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階段作為學生心智體能發展的關鍵期,核心素養在小學語文課程中的滲透至關重要。“語文素養”作為語文課程教育的魂,不僅包括了原有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養,還順應時代延伸出了包括語文教科書中所蘊含的愛國情懷、道德品質、人文精神、民族文化等。換言之,小學語文教科書的文本不僅承載著知識育人的功能,還體現著以文化人的理念。因此,小學語文教科書中的民俗文本解讀對于我國小學語文課程弘揚傳統文化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核心素養 小學語文 教科書 民俗文本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30-0074-02
一、核心素養的教育時代背景
1.核心素養研究背景
關于核心素養的研究,西方國家早在上世紀末期就有所涉及。縱觀國外關于核心素養的研究發展進程,不難發現西方國家在21世紀初已經從各個領域對核心素養有廣泛全面地研究基礎,深刻地從人的價值體現和社會效能角度對核心素養進行厘定,但是對于核心素養滲透于課程教育的研究較少,或成為課程教育與核心素養研究的缺口。
通過比較發現,我國對核心素養的研究在二十世紀未有系統的研究,而在二十一世紀也僅處于起步階段。但是通過對國內核心素養研究脈絡梳理發現,2013年、2014年我國對核心素養的內涵有了深刻的理解,我國教育研究者把核心素養扎根本土,從中國的實際國情出發,提出對關于中國國民核心素養如何發展的思考和追問,又在2016年有進一步的飛躍,系統地提出中國學生發展核心教育的實質含義,把核心素養滲透于課程教育中去,實現與學科課程標準的對接,從某種意義上填補了國外領域核心素養在課程教育中滲透的缺失。
2.核心素養的文化視角
本研究考慮到小學語文教科書中民俗文本的文化積淀和育人價值,從教育的文化性和社會性著眼,以“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作為概念基礎,將其中的人文底蘊和社會參與中的國家認同作為研究的視角。
二、小學語文教科書中民俗文本的概念界定
據阿蘭·鄧迪斯對民俗文本的定義,其言外之意認為民俗文本是民俗文化的體現,是包含民眾生活方式文化積淀的生成和積累。也可以說,民俗文本包含弘揚民族文化的理念,同樣也是學者弘揚保護民族文化生存社會環境的智慧結晶。因此,從某種意義上民俗文本是文化性和社會性統一的本體。在教育領域中,民族文化根植在民俗文本中,是學生在未接觸全球文化前的本位文化,尤其在小學階段的語文教育中,發揮著巨大作用,影響學生素養的發展方向。本研究根據上述民俗文本的內在含義,對人教版小學語文教科書中的文本進行梳理分析,將民俗文本泛指為包含中華民族文化的文本,包括中國傳統詩詞、中國文學家篇目或富含中華傳統美德的文本。
三、人教版小學語文教科書的民俗文本解讀
1.文本特點
(1)全學段文本情感突出:小學語文課程的文化性
根據人教版小學語文教科書的篇目及文本梳理略讀發現,除了認字及識音的篇目,1~6年級全學段的文本都具有感情突出的特點。
不同文本中包含了中華民族文化、傳統禮儀品德、文人精神素養的民俗文本更全面體現出了核心素養中人文底蘊“真善美”的情感要求。例如選文三年級《可貴的沉默》“老師建議:為了給父母一份特別的驚喜,你們最好用一種不被父母察覺的方式了解他們的生日,而祝賀的方式可以是多種多樣的,但記住一點,只要表達了愛,再稚拙的禮物他們也會覺得無比珍貴。”從老師的建議中映射出的是中華傳統的“孝文化”,體現了親情的可貴。
(2)低學段與高學段文本價值不同:小學語文課程的社會性
通過文本解讀發現,低學段的民俗文本均是基于自我認知、社會認知、情感熏陶等淺表層的認識或情感傳達,這類文本能夠直接引起小學生的興趣、增強小學生的情感體驗,根據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1~3年級的學生還處于前運算階段,對于情感感知認知能力強,因此類似于《一個小村莊的故事》《寓言兩則》等敘述類的民俗文本能夠培養小學生的情感態度。
然而高學段的民俗文本在情感基礎上更加側重于故事情節發展及脈絡梳理、舉一反三的問題思辨。根據認知發展理論中11歲左右的學生已經初步具有守恒的邏輯思維,能夠更好地處理文本中的人物邏輯關系,并推煉出文本的主旨。類似于《孔明智退司馬懿》《草船借箭》《曹沖稱象》等包含中華傳統美德的故事能夠發展小學生的邏輯思辨能力,達到以文啟智的目的。
2.教學啟示
(1)把握教學方法的角色職能轉變
核心素養教育時代背景下的小學語文課堂需要老師靈活地運用教學機智來處理課堂中未預設到的生成。老師在面對學生的答案存在錯誤時,應該及時糾正,但是及時糾正并不是及時批評,而是在尊重學生的前提下用“語言引導”或是“表情表達”等方式,讓學生能夠信服地接納教師的正確引導,實現“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
(2)把握教學內容的情感導向轉變
小學語文低學段的語文教學格外重視情感導向,要求通過反復的感情朗讀來正強化正確的價值觀。如課堂記錄三年級語文課《七顆鉆石》中學生齊讀課文3次,分角色朗讀2次,個人自由朗讀1次,老師多次提出有感情的朗讀,體會小姑娘的愛心。然而,小學高學段的語文課則是訓練學生對課文段落的理解,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如記錄五年級語文課《裝在信封里的小太陽》,老師以任務型教學模式多次提出關于故事發展過程的問題,并請多位同學回答。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新的教育時代背景下應該把握好教學內容的情感導向轉變,通過課堂教學培養小學生以中華美德為積淀的高尚情操、發展小學生的仁義禮智信與思辨的科學素養。
參考文獻:
[1]滕珺.21世紀核心素養:國際認知及本土反思[J].教師教育學報,2016,(02):103-110.
[2]石中英. 論教育學的文化性格[J].教育研究,2002,(03):19-23.
[3]郭華.教學社會性之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01.01.
[4]崔允漷. 追問“核心素養”[J]. 全球教育展望,2016,(05):3-10+20.
[5][美]阿蘭·鄧迪斯(Alan Dundes)王曼利,譯.張舉文,校.[M].21世紀的民俗學.
[6]鄭偉鐘. 文化熏陶與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談語文版小學語文課標教材高段選文特色[J]. 語文建設,2005,(08):11-13.
作者簡介:杜童(1993-)女,漢族,籍貫:陜西,碩士研究生,廣西師范大學,研究方向:課程與教學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