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麗苗
摘 要: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活動,不但是數學基礎性知識的教授與傳輸,更是思維性活動的開展。因此,教師要注重學生數學基礎知識的鞏固、數學學習能力的提高,還要注重數學思維的培養,使其成為學生學習的有效手段,為今后的數學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數學思維;小學數學教學;教學活動
1.把握數學思維,解決數學問題
小學數學學習過程中常用的數學思維包括數形結合思想、符號化思想、對應思想方法以及劃歸方法,教師需要具備有為學生培養數學思維的意識,在知識教授的同時將相應的題型與數學思維相聯系,引導學生用數學思維解答題目。比如,學習“三角形面積計算”的內容時,學生需要掌握的計算方法為:面積=底邊長x三角形高/2。但長期以來教師往往單純地讓學生背誦公式,不教授數學技巧,也就不利于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那么在鞏固這類的數學題目,形成教學思維的過程中,教師應該積極對數學知識進行舉一反三,比如在教授長方形的面積計算時,回顧性地探討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或是引入梯形面積的計算,讓學生嘗試在圖形的轉換中分辨并真正根據圖形性質掌握其面積的計算規律。為了照顧一些思維能力較弱的學生,教師還可以引入課堂剪紙的環節,讓學生動手操作長方形分割三角形等活動,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和猜想,檢驗是否三角形面積為分割長方形的一半,通過親身參與的動手實踐和思考過程中的自主探究,學生更能在掌握不同圖形面積之間的聯系過程中形成數學思維。
2.滲透數學思維,培養解題意識
對學生進行數學思維的滲透工作,是一項長期且基礎性的教學工作,這要求教師在日常的教學課堂上有時刻為學生關注思維意識的習慣,才能達到滲透的效果,而滲透數學思維更多集中體現于一些基礎性的數學學習中。此外,數學的滲透還要求加強語言方面的訓練,很多學生在數學的答題過程中出現審題困難的情況,尤其是在應用題中,出現誤讀、誤解甚至不理解題意的狀況。語言是思維的工具,除了形成數學思維和題目計算的外殼,也可能很大程度發展學生思維,提高學生的閱讀解題能力。對學生數學語言的訓練也不能忽視。比如,在學習奇偶數內容的時候,教師要求學生以最快的反應進行回答,學生受到的困擾更多來自無法摸清數學語言規律的問題,那么教師可以及時給予指導,如任何數的尾數為0、2、4、6、8均為偶數,其余均為奇數等,教授其訣竅,并告誡學生在遇到數學問題時注重分析規律、語言總結的道理。
3.強化課堂指導,開展靈活教學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遵循靈活性的原則,指導學生大膽猜想,以靈活的方式來促進思維能力的提高。猜想是思維的一個角度,能實現對數學問題的合理推測,教師需要讓學生明白,善于猜想也是數學思維得以鍛煉的有效手段。比如在學習公倍數的內容時,遇到以下題型:求出4和7、5和7、8與13的公倍數。很多教師普遍會讓學生自行計算結果,對照答案。但通過觀察就能知道這幾組數據不存在公倍數關系,所以教師需要讓學生進行大膽的猜想,如果任意兩個數字相乘,得到的結果為各自的最小公倍數,那么這些數據存在的規律與關系又是什么?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能推測出兩兩數據公倍數關系和乘積相關,那么這些數據之間的規律就存在了奇數,而不是簡單的乘積關系。這個規律掌握后,還適用于公約數的討論,實現融會貫通的發展思維效果。
此外,教師還要引導學生進行合理的替換,替換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也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法,可以將已知條件進行替換,那么對于原本一無所知的題目,就能推算出結果。比如以下應用題:學校新添4張桌子和5把椅子,花費604元,而1張桌子與3把椅子的價格相等,分別求出桌子與椅子的單價。這道題實際就是二元一次方程的實際應用類型,遵循的是數學思維中的替換思想,解題的過程并不難,學生根據分設x與y列出兩組對等式進行求解,但最重要的是教師必須提醒學生注意數學思維中對數字的可替換性規律,能應用在更多的數學解題上。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思維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過程,需要教師緊密結合自身的學習經驗和教學能力來引導學生一步步思考、解答和總結,最終實現理論與實踐的完美結合,才能真正促進思維與邏輯的結合,最終促進數學思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史士清.關于數學思維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體現[J].讀與寫,2015,12(12):221.
[2]杜根生.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J].基礎教育,2014,4(380):15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