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佳依
摘 要:當前隨著我國社會和經濟的發展,人們對于教育的重視程度在逐漸提高。小學教育作為義務教育的基礎階段,更加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和對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義務教育對于人才的培養方式也在不斷轉變。互助教學模式在小學教學中的應用能夠通過教學來提高學生的合作能力,通過相互幫助來提高學生之間的交流和合作能力,并不斷的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關鍵詞:互助教學;小學數學;教學應用
一、互助學習的涵義
互助學習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將班級進行合理的分組,在課堂上和課下進行學習探討。在班級的分組,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知識的掌握情況進行分組,這樣可以將班級里的學生組成不同的組合,更加有利于學生之間的相互學習和溝通。同時通過基礎較好的學生的幫助,能夠讓基礎較差的學生迅速提高成績,還能夠讓基礎較好的學生在幫助基礎較差的學生的過程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達到良好的互動效果。另外,在一定時間之后還可以進行小組重組和互換,這樣能夠讓整個班級的學生都有機會進行學習和溝通。在互助學習中,還能夠從小開始培養和樹立學生的團隊意識和集體意識,從而達到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的目的。
二、互助教學模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的意義
小學作為義務教育的基礎階段,不僅是學生積累基礎知識的重要階段,還是培養學生學習習慣的關鍵時期。互助教學模式在小學數學中的應用能夠引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獨立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遇到單獨解決不了的問題還能夠通過小組間的合作和相互幫助進行問題的探討和解決,不斷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還能夠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另外,小學生尤其是低年級的小學生由于其生理和心理發展的特點,這一時期的學生更加具有好奇心和活潑的性格特點,教師需要抓住學生的特點進行教學和引導,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三、互助教學模式在小學數學中的應用策略
1.科學劃分學習小組
互助教學模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首先需要依賴于科學、合理的分組。在分組時,教師應盡力全面考慮,再結合學生的性格特點、學習成績、理解能力等各方面因素進行合理的分組,應該遵循“互補原則”將基礎較好的學生和基礎較差的學生進行分組,這樣能夠在教學的過程中引導基礎較好的學生幫助基礎較差的學生提高學習成績。同時還需要在小組中安排基礎中等的學生,這樣能夠帶動小組整體成績的提升[1]。例如,在學習乘法口訣和應用時,可以讓在教學之后分成小組進行練習,讓掌握情況較好的學生來提問掌握較差的學生,這樣不僅能夠讓基礎較差的學生在短時間內掌握所教知識,還能夠讓基礎較好的學生及時的鞏固所學知識,從而營造良好的班級學習氛圍。
2.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在互助學習中,教師應該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不斷地引導和提倡學生來表達自身的觀點以及對學習的看法,不斷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鼓勵學生進行不同方法的解題,尤其是在應用題中。例如,在四年級和五年級開始接觸數學應用題之后,諸如同一個籠子中有多少中不同類型的動物這一類題中,教師可以在課堂講解完基礎的做題方法之后進行分組,引導小組來進行不同解題方法的討論,這樣既能夠讓學生透徹地掌握所學知識,還能夠鼓勵學生進行自我思考,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3.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
由于小學生心理發展和生理發展都處在快速發展的時期,因此在這一階段還需要教師能夠充分發揮其引導作用,在學生進行小組討論的時候能夠給予及時、正確的引導[2]。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需要注意不能夠將自身的意志強加在學生的身上,教師應該在充分考慮學生的心理和思維的基礎上進行合理的引導,同時還需要教師能夠有足夠的耐心和信心,在互助學習中能夠給予學生一定的信心,讓學生能夠在討論中大膽地說出自己的想法,這樣教師才能夠針對不同學生的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從而糾正學生錯誤的做題思路,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做題思路。
參考文獻:
[1]李玉花.互助教學模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學周刊,2016(28).
[2]迪力奴爾·居來提.淺析小學數學教學之自主與互助模式[J].科技經濟導刊,2016(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