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紅霞 劉玉華
摘要 數學素養是現代社會每一個公民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而數學語言是數學思維的載體,掌握好數學語言是學習數學知識的有效途徑。數學語言能力的強弱,是學生數學學科素養最為直觀的表現形式,所以培養學生學會數學語言表述數學,對學生的數學學習有著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數學語言;數學思維;顯性化;學科素養
在2001版《數學課程標準》中,多次提到學生數學語言的表述。然而走進課堂,我們發現,學生的數學語言使用和表述與《標準》的要求還有一段明顯的距離。受傳統教學的影響,很多老師不放心,課堂還停留在一言堂,滿堂灌的現狀。因為缺乏教師數學語言表達的指導,出現學生想說而不會說,讓說而不敢說的局面。教師抱怨學生不能自主學習,理解能力差,學習效果差;學生抱怨老師講得多,整天不是聽課就是做題,失去了學習數學的興趣。教師苦惱,學生苦悶,數學語言阻礙了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讓數學戴上了冰冷的面具。
數學學科的本質是思維,重視數學語言的教學,可以培養學生誠實正直的品格,有利于學生揭示事物本質的能力的培養,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概括事物的規律,也有利于思維的發展。那么,如何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的思維顯性化,讓學生的數學語言激活課堂,進而促進學生數學素養的提升?我認為應該從兩個方面做起。
1 教師轉變教學行為,發揮主導作用
有效的數學教學活動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統一,在這種教學活動中,教師當然是教學行為的主導者,作為教師應該明白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習終歸到底是學生自己的事情,所以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為學生的學習活動提供良好的環境和條件。
1.1 提高自身的語言素養,做好語言的示范作用
數學是一門嚴謹的科學。在數學教學中,數學教師的語言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數學語言,所以教師必須提升自己的語言素養,給學生做好示范。作為教師,語言必須條理清楚、周密嚴謹,教學語言要干凈利落,用最少的語言表達最豐富的內容,另外教師說話吐字要清晰,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說他們容易接受和理解的話語。例如講授“利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便計算”時,教師的數學語言要具有引導性,避免出現教師表述不明確,孩子簡單的記憶方法。如果教師在開始學習4×25+2×25=(4+2)×25時,引導學生從乘法的意義進行分析,通過語言的示范與引導讓學生明白4個25加上2個25就是6個25,從而明白乘法分配律的本質,學生對于乘法分配律的應用就能做到明明白白。教學“筆算除法”時,對于計算方法的教學,教師準確的用“一商 二乘 三減”的數學語言對筆算除法的計算方法進行總結,然后再總結的基礎上進行思考:商在哪里?怎么乘?為什么減?讓學生在問題的引領下給學生準確表達的機會,對于學生的數學語言的能力培養就有了一定的引領作用。
1.2 發揮主導作用,提供素材創造說的環境
小學生有豐富的生活經驗,思維由直觀思維到抽象思維轉變。所以提供學習素材時應盡量貼近學生的生活。例如“認識厘米”讓孩子測量身邊的物體的長度,“認識克”讓學生在生活中尋找“克”,學習“單價 數量 總價”數量關系,讓學生從生活中的購物開始,學習“面積”時讓學生為家中的餐桌配上玻璃。這些素材的提供來自于學生的生活實際,學生比較熟悉,可以消除學生對數學的恐懼感,激發他們說的欲望,學生也“知無不知,言無不盡了”。
1.3 善于追問,引導學生語言表達更深入
教師是課堂學習的引導者,重視學生的語言表達,讓學生的思維顯性化,在課程標準中已明確的提出。數學學科語言的表達需要教師的引領,才能讓學生的交流直擊問題本質,才能做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合理及時地追問則能夠把學生的思考引向深入,是孩子數學語言表述向學科素養邁進的有效途徑。華應龍老師在執教“認識圓”時,當學生說出“圓規可以畫圓”之后又進行了追問:為什么圓規可以畫圓?沒有圓規為什么也畫出了圓?這樣的追問逼近了圓的本質特征的理解。還有一位教師在執教時設計了這樣的教學環節:你能用畫一畫,寫一寫等方法,表示出5嗎?當學生畫完后展示作品,教師又提出了下面的問題:為什么大家畫的東西不一樣,都能表示5呢?5還可以表示什么呢?接著教師再次出現圖畫:2個梨和3個橘子。一只大象和4只小象。還能用5表示嗎?這樣的追問讓學生一步步認識到5到底是什么,建立5的概念。那么教師的追問的時機在哪里呢?追問時機要問在知識的重點處、思維的關鍵處、學生的認知出現錯誤處、以及學生思維遇到障礙和矛盾,不能進一步地進行深層次的思考時。教師的追問能夠促進學生數學語言的形成,讓顯性化的思維更加有條理、有依據。
2 把握學生數學語言表達的契機,給學生說的權利
有了教師行為的轉變,課堂教學時教師應該在什么時機讓學生說呢?
2.1 在觀察情境圖中訓練語言表達能力
在小學低年級的數學教材中有大量的圖畫來傳遞數學信息,學生的學科語言從一年級就開始培養。例如一年級教材中的主題圖(如圖):
這時候引導學生觀察圖片,問學生:下面的“?只”表示什么意思?左邊有幾只兔子?右邊有幾只兔子?右邊有幾只兔子?一共有幾只兔子?剛開始學生可能表達不清楚,這時候需要多次訓練模仿,培養學生的觀察和表達能力。
2.2 在概念的辨析中提升語言表達的準確性
例如“梯形”的概念學生應該明確梯形的本質特征是只有一組四邊平行的四邊形。認識梯形的特征,應該在回憶學過的四邊形的基礎上,在分類的基礎上認識梯形,分類后,讓學生用數學語言描述梯形與其他圖形的區別,從而發現梯形的本質特征。然后提供四根小棒,說出小棒的條件,讓學生判斷能夠拼成的圖形。最后通過四邊形條件的改變,溝通幾類四邊形的關系。這樣使抽象的數學概念在思辨中得到明晰,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2.3 在算理表述中提升數學學科語言
在計算課中,學生要掌握計算方法,必須處理好算理與算法的關系。教學時,應該通過觀察、分析、說理、交流等活動,讓學生經歷用算理理解并發現算法的過程。中、低年級計算教學中動手操作、直觀演示是理解算理、掌握算法的關鍵。例如:三年級下冊《除數是一位數的筆算除法》16頁:“52÷2=”學生利用小棒做教具,通過動手操作,感悟“分小棒”的過程與豎式計算過程的一致性,理解“一商、二乘、三減、四落”。
二年級下冊62頁,學生第一次接觸除法豎式,在加法、減法、乘法豎式的學習后,對于除法算式“為什么這樣書寫”的道理通過動手對小棒分的過程,很好地理解算式中每一步的道理。
2.4 解決問題中學科語言讓思路更系統有條理
在應用題的教學中,可堅持讓學生用數學語言說清題意,分析數量關系,口述解題方法,這樣做,有利于培養學生用清楚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思維過程。解決問題時思路的描述分下面幾步:說題意,知道了什么;說思路,為什么這么做;做檢驗,驗證結論。一個學生的思維程度決定著語言的表達能力,其實語言表達同時又促進了思維的發展,有利于思維的系統性和條理性。
2.5 課堂總結積累學生活動經驗
課堂總結也能夠提高學生的數學語言的綜合概括能力。關于課堂總結,很多教師都習慣用“你學會了什么”“你有什么收獲”等問題對學習的知識點進行回顧總結。如果我們在課堂總結時能夠從另外一個角度總結,“現在我們回過頭來看一看我們用了什么方法學習的,經歷了什么過程?”這樣的課堂總結,從關注知識點到關注學習的過程,更加注重了數學學科語言的訓練。例如“圓的周長”課堂總結時教師提出了這樣的問題:這節課我們是怎樣度過的?先做了什么?研究活動經驗圓的周長時,我們遇到了什么困難?是怎么解決的?這樣的問題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回憶知識產生的過程”。“語言是思維的外殼”這樣的總結將學習過程中的模糊、零散的經驗清晰化,調理化、系統化,讓學生通過語言外顯出來,引導學生回憶過程,談思路、談困難、談方法,從而提升了學生的數學活動經驗,固化了學生的數學活動經驗。
總之,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是學生學科素養最為直觀的表現,一個給學生機會表達、敢于讓學生表達、善于在學生表達中尋找教學契機的課堂才是靈動的。數學學科語言的表達,能夠讓學生潛在的數學思維顯性化,學生的學習行為從內隱的思維向外在的表達,課堂也在課堂語言的交流中走向深入。所以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應以語言訓練為主線,通過發展學生的語言,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吳正憲.小學數學教學基本概念解讀[M].教育教學出版社,2014.
[2] 華應龍.華應龍與化錯數學[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2015.
基金項目: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6年度課題“基于學科素養的小學數學試卷命題研究”(編號:〔2016〕-JKGHB-0804)系列成果。
(作者單位:1.濮陽縣第二實驗小學;2.濮陽縣第五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