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鳳蘭
摘要:良好的洗手習慣的養成對于幼兒的健康水平的提升有著極其有效的積極作用。在現代農村階段的幼兒教育中,洗手習慣的培養至關重要。教師的教學不僅僅需要關注到學生對于知識能力的培養,同時更加重要的是,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培養、生活習慣的培養等,也是現代農村幼兒教育應該關注的重點內容。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去探索和嘗試,在探索和嘗試的過程中去尋找到現代農村幼兒教育的正確方向。
關鍵詞:農村教育;幼兒教育;洗手習慣;培養方法
在現代農村教育中,幼兒教育受到了越來越多的人的重視,也有越來越多的教師開始嘗試在教學的過程中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綜合能力的培養。我認為,現代農村教育中,幼兒教育應該是教育的重點,在幼兒教育中,教師要強調學生的學習能力的培養,關注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但是于此同時,教師對學生的衛生習慣的培養也至關重要,而洗手習慣的培養可以為學生的身體健康提供真正切實有效的保障。
一、發揮幼兒的主觀能動性
(一)環境的提示,促自主學習
為幼兒創設有益的隱性環境,讓幼兒不知不覺地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自覺主動地洗手。如:將洗手方法分步驟拍成照片,并配上卡通圖案、卡通文字,粘貼在洗手池上方。每當孩子進盥洗室洗手時都會很自然地看一看,并模仿上面的步驟正確洗手。再如,對于常規性洗手,可以配合音樂,發揮不同音樂對幼兒的提示作用。幼兒在優美的音樂環境下自主洗手準備,促進幼兒洗手主動性常規的建立。無處不在的環境提示,發揮了環境的教育作用,促進幼兒自主性形成。
(二)自我評價,促自主性鞏固
傳統教師監督評價,幼兒容易產生抵觸情緒,不利于幼兒良好習慣的養成。如:在毛巾的一角縫上笑臉標志,每次幼兒洗完手后,針對洗手情況,自我評價,完成得好的可以將帶有笑臉的一面朝上掛好。通過設立自我評價標志,幼兒一方面體驗著自己在學習中的成功,同時也逐漸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
二、常規培養的細節更加細化
洗手時水龍頭開得過大的問題我是這樣解決的。首先讓新入園的幼兒熟悉幼兒園的水龍頭。指導幼兒水龍頭的開關擰到什么位置時水流大小正合適,再向回擰到什么位置時關。在每日的常規培養中訓練幼兒,讓幼兒逐漸掌握,進而熟練操作。同時,這一環節達到的教育目標是:發展幼兒的小肌肉和精細動作,開發幼兒大腦的手眼協調能力和控制能力。將一大塊兒肥皂分成四份兒,這樣更便于幼兒的小手拿捏住肥皂。準備非常漂亮的肥皂盒來成方肥皂,加之洗手環節的提醒,激發幼兒使用肥皂的欲望,進而逐漸養成洗手要打肥皂的好習慣。
三、以通俗易懂的兒歌、歌曲鞏固幼兒的洗手習慣
兒歌朗朗上口、音韻和諧,生動幽默,富有趣味。小班幼兒喜歡誦讀,易于理解。教師將生活能力的具體要求編進兒歌,配上形象的圖示,幼兒可以邊誦讀邊學習。如,“洗手歌”:“小朋友,來洗手;卷起袖,淋濕手;抹肥皂,搓搓手;清清水,沖沖手;關龍頭,甩甩手;小毛巾,擦擦手;小手洗得真干凈,我們大家拍拍手。”幼兒在誦讀的過程中學會了正確的洗手步驟,也不會忘了關水龍頭或不擦手就跑了。
幼兒通過學習歌曲,知道了洗手是為了講衛生,為了保證身體健康,還知道了洗手時要注意節約用水,不能忘記關緊水龍頭,激發了幼兒講衛生、愛惜水資源的情感,也加深了幼兒對洗手的認識。
四、采用游戲、故事、兒歌的形式,培養幼兒主動洗手的興趣
游戲是提示幼兒學習技能的有效方法之一。《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寓教育于生活、游戲之中。”
幼兒們都非常喜歡聽故事,老師可充分利用故事這一載體,對幼兒進行常規教育,可以產生較好的效果。如講了《小豬嘟嘟》的故事,通過故事中小豬嘟嘟飯前不洗手,吃飯后肚子痛的例子,告訴小朋友小豬是因為沒有洗手而將手上的細菌吃到了肚子里,也可組織幼兒模仿故事中的角色進行表演。兒歌是兒童文學作品中的一種體裁,極其短小精悍,而且讀起來朗朗上口,易記。對幼兒進行生活習慣培養,經常使用兒歌可引起幼兒的興趣,并幫助幼兒掌握要領,讓兒歌為行動“伴奏”。
五、洗手六步法
第一步雙手手心相互搓洗(雙手合十搓五下);
第二步雙手交叉搓洗手指縫(手心對手背,雙手交叉相疊,左右手交換各搓洗五下):
第三步手心對手心搓洗手指縫(手心相對十指交錯,搓洗五下);
第四步指尖搓洗手心,左右手相同(指尖放于手心相互搓洗);
第五步一只手握住另一只手的拇指搓洗,左右手相同;
第六步指尖摩擦掌心或一只手握住另一只手的手腕轉動搓洗,左右手相同。
六、洗手的誤區與盲區
洗手為何要適度
手部皮膚上的細菌分為常居菌和暫居菌。
常居菌是指皮膚上持久的固有寄居菌,不易被機械的摩擦清洗清除,如板狀桿菌類、不動桿菌屬等。此類細菌一般情況下不致病,還能對抗外來微生物和在微生態中與致病菌競爭營養。
暫居菌是指寄居在皮膚表層,常規洗手容易被清除的微生物。此類細菌直接接觸被污染的物體表面時即可獲得,能隨時通過手傳播,與感染密切相關。
因此,我們通過洗手可以降低常駐菌的數量和殺滅暫居菌。但洗手也要適度,以便在保護皮膚常駐菌和殺滅暫居菌兩個目標中間找到一個平衡點。
七、認真督促,注重“聞”
俗話說得好“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沒有規則,我們也無法組織活動。因此,良好的規則和習慣必須落實到長期的督促中。在督促環節,我們要充分挖掘“組長”的魅力,利用小班幼兒的感官來協助和配合。在洗手過程中,我們開設了“聞出來的香味”環節,以增加活動的趣味性。例如我們在洗手前會挑選一名幼兒站在盥洗室門口,讓其擔當小老師,提醒幼兒洗手排好隊、洗手擦肥皂、水龍頭開得小、水滴不亂灑等。在洗手完成后,必須將手讓小老師仔細“聞”。就是這么一個微妙的小動作,讓幼兒的洗手也逐漸變得有“質量”了。幼兒們似乎怕自己在洗手過程中的馬虎而讓小老師“責罰”,在洗手的過程中更加規范了。為了增強幼兒的積極性,我們還對小組長實行輪崗制,鼓勵幼兒用良好的表現來爭當“小組長”,從而讓榮譽的激勵和認真的督促使洗手活動越來越規范。督促,讓幼兒形成了良好的規則。
八、總結
在現代農村幼兒教育中,教師的教學要在強調學生學習能力的發展的基礎上,關注到學生的衛生習慣的培養。洗手習慣的培養可以為學生的身體健康提供強有力的保障,同時洗手習慣的培養還能夠產生深遠持久的積極的影響,因此現代農村幼兒教育要強調學生的洗手習慣的培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