群、康震、高曉松等一批文化名人的加盟與點評,不僅以人格魅力形成文化效應,其精彩點評與解讀更使人們重新認識傳統文化,感受文化魅力。以《中國詩詞大會》為例,節目始終堅持“賞中華詩詞、尋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基本宗旨,選手來自各行各業,年齡從7歲到55歲不等,帶領人們通過“百人團”“飛花令”等比賽環節重溫韻味十足的中華古典詩詞,在趣味中體會古人的智慧和情懷。節目用一場詩詞狂歡,涵養了人們的文化心靈。
“生活”式浸潤:人文關懷潤物無聲。隨著《漢字成語大會》《詩詞大會》等直接展現傳統文化魅力的節目走紅,一種更加“潤物無聲”的文化情感類節目悄然出現:在信息時代,通過重啟書信、重回朗讀等形式,打開歷史節點,重現成長體驗,喚起人們對文字、書本的回歸,傳遞文字背后的價值。文化與現實生活的緊密結合,“生活”式浸潤的人文關懷,拉近了人們與文化的距離,引發強烈共鳴,促進了人文精神的回歸。
這類節目以《朗讀者》《見字如面》為代表?!独首x者》自開播以來,豆瓣評分高達9.2,取得收視率與口碑雙豐收。主持人董卿說,《朗讀者》中的“朗讀”二字重文字,“者”字重人。節目嘉賓是來自各個領域的影響力人物,分享人生故事,朗讀經典美文,演繹人生百態。如麥家對叛逆兒子的理解和寬容,斯琴高娃對逝去母親的懷念,張梓琳對初生女兒的關愛與祝福,無國界醫生蔣勵在戰火中對新生命的奉獻等。節目既展現了有血有肉的真實情感,又帶領觀眾遇見大千世界,盡顯生命、文化之美,留下無盡感動。“不喧嘩,自有聲”,《朗讀者》自帶強烈的文化使命感,傳遞了責任、溫情等傳統價值,實現了文化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傳導作用,誘發文字之外的感受與思考。
文化類節目存在問題及反思
節目“形式化”過度,內涵尚淺。文化節目為博觀眾眼球,往往借助于節目形式的娛樂性,但文化類節目定位在于傳遞文化價值,其內涵要求一定的文化深度與廣度,不能“重”形式、“輕”內容,用過度的娛樂形式消解文化內涵。例如《朗讀者》雖強調“朗讀”,但更看重“者”的故事。統計結果顯示,第一期節目播出時間1小時16分,但六位嘉賓真正朗讀的時間合計不足20分鐘;第四期節目1小時22分,真正朗讀時間為20.5分鐘,節目時間安排偏重董卿對嘉賓的采訪和故事分享。就此而言,《朗讀者》借助朗讀這一方式,利用嘉賓情感煽動痕跡較重,節目背后的文化內涵不夠深刻,觀眾在短暫的情感共鳴后,難以引起對文字的興趣和背后的思考?!稘h語橋》通過語言學習的形式傳播中華文化,但更多關注外國人的漢語表達能力,而非理解能力。
價值“多元化”選擇,導向不足。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文化霸權主義依然存在,西方價值觀的強行侵入,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我們價值觀的塑造,在多元化價值觀沖擊中,大部分受眾因受文化水平、思考能力等客觀因素的限制,難以做出準確判斷,所以需要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灌輸與引導,使其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例如《世界青年說》通過外國嘉賓對同一問題的不同觀點,給予受眾多元價值觀的碰撞。每一種觀點背后都蘊含著其獨特的民族文化與歷史國情,與政治、經濟等多種因素相聯,并非單純的文化現象。而節目在傳遞文化價值的過程中,容易忽略這些因素背后的原因架構,從而對觀眾價值選擇產生影響,這就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導。endprint
內容“碎片化”嚴重,未成體系。文化類節目沒有實現對自身的精準定位,如節目內容“碎片化”嚴重,尚未形成一個全面、連貫、完整的文化體系。一個字,一個詞,一段文,一首詩,一封信,一個故事,一群人,簡單的安排設置使節目更加精煉化、生活化,卻加劇了內容的分裂性,難以創造持久性效果。例如《聽寫大會》《成語大會》,節目從生僻性、高難度的角度出發,隨著賽程深入,這種趨向更加明顯,使人們自覺生疏;詩詞大會將“熟知”定為選題標準,雖然拉近人與文化的距離,卻限制、縮小了詩詞文化的范圍;而《見字如面》《朗讀者》節目嘉賓更是涉及各個領域,每個人的不同的文化背景、成長方式和生活軌跡,使文化與現實生活的結合凸顯零碎的特點,主題宏大,內容零碎,難以整合,主線不明。
效果“表面化”為主,持續性弱。雖然這股文化綜藝清流讓人們耳目一新,但“新”的實踐性與時效性卻不樂觀。節目內容“碎片化”嚴重未成體系,只有即時的“感情爆發”,沒有持續的文化熱情與人生感悟,更不必說踐行節目傳遞的傳統文化和價值觀?!氨砻婊钡奈幕Ч篃崆榕c實踐的積極性、深入性、持續性大打折扣。
首先,這類文化檔節目均是按季播出,時間上的中斷已經弱化了文化效果的持續性。其次,成語、詩詞的純粹記憶取代理解與興趣,使文化始終浮于表面,難以深入人心。最后,節目與觀眾缺乏有效互動與監督,單純的觀看式體驗難以形成深度思考與感受,形成“生產主體”與“接受主體”之間的鴻溝。多數人看完《見字如面》《朗讀者》可能會有這種感受:“打開電視,我熱淚盈眶;關掉電視,我只記得我流淚了,卻回憶不起我為什么流淚?!比绾翁嵘幕惞澞砍志眯孕Ч瑥娀藗兊奈幕叛?,真正使傳統文化與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推動人們自覺踐行,是值得文化類節目深思與研究的關鍵問題。
文化類節目改進建議與做法
針對我國當前文化類節目的短板,筆者擬提出一些建設性意見,旨在更好地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
深化文化內涵,探索文化意義。針對文化類節目題材單一、形式單調、受眾分化的現象,首先要糾正文化生產者市場本位、利益至上的思想意識,引導其確立受眾本位的正確觀念,著力探索節目文化價值、深化文化內涵,避免節目文化形式的過度娛樂化、煽情化,以內涵為主、形式為輔,實現文化類節目形式與內涵的統一。其次,文化生產者要把節目的文化價值和意義放在第一位,探索發展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大眾文化節目形式,用內涵吸引受眾,用文化引導受眾。
文化情感類節目比如《朗讀者》,嘉賓所篩選的文章大多與其情感經歷有關,僅為全文的節選,所以節目更應該引領觀眾了解更多文章背后的文化內涵、背景知識,可以邀請國內外相關專業教授給予更多的點評與講解,引發觀眾除了感情共鳴之外的理性思考,真正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另外文化類節目關于文化內容傳輸的時間比重上要確保一定的比重,不能成為節目的裝飾品,娛樂化形式知識輔助挖掘文化內涵的工具,而不是淺化其文化深度。這是文化類節目在采用娛樂化包裝這一手段后,更應思考的文化類節目的終極價值與意義。
借鑒優秀文化,強化價值引導。習近平總書記訪歐時提出“文明互鑒”新理念,開辟了文化自信的新途徑。隨后他在講話中正式提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豐富。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雹崛蚧露嘣幕用黠@,文化沖突與融合并行,更需要我們以積極開放的心態去對待外來文化,秉承中國傳統“和而不同”“求同存異”哲學智慧,但是我們也需審慎對待外來文化,不能盲目西化,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在多種價值觀碰撞中,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導與灌輸。
當前中國語境下,文化的核心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升文化自覺、加強文化自信,都不能離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弘揚。文化類節目擁有傳媒輸出的巨大影響力,潛移默化,深遠持久,其傳播內容更應當涵育、傳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幫助受眾更好的選擇、樹立、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念與價值導向。
具化文化形態,整合文化體系。中國字詞短小精悍,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這就形成了傳統文化具體性與系統性的對立統一。文化類節目在構思編排時,要注意一“小”一“大”兩個原則:“小”即文化內容的具體化,將傳統文化做細落實,杜絕“假、大、空”的不實之風;“大”即文化內容的系統性,開闊文化視野,培養整體視角,以點串線、以線成面,將文化以系統性方式呈現出來,避免狹隘、片面視野,最終實現具體文化形態與系統文化體系的對立統一。
具體文化形態,系統文化體系,可以嘗試從文化與歷史結合的角度創新。比如,文化類節目局以特定城市為背景,結合當地特色歷史文化,由成語、詩詞擴展到讀者、生活,充分展現相關時代背景與典型歷史事件,把中華文化與歷史進程緊密相聯。這樣的文化模式既可以幫助觀眾了解具體的歷史和文化知識,形成以特定城市為基點的系統文化觀點,又能是觀眾潛移默化地接受愛國主義思想和民族精神教育,自然而然地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和感召,從而使中華傳統文化得到高度弘揚,營造良好的社會效益。
強化文化信仰,落實文化行動。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要堅定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還要加一個文化自信?!蔽幕孕诺母驹谟趶娀幕叛觯瑢⒗^承、弘揚與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理想信念的一部分,以高度的責任感、堅定的文化信仰與自覺的實際行動貫徹落實文化自信觀。
強化文化信仰,落實實際行動,同時涉及文化類節目生產者與受眾兩個主體。生產者要樹立堅定的文化自信觀,增強責任心和創造力,努力克服節目文化內容“碎片化”、效果“表面化”的缺陷,推動文化內容由表面向縱深發展,古為今用,成風化人,延長節目效果的持久性。受眾更要強化文化信仰,真正理解傳統文化的內涵和意蘊,培養對傳統文化的興趣愛好,加強傳統文化的實踐性,自覺、自主、自愿做中華文化的傳承人與發揚者,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賦予新的時代精神和活力,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從而增強國人的文化自信。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
注釋:①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01頁。
②③⑤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6/07/08。
④任仲文:《傳承·開放·超越:文化自信十八講》,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1年版,第9頁。
⑥孫洪斌:《文化全球化研究》,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11頁。
⑦鄭師渠:《近代中國的文化民族主義》,李世濤主編《民族主義與轉型期中國的命運》,時代文藝出版社,2002年版,第122頁。
⑧[德]黑格爾著,朱光潛譯:《美學》(第一卷),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年版,第346頁。
⑨種海峰:《時代性與民族性:全球交往格局中的文化沖突問題》,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版。
⑩楊生平,葉險明:《全球化進程中文化問題探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