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偉
摘要:自新課程改革以來,對初中化學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化學教師不僅應教授化學知識,而且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從而提升學生的化學素養。筆者正是基于現代化教育觀念這一視角,探討了提升初中化學教學質量的策略,希望能給相關化學教師借鑒意義。
關鍵詞:初中化學;新課程改革;有效教學
化學是一門實用性較強的學科,與人們的生產生活密切聯系。近年來,隨著我國科技的進步,社會上涌現了越來越多的新事物,傳統的化學教學模式難以滿足人才培養的需求,所以化學教師應優化改革教學模式,注重對學生創新思維、發散思維的培養,從而發揮化學科目的價值。
一、當前初中化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在素質教育背景下,教師應圍繞學生開展教學活動,但是當前某些初中教師教學觀念落后,將學生放在被動學習的地位,打擊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化學作為一門實踐性較強的課程,涵蓋較強的邏輯性,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理解能力,同時要記憶繁雜的知識點,常常使學生產生厭學心理,降低了化學課程的學習效率。由于某些學校缺乏完善的化學實驗設備,沒有豐富的化學材料,難以使教師順利開展化學實驗活動。特別是某些農村地區,甚至沒有化學實驗室。當化學理論知識未能結合實驗來教學時,不利于學生深入理解物質概念,從而對化學課程產生抵觸心理。
二、新課程改革中初中化學有效教學的實踐與探索
(一)豐富課程教學模式,營造輕松的課堂氛圍
在現代化教育理念的指導下,化學教師應平等對待學生,不將教案作為化學課程教學主體,而是結合課程內容、學生的學習情況科學備課。在備課期間,教師必須注重與學生的溝通交流,及時了解學生對知識體系的掌握程度,發揮化學教材的優勢。在信息時代背景下,教師應整合優化化學資源,將生活中常見的技術知識、自然現象引入課程教學中,通過充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來提高教學效率。由于課程的性質不同,教師應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模式對付教學內容,更好地突出課程重難點,幫助學生理解化學知識。譬如在《燃燒和滅火》一課里,為了使學生自主歸納出促進燃燒的條件,即提高可燃物溫度、增加與O2接觸面積等,教師可以先提問“哪些模式能促進物質的燃燒”,使學生聯系前幾章學過的知識點與生活中的經驗進行回答,不斷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隨后讓學生思考“生活中常見的滅火方式有哪些”。當學生在輕松愉悅的化學情境中學習時,能活躍初中生的思維,引導學生朝正確的方向思考。為了提高備課質量,化學教師應定期總結備課內容。
(二)明確教學目標,激發學生學習欲望
為了將人文關懷滲透于化學課堂中,教師應以教學目標為導向,整合優化課堂資源,提供給學生生動有趣的化學學習平臺。為了使學生對化學課程產生濃厚的興趣,化學教師應讓學生了解到化學的重要性,向學生講解化學史,學生可以從化學家的探索歷程中意識到:社會的進步離不開化學家們的貢獻。我國歷史悠久,古代發明中的火藥、造紙術等被劃分到化學領域中。近代居里夫人提出了“原子說”,推動了世界科技的進步,當學生知道化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后,會增強對化學課程的學習信心。又如教師可以講解某些地區工程的煙囪中排放的濃煙,其為有害物質,對生態環境會構成一定的污染。為了提高空氣質量,工廠可以將堿物質融入濃煙內,使有害氣體被堿溶液吸收,從而保護生態環境。為了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化學教師不應直接給予學生問題答案,而是引導學生學會觀察,在實驗探究的過程中獲取數據,通過分析數據來歸納出結論。由此可見,化學教師應積極挖掘化學素材,對學生開展科學的訓練活動。譬如在CO2的實驗活動中,教師可以先介紹該物質的特點,并且讓學生借助實驗器材研制調配CO2的材料。學生化學實驗探究活動能歸納出對應的化學觀念,證明了化學理論的正確性,該教學模式能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三)發揮多媒體優勢,增強學生理解能力
多媒體教具即視頻、聲音、文字為一體,能將抽象的知識具象化。化學教師通過將多媒體引入化學課程中,能增強學生的認知能力。譬如在《原子》課程中,學生已經了解了分子、離子等的概念,教師借助多媒體資源可以展示這些物質的結構特征,增強學生對其印象。隨后教師為了講解原子的重要性,可以就生活中常見的事物作為舉例,使學生透過事物明晰微觀實質,從而徹底掌握原子的概念。又如在《化學肥料》的課程教學中,教師可以先播放一段袁隆平研制水稻的情景,隨后提出一系列與課程相關的問題,包括“哪些化肥能促進農作物的生長”、“為了提升糧食產量,重要的因素有哪些”等。教師可以在班級中劃分小組,通過小組探討上述問題來完成化學學習任務。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在分配小組時必須兼顧協調性,即學生的成績應具有差異,從而促進學生的共同發展與進步。
結語:
綜上所述,有效教學的提出為初中化學體系的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為了提高化學教學效率,教師應整合優化課程資源,注重與學生的互動交流,使學生積極參與實驗活動中,從而培養學生解決化學問題的能力,促進其今后的思維發展。
參考文獻:
[1]桓滿玉. 新課程改革下的初中化學教學[J]. 讀書文摘, 2017(8).
[2]龍瓊. 新課程改革下的初中化學教學研究[J]. 南北橋, 2017(9):20-2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