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峰
摘 要 圓錐體積計算,看似不難,但實際學生掌握不好,這一框題的學習能夠很好地體現數學思想,比如類比思想、轉化思想、代換思想、可逆思想、整體思想、假設思想。學生在實際掌握的時候,計算體積要么會丟掉公式里的,要么單位換算不清,要么根本不會做。如果能在學習時能抓住三個基點,學生就會很好地把握。這三個基點是:實物展示、動手操作、對比練習。
關鍵詞 實物展示 動手操作 對比表述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7)17-0105-01
一、實物展示,讓學生做到心中有物
就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而言,要讓學生在情境中提出問題并嘗試解決問題,從而在豐富的數學學習活動中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很顯然,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對小學生來講非常重要。然而,學習情境的創設不能為了創設而創設。教師創設情境時一定要注意其趣味性、現實性與挑戰性,真正能萌發學生求知的興趣,引發學生思考的欲望。在初步認識圓柱圓錐的時候一定要有實物的展示,這是最好的情境設置。小學生所處的階段是具體形象的思維,對于具體的形象的事物會更加清晰更容易接受,那么在建立圓柱、圓錐“表象”的時候一定讓學生去看、去摸、去感、去想,即使實物不在面前,也能清晰地明確圓柱、圓錐的“表象”,當然對其特征非常明確,腦海里的表象非常清晰。這就是皮亞杰認知理論中的圖式階段,這是學生對數學的感性認識。展示具體實物的時候,要把學生引入與問題有關的情境中,激發學生產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例如在展示好圓錐體之后,教師可以在黑板上寫出1、1000、1000000,然后問:“誰能在每個數的后面加上單位名稱,并用等于號把這三個數量連起來?”這時學生陷入了深思,激發了探討欲望。也順手把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等體積單位引出來了。
二、動手操作,讓學習做到手中有數
人親身經歷的事情會記得更扎實,學生也是這樣,所以在授課時這個過程必不可少,教師引導也要明確,讓學生通過探索,扎扎實實感受他們之間的關系,牢牢掌握知識。老師為了讓學生對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大小有更具體的感知,可以設計很多有趣的活動。如,用你的手比劃一個正方體,大約是1立方分米。還有4人小組活動,利用手中的1立方分米的粉筆盒,去估算課桌的抽屜是多少立方分米,學生對1平方分米的大小有了更深刻的了解。為了讓學生感知同底等高的圓錐體是圓柱體的三分之一,教師讓學生自制一個圓柱體、一個圓錐體。讓他們把米放進圓錐體里,再倒進圓柱體,學生會發現可以倒進去3回。學生既對1平方米、圓錐體、圓柱體體積有多大有了更直觀的認識,又積累了豐富的數學活動經驗。在具體的操作中學生能得出圓錐體的體積公式有一個。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動經驗,這新增加的兩基在數學學習中是非常重要的。這增加的“兩基”在數學學習過程中要體現它的價值。在三年級《認識面積》這一課,學生對“面積”這一詞也不陌生,也已經有了相關的生活經驗和活動經驗。但是要讓學生在這一單元中在大腦中準確建立體積這一概念,讓他們的認知從“平面”飛躍到“立體”,其實還是有很大的難度的。此時,本課的基本活動操作和經驗積累就起到了很關鍵的作用。
三、對比表述,讓學習做到述中有升
表述的時候要進行對比表述,把圓柱圓錐放在一起進行表述,比較表述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而且這樣也是讓學生必須要看清題目,否則很容易混淆,在表述時還要讓學生回答,教師需要提醒學生什么、有什么好的方法等,反復讓學生自我提醒,同學之間的互相提醒,老師小結方法時的再三提醒。馬卡連柯說:“用同樣的教學方法,因為語言不同,效果可能相差二十倍”,所以對比表述的時候,要強調學生的語言表述。培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數學老師也應該當仁不讓。數學語言的準確性、邏輯性等特點是課堂上是不容忽視的。在這一單元,學生要學著表述圓錐的體積公式,用語言表達出來,學生會印象更深刻。比如,一個圓錐體的體積是,€?0€?=60立方米,學生應該說€椎酌婊?0€贅?等于60,而不是直接說60。在數學課堂上,學生心里想的往往不能用語言完整的敘述出來。我覺得對于這個單元還可以讓學生自己設計一節數學課,并在課上當當小老師,學生特別的愿意,這樣能很好地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在表達中學生對公式的掌握會很好地提升。
小學數學學習,重要的是讓學生對數學產生感覺,這個感覺來源于對數學思想的滲透,來源于教師對數學教學的追求。在體驗中學習數學,在展示中思考數學,在表述中理解數學,數學的學習都會像圓錐這一章一樣充滿鮮活和詩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