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貴
【摘要】核心素養想要獲得真正的發展,必須要融入到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才能實現。對于小學數學的教學來說,如何在數學學習中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并且讓學生獲得持續發展的學習能力。這是學生數學素養的體現,也是數學課程的價值所在。本文通過具體的教學實踐,來闡述如何讓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進而獲得持續發展的關鍵能力和不竭動力。
【關鍵詞】核心素養 持續發展 教學實施 數學素養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34-0114-02
2014年3月,教育部印發《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明確提出了“核心素養”的概念。故名思義,核心素養是指學生在接受相應學段的教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核心素養在小學數學中的體現,往往需要通過教學改革的深化才能完成。這也是我們新課改以來,數學改革的主要方向和目標,讓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培養對于數學學習持續向上的動力,獲得連續發展的關鍵能力。
核心素養不光強調知識和能力的獲得,而且還強調學生的綜合能力,以及自主探索和自我體驗上的目標達成。那么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實現小學生的核心素養的培育呢?通過教學實踐我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一、創設教學情境,引發學生探究。
通過課堂設計的情境導入,引發學生的探究欲和好奇,對數學知識的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利用學生的課堂主體性來開展教學,關注學生各方面的能力發展。以北師大版二年級下冊《角的初步認識》一課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將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請進課堂,進而營造出開放式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周圍的環境中找到角,并進行角的性質分析,從具象的認知到抽象的概念引入。秩序漸進的引發學生的探究。學習認識了角的概念之后,可以讓學生舉例說出將角的知識應用到生活實際中解決具體的生活問題的工具,如:角尺、能收縮的躺椅、指甲鉗等等。這種方式讓學生真切的體驗到知識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的精髓,感受到數學學習在生活中的價值,從而引發探究欲。
二、將核心素養融入教學,體現在小學生數學學習的過程中。
在傳統的課堂,教師注重教學結果,忽略學生的學習過程,以核心素養的培育為主導的教學課堂則不同。教師更加注重教學的過程,將核心素養融入在學生學習的過程、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從而培養學生動手以及動腦能力。從數學知識、數學方法、數學應用、數學態度培養方面學生養成終身發展所需的數學素養和關鍵能力。
以北師大版三年級下冊《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一課為例,教師可以在白板上首先畫一個面積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使用克隆方法,接連克隆多個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讓學生排一排、數一數:一共有幾個小正方形?然后引導學生通過相加得出兩個正方形組成的長方形的面積。然后引導大家思考:如果現在不是計算白板上的長方形面積,而是計算較大操場的面積,我們應該怎么辦?
這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分組討論的方式來體驗、發現、猜想、驗證,歸納出面積的計算公式,最后再通過PPT出示:長方形的面積=長×寬,去印證學生的討論結果。這樣一來,自主探究成為數學學習的主題,讓學生通過實踐、思考、探索、交流、反思等方式,逐步學會學習。通過教學活動,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獲取信息,收獲知識與能力。
三、發展數學思維,培養數學意識。
小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經常會面臨許多問題情境,如何發展數學思維,培養數學意識是非常重要的。其實,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是與生活密不可分的,往往需要他們擁有一顆發現的眼睛,去在生活中探究、創造并應用數學解決問題。
從數學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發現其中的存在的數學現象并用數學的知識與方法去解決,這并非易事,這里體現到的就是數學意識的重要性。對于小學生的數學教學來說,一定要注重其理論與應用的結合,如在教學中注意創設豐富多彩的問題情境,特別是現實情境,設計形式多樣的探索活動,讓學生真正面對有價值的數學問題,自主思考、合作交流,提出個性化的解決問題的方法,發展關鍵能力。
以北師大版四年級上冊《確定位置(一)》一課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通過學生在班級內的位置,來引入“坐標”的概念,也可以利用電影院的座位號來引入教學,總之把這種數學意識和數學思維延展到教學之外,讓學生充分利用好自己的知識經驗,自主探究,儲備知識和方法,養成數學思維的好習慣。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理論聯系實際,創設適合的教學情境、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在課堂中創造條件,主動探究,促進個性發展和數學思維的培養,讓學生善于把生活資料運用到課堂,將數學知識應用于教學之外的實際生活中。讓他們在實踐中加深對數學知識的學習,從而感到數學學習的樂趣和價值所在,進而從數學“核心素養”上真正的得到發展提升。
參考文獻:
[1]馬云鵬.關于數學核心素養的幾個問題[J].課程·教材·教法,2015(9):37-39.
[2]曹培英.小學數學課程核心詞演變的回顧、反思與展望[J].小學數學教師,2015(11):4-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