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小軍
摘要:核心素養已經成為當今教育改革發展進程中的一個關鍵詞。在高中歷史課程的教學中滲透核心素養是我國高中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而高中歷史課堂必將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主要平臺。本文僅從歷史課堂教學角度從教學目標的確定指向核心素養;教學方法的選擇培育核心素養;合作探究的開展提升核心素養,愛國情感的體驗內化核心素養等四方面進行初步探討,使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培育能夠在歷史教學中落地生根內化。
關鍵詞:高中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培育策略
核心素養這個名詞的提出為高中歷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高中歷史學科的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成為擺在高中歷史老師面前的一個難題。高中歷史老師應該深刻領會核心素養的具體內容以及精髓,在教學的過程中以此作為目標,創新教學方法,使高中歷史課堂成為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主要平臺。
一. 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概述
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生在學習歷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歷史學科特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歷史知識、能力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的綜合表現。高中生應該具備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主要包括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和家國情懷等五個方面。
唯物史觀是學習和探究歷史的核心理論和指導思想;時空觀念是了解和理解歷史的基礎,是認識歷史所必備的重要觀念;史料實證是學習歷史和認識歷史所特有的思維品質,是理解和解釋歷史的關鍵能力與方法;歷史解釋是在形成歷史理解和認識的基礎上敘述歷史的能力,是檢驗學生的歷史觀和歷史知識、能力、方法等方面發展水平的主要指標;家國情懷是學習歷史和認識歷史在思想、觀念、情感、態度等方面的重要體現,是實現歷史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標志[1]。
培養高中生的核心素養對提高我國人才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核心素養的主要內容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使學生不僅具有知識背景,還具有能在社會上良好發展的綜合能力和思想品德。核心素養不是一個簡單獨立的概念,而是由幾個方面共同組成的概念。核心素養是一種對于新時代高中生的具體要求,也是青少年在成長和學習過程中最重要的品質。
二.高中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策略
(一)教學目標的確定指向核心素養
設定科學的歷史教學目標是開展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前提,教學目標的設定與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是分不開的[2]。高中歷史老師在設定教學目標時應該將歷史核心素養的具體內容作為指導原則,將學科教學指導意見中的具體教學要求與核心素養的內容進行有機的結合。衡量老師所設定的教學目標是否與核心素養的內容相一致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考查:首先,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是否存在差異。其次,教學目標是否具有可實現性,是否能進行細化和具體化。第三,教學目標是否與學生的需求相一致,是否與學生的思維能力與結構相適應。
例如,針對“時空觀念”和“家國情懷”這二項核心素養,我們在學習“走向‘大一統'的秦漢政治”這一章節的內容時,就不能簡單籠統地設定為“通過了解秦漢大一統的史實,形成時空觀念和家國情懷”,應該將其設計為:“通過比較西周疆域圖和秦朝疆域圖,知道秦朝疆域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拓展,明確掌握秦朝疆域的四至; 在梳理和概括秦始 皇鞏固統一 的措施、漢承秦制等重要史事的基礎上,認識秦漢時期大一統國家的建立和鞏固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意義。 ”這樣設計的教學目標,不僅時空觀念和家國情懷的指向性很具體、明確,而且操作性與檢測性都很強,學生通過學習便可達到。
(二)教學方法的選擇培育核心素養
“教有常法,教無定法”,針對不同的課型和不同的教學內容,就要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而這其中歷史情境教學法是比較常用的一種。歷史情境教學法是老師根據教學的具體內容,設計一個相關的歷史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將知識深刻記在頭腦中[3]。老師在設計問題情境時應該注意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問題情境應該與歷史知識相一致,不能脫離歷史學科的教學目標設計問題情境。另一個方面是老師設計的教學情境應該盡量貼近學生的生活,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理解歷史知識。這樣的教學模式能在很大程度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利用問題情境將學生帶入到歷史世界中,從而產生學習歷史課程的興趣,并在不知不覺中加深對歷史的理解,提升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例如,老師在講解到人民版高中歷史必修三專題六“神權下的自我”這一章節的內容時,老師可以設計一個藝術作品的鑒賞活動的情境,文藝復興時期產生了非常多的藝術家,包括但丁、達芬奇、米開朗琪羅等。老師可以事先布置,用多媒體放映一些當時聞名于世的藝術品的圖片,讓學生自己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作品通過自己查找資料的方式進行了解,然后在歷史課上將自己的理解和同學分享,每個學生介紹完自己選擇的作品之后還要談一談自己從文藝復興這段歷史中感受到了什么或者對文藝復興對世界的影響說說自己的理解,這無疑有助于培育學生的歷史解釋和歷史理解素養。
(三)合作探究的開展提升核心素養
為了更好地落實教學目標,老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老師應該在教學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探究學習模式,將課堂教學的主體地位從老師轉移到學生,讓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提高實踐能力以及創新能力。合作探究學習模式的前提是老師將班級的學生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為每個學習小組布置一個研究的課題,讓學生在小組中根據每個學生的優勢分配每個成員的任務,學生進行小組探究合作學習的過程也是歷史核心素養的養成過程。另外,學生在小組合作時能從其他成員的想法中發現自己沒有想到的知識點,合作學習還能起到對于知識查缺補漏的作用。
例如, 老師在講解到“百家爭鳴”這一章節的內容時,可以為學生布置一個學習課題“百家爭鳴對儒家思想的形成起到了哪些作用?”學生根據老師布置的這個研究課題在小組中分配任務,有的學生查找“百家爭鳴”的歷史資料,有的學生查找儒家思想的形成背景,有的學生進行歷史資料的分析,有的學生將所有成員收集的資料進行整理,在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得出一個結論在課堂上和其他小組的學生進行交流學習。在這過程中歷史解釋和史料實證等歷史學科核心素養都得到了培育和提升。endprint
又如,我們在學習《一代雄獅拿破侖》一課時,可以事先布置學生任務,一部分找對拿破侖正面評價的史料,一部分找對拿破侖反面評價的史料,還有一部分找拿破侖的名言。講完拿破侖的主要活動后,用多媒體展示同學所找的材料來對拿破侖進行評價。通過學習讓同學了解史料有第一和第二手之分,它們的價值是不一樣的,學會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方法,學會評價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要運用唯物史觀,一分為二辯證的看待問題,把特定人物和事件放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評價的方法。
(四)愛國情感的體驗內化核心素養
核心素養要求當代高中生不僅要將理論知識深刻記在頭腦之中,還應該對歷史知識形成一定的感悟和情感方面的體驗,這些都能轉化為優秀的品格使學生得到全面的發展。高中歷史課程是一門能將知識與情感體驗完美結合的學科,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的同時也能通過歷史背景得到一定程度的感悟[4]。值得注意的是,在歷史教學中讓學生體驗情感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而是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老師在高中歷史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將情感態度以及價值觀結合到歷史講解中,使學生的精神得到熏陶。
例如,高中歷史課程中有很多的知識非常枯燥乏味,老師在講解到“列強入侵與民族危機”這一章節的內容時,涉及到林則徐虎門銷煙的內容,老師可以在講解過程中注入豐富的情感和生動的語言,將枯燥的知識用帶有趣味性的語言講解出來。老師講解林則徐在虎門銷煙的內容時可以適當提高音調,讓學生感受到林則徐身上偉大的民族情節以及敢于斗爭的決心。老師也可以借助多媒體為學生放映一些當時歷史資料音頻或者視頻,讓學生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中感受到當時林則徐的英雄氣概。老師還可以根據當時的歷史背景安排學生將當時的歷史情節演繹出來,學生通過演繹的過程也能得到歷史情感的體驗。情感體驗對于培養學生形成核心素養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這樣的教學模式能讓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對核心素養的內容理解得更加透徹,愛國心和社會責任感油然而生。
綜上所述,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不是短期就能實現的,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首先老師要對核心素養有充分的認識。高中歷史老師可以通過設定科學的教學目標、創設合適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以及在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情感體驗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通過本文對高中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策略的研究,希望能為我國提高高中歷史學科的教學效率提供一些有價值的參考。
參考文獻:
[1]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征求意見稿)(2016.9)
[2]魏華.淺談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幾點感受[J].文學教育(下),2016,(11):171
[3]季芳.聚焦人文: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J].江蘇教育研究,2016,(32):18-19
[4]張香滋.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培養學習歷史興趣[J].科技信息,2009,(19):601+58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