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利+李蓉
摘要:在當前聚焦實戰、服務部隊的實戰化教學改革的背景下,我院針對傳統文化類課程缺乏軍事特色的現狀進行了教學改革和實踐。在教學理念上倡導從著眼人文素質培養到滿足實戰需求,在教學課程設置上構建多元體系,在教學方法上提倡知行合一,從教學路徑上注重內外結合。力求貼近部隊使命任務、提高崗位任職能力,為實戰化教學的進一步深入做出探索。
關鍵詞:實戰化;軍校;傳統文化;教學改革
能打仗、打勝仗是強軍之要,也是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的能力培養之要。當前立足打勝仗,堅持聚焦實戰、服務部隊的實戰化教學改革正在我國軍校廣泛鋪開,推動著軍校教學形態的整體轉型。要實現教學向實戰化轉變,就必須解決課程與部隊需求、戰場需求對接的問題。未來戰場需要的軍事人才不僅要“外練筋骨皮”,具備強健的體魄、過硬的技戰術本領,還要“內練一口氣”,具有勇武剛健的精神氣質,精忠報國、熱忱奉獻的道德情操。
在此背景下,如何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愛軍精武、剛健有為的民族精神融入當代革命軍人的血液,已成為當下的熱點研究課題。為了更好地發掘利用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實現“鑄魂勵志”的育人目標,我們從2013年開始,針對傳統文化類課程進行一系列教學改革。在教學改革中,我們提出了“突出軍事特色”、“突出任職崗位能力”、“突出核心價值觀”的“三突出”原則,圍繞實戰化要求,進行了一系列教學實踐和探索,實現了在教學理念、課程體系、教學方法、實施途徑上的“四個轉變”,形成了較為成熟的教學成果,經過三年的實踐應用,效果良好。
一、主要解決的教學問題
1.定位不準確、特色不明顯
在教學實踐中發現,我校的傳統文化類課程與地方高校的相關課程在教學內容、標準上趨于一致,側重一般性、基礎性的人文知識傳授,著力于人文精神的共性化教育,缺乏軍校應當具備的軍事特色,不利于達到培育學員戰斗精神的育人目的,難以適應實戰化教學改革的需求。
2.課程設置單一零散、不成體系
幾年前,我院傳統文化類課程只包括《中國文化概論》和《東西方文化比較》兩門選修課程,課程不成體系,力量比較單薄。而且這兩門課程常常同時開設,導致學員選課時常常出現顧此失彼的狀況。再加上課程之間不講先后次序,導致很多學員還來不及理解把握中國文化,就要進行東西文化比較,不符合認知規律,增加了理解的難度。
3.教學方法手段實效性不高
在教學方法上以教員講授為主,重知識傳輸,輕能力培養,多被動接受,少主動思考。課堂上“滿堂灌”的情況時有出現,學員缺乏親身實踐、主動探討的機會,導致學員學習積極性不高,上課時往往是入耳不入心,知識點講過就忘,很難產生深刻的影響和良好的學習效果。
4.教員業務素質存在短板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教員需要在有限的學時里讓學員把握其概貌、理解其精華,講得深入淺出、精辟透徹,并且還需要聯系現實進行闡發。這對教員自身素質和學養提出很高的要求。一些任課教員教學水平還存在一定的差距。
5.第二課堂活動配合力度不夠
第二課堂是對課內學習的延伸。一直以來我們非常注重培養學員的人文素質,開展了豐富多彩的人文活動,比如“中外經典話劇匯演”、“青春之歌美文朗誦會”、“雛音杯”校園卡拉OK大賽,極大地活躍了校園文化氛圍。但是這些活動的軍味不濃、針對性不強,缺乏弘揚戰斗精神方面的特色活動。
二、研究內容和實施途徑
1.“姓軍為戰”,修訂教學計劃和制定新的課程標準
圍繞“實戰化”要求,針對軍人的特殊職責使命,修訂課程標準和教學計劃,整合教學內容,力求突出軍事特色、塑造軍人的精神品格。以任職能力需求為牽引,在普及人文知識的基礎之上,注重軍人戰略思維能力的培養,注重核心價值觀的熏陶,突出傳統文化中蘊含的愛國主義、英雄主義、尚武精神、犧牲擔當意識等精神源泉。
在內容上突出有軍事特色的內容。一是增加新內容。明確將中國兵學文化納入課程重要講授內容。讓學員了解中國古代博大精深的軍事戰略思想和戰術計謀,挖掘其中符合時代需求的合理內核,提高學員的戰略思維能力。二是調整重難點。削弱、淡化一般性人文知識的介紹,側重探討與軍事密切相關、具有積極意義的部分。如儒家積極入世的思想;兵家的慎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思想;《易經》中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厚德載物的和諧品格、朝乾夕惕的國防憂患意識等。在提高學員人文素養的基礎上,回歸實戰的落腳點,強化對崗位能力的培養。
2.順勢而為,構建起“階梯化、漸進式”課程體系
在國家大力發揚民族文化,提升軍事軟實力的背景下,我們順勢而為,按照“打牢基礎、擴展領域、自主研究”三個階段,建立起“階梯化、漸進式”的課程體系。
1門必修課《中國傳統文化》是整個課程體系中的基礎課程,在介紹中國傳統文化概貌的基礎上,重點講解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忠勇尚武精神、愛國主義思想,培養學員深厚的家國情懷和愛軍習武的職業情操。
包括《國學入門》、《中國古代軍事韜略》、《東西方文化比較》在內的3門選修課是整個課程體系中的擴展課程。它們既可以實現“深下去”,如《中國古代軍事韜略》側重讓學員了解中國兵學文化重要構成部分——戰略戰術、謀略智慧,提高其軍事思維能力;也可以實現“展開來”,如《東西方文化比較》主要通過辨析中西文化的異同,加深民族文化自覺,提高學員對于文化現象的思辨能力。
9門爾雅網絡課程(《國學智慧》、《中國文化概論》、《中國傳統思想——對話先秦哲學》、《孫子兵法導讀》、《老子論語今讀》、《中國古代禮儀文明》、《西方文化概論》、《西方文明通論》、《中西文化比較》)是課程體系中的研究課程。老師通過網絡平臺設置話題,引導學員查閱資料,深入學習探討,在開放性的氛圍中實現自主學習。
3.知行合一,改革教學方法手段endprint
為了充分調動學員的積極性和參與度,提高學習效果,我們綜合運用啟發式、研討式、案例式等教學方法,并將實踐教學環節引入課堂,貫穿課程的全過程。在傳統課堂授課的基礎上,充分開展實踐,通過案例討論、主題發言、課堂辯論、國學知識競賽等方式增強文化知識的直觀性、內容的生動性,點燃學員主動探求知識的熱情。
我們還結合課程特點,創新性地采用一些特殊的教學方法,如戰例還原法:將文獻中的思想和戰術與中國幾千年豐富的戰爭史結合起來,引導學員自覺運用兵學思想來還原歷史戰例,從中得到啟迪和智慧。再如分組演練法,通過將中國歷史上一些著名的戰例建設為案例,讓學員通過分組演練的方法,體會當時將領決策的精微之處。
通過課堂實踐活動,促使學員積極思考、主動獲取知識,大膽展示自己。在交流互動中,學員的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得到鍛煉和提高。
4.圍繞課程建設需要,提高教員執教水平
一是成立傳統文化課程組,確定課程負責人和骨干教員,展開集體備課、討論、聽課,使教學觀摩、交流常態化,相互砥礪、共同提高。二是利用學院的培訓機制,選送任課教員參加教學培訓班進修深造,如參加國防科技大學第五屆ISW培訓、全軍文職人員教育理論培訓班等。四是積極參加全軍、協作區、學校的各級教學比賽,以比賽帶動任課教員執教能力的提高。五是積極參加軍事文化類課題研究,以科研為動力豐富自身學養,啟迪創新性思考。我室成功申報全軍軍事科學研究課題《中國傳統軍事禮儀文化研究》,出版個人專著《隋唐征伐禮儀》。并將科研成果以適當的方式引進課堂,促進教學內容的革新,提高教學水平。
5.找準著力點,大力開展第二課堂活動
為了轉變第二課堂活動軍事特色薄弱的狀況,我們圍繞軍人身份、部隊任務使命,開展一系列軍事特色濃厚的校園文化活動,使學員增強了“姓軍為戰”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強化了軍人的戰場意識。
依托人文藝術專修室這一主陣地,向全院官兵開設《中國歷代名將》(系列講座)、《中國傳統軍事戰略思想》、《中國文化與尚武之風》等軍味濃厚的文化講座。每周定期播放軍事題材的紀錄片,如《中國王牌軍》、《西點軍校》等。《西點軍校》面向大一新生播放,使他們對照國外一流軍校,端正思想動機,盡快轉變角色,適應軍校生活。在我們組織的精品賽事“弘毅杯”校園辯論賽中,增設軍事類辯題,緊扣當前新軍事變革的形勢設辯立論,使辯題富有時代感、軍事特色,適應“實戰化”的要求。
三、實踐效果
我們圍繞“實戰化”要求,結合“三突出”原則,針對傳統文化課程實施全方位的改革,取得明顯成效。
1.學員的參與度和任職能力明顯提高
面向部隊使命任務、具有鮮明軍事特色的傳統文化課程體系,近兩年來在學院全面鋪開,由于貼近軍隊實際和學員需求,激發學員的主動性,課堂氣氛熱烈,學習積極性高漲,教學效果顯著提高。從平時作業、課堂表現和筆試等多個環節反映出,學員提高了軍事思維能力、對文化現象的思辨能力,忠勇愛國、自強不息、愛軍精武等價值觀的認識也得到加深。
2014年指導學員獲得重慶協作區首屆“弘毅杯”軍校學院辯論賽冠軍,我們的教員榮膺“優秀教練員”。指導學員完成2項國家級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的申報工作(《新媒體時代軍人形象及價值導向調查研究》、《民營企業參與軍工產業現狀分析及未來發展預期》)。指導學員完成學院廣場文化活動快板創作《強軍興軍我先行》。指導兩名學員參加學院“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演講活動,分別作了題為《無悔青春 筑夢九天》、《大漠胡楊 邊塞軍魂》的演講。
2.發表專著、論文和教材
兩年來,圍繞這一內容,我們出版教材及發表論文14項。其中《聚焦實戰 構筑軍事文化育人的立體教學模式》獲得“構建軍校人文課程新體系”研討會一等獎,出版全軍統編教材《中國傳統文化概論》(解放軍出版社,2015修訂版),出版個人專著《隋唐軍事征伐禮儀》(國防工業出版社,2015)。
3.教學科研項目
申報教學科研項目5項:院教改項目《信息化時代人文素質類課程教學方法研究與改革》、《軍校學員人文素質培養模式與實施途徑研究》,院級教學成果獎立項培育項目《中國兵學文化與學員軍事素養培育的研究與實踐》,成都軍區橫向項目《中國古代軍事建筑文化研究》、國家社科基金軍事類項目《中國古代戰時軍紀研究》。
四、創新點
傳統文化類課程的教學改革與實踐在“實戰化”這一大的背景下展開,為了更好地適應部隊和未來戰場需求,我們明確提出了“突出軍事特色”、“突出任職能力”、“突出核心價值觀”的“三突出”原則,通過教學改革,實現了“四個轉變”,即“從著眼人文素質培養到滿足實戰需求的教學理念轉變”、“從一點到多元的課程體系轉變”、“從知識灌輸到知行合一的教學方法轉變”、“從單一的課內教學到內外結合的教學路徑轉變”。
1.從“著眼人文素質培養”到“滿足實戰需求”的教學理念轉變
我院傳統文化類課程一直被作為素質熏陶課,其目的是為了提高學員的人文素質。這與地方高校的相關課程一樣,都是側重人文精神的共性培育,而缺乏軍校應當具備的軍事特色。這一定位事實上已很難符合實戰化背景下軍校的教學實際,混淆了地方大學生和軍校學員的人才培養目標的差異。
我們在觀念上大膽創新,圍繞部隊使命、實戰需求,明確提出了“突出軍事特色”、“突出任職能力”、“突出核心價值觀”的“三突出”原則,實現從“著眼素質培養”到“滿足實戰需求”的教學理念轉變。在這一理念的指引下,對教學內容、重難點進行重新調整,淡化一般性人文知識講授,著力培養軍人的戰略思維能力,突出傳統文化中剛健有為、愛國忠勇的價值理念,把愛國主義、英雄主義、犧牲擔當意識、尚武精神等作為培養塑造學員的軍人品格修養和精神魂魄的著眼點,貫穿教學全過程。
2.從“一點”到“多元”的課程體系轉變
我們抓住國家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高軍隊軟實力的契機,經過三年的籌謀規劃,改變過去單一薄弱的課程狀況,構建起完整的課程體系,形成包含1門必修課程、3門選修課程、9門爾雅網絡課程的“多元化、階梯式”格局,為學員提供科學、豐富、系統的教學資源,全力保障了能力培養循序漸進、價值傳導持續不斷線。
3.從“知識灌輸”到“知行合一”的教學方法轉變
針對長期以來軍校傳統文化類課程教學中,教師單向灌輸的傾向嚴重,師生互動不足,學員主動性和參與度缺乏的狀況,通過靈活運用啟發式、案例式、研討式等教學方法,并開展豐富多彩的課程實踐活動,使學員從受教的客體變為學習的主體,提高了教學效果。
4.從“單一的課內教學”到“內外結合”的教學途徑轉變
在抓好課內教學的同時,我們充分利用第二課堂,積極開展軍事特色濃厚的文化活動,拓寬了軍事文化教育的陣地和途徑。如依托人文藝術專修室面向全院官兵開設軍事類文化講座,播放軍事題材的影片、紀錄片,并有教員引導觀影學員進行現場討論。在我們的精品賽事“弘毅杯”辯論賽中加大軍事類辯題的比例,提高學員的軍事思維能力。
五、推廣價值
在“實戰化”的大背景下,院校教學必須與部隊對接,向實戰靠攏,教學改革勢在必行。為此,我們提出了“突出軍事特色”、“突出任職崗位能力培養”、“突出核心價值觀傳導”的“三突出”原則,通過對傳統文化類課程的一系列教學改革,探索出了包含教學理念(為什么教)、教學內容(教什么)、方法(怎么教)、考核方式(如何評價)、課程體系(階梯式、多元化教學)的新模式。在貼近部隊使命任務、提高崗位任職能力、鑄魂勵志方面起到很好的作用,改變了軍校文化類課程定位不準確、特色不突出、成效不顯著的現狀,對軍校實戰化教學整體轉型的深入拓展有一定的借鑒和推廣價值。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