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惠
摘 要:作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方面,這是由寫作的性質和任務決定的。對這一教學“難點”,小學作文教學實踐中,存在著教師輕教、學生輕學的現象,這導致作文課教學效率不高,教學效果不好。從教學一線實踐經驗出發,結合作文教學理論,提出了上好作文教學課的幾點看法,為廣大語文老師的作文教學提供借鑒。
關鍵詞:小學作文;教學設計;教學導入
一、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作文教學設計要有統籌性
英國著名哲學家培根曾說過,合理地安排時間,就等于節約時間。同樣,小學作文課上合理統籌安排教學設計的子項目,就等于節約時間和資源。一節作文課的教學設計包括教學目標(三維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過程、擴展延伸、板書設計等幾大板塊。其中教學過程是核心部分,小學作文教學要優化教學過程這一核心,就要對激趣導入、指導學生審題、指導學生選材、探討具體寫法、指導寫出作文(片段)、集體評議以及教師總結等環節的時間和內容安排做出細化、優化。例如,在教授《打雪仗》這一作文課時,教師要對上述幾個環節進行深入的有層次、有統籌性的指導。按照設計順序,教師可以與學生共同探討下雪前的天氣情況,與學生共同探討下雪時的情景,與學生共同探討雪后的景色以及與學生共同探討雪后打雪仗的情景等。在探討下雪時的情景時,教學設計要進一步細化:(1)終于盼來了雪,那么,你們能不能說說雪花和我們現實生活中的什么東西很像呢?(學生自由地說)(2)雪紛紛揚揚的,越下越大,現在,請同學們閉上眼睛,假如我們現在就處在雪中,我們會用什么來形容這漫天飛舞的雪呢?(自由說,個別提問)(3)引導學生說,教師適當指導。
二、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作文教學導入要有趣味性
小學生是一個較為特殊的群體,在學習上具有好新和好動的特點。好新是指小學生大腦處于發育階段,聽、視、嗅覺能力逐漸加強,對新鮮事物敏感,喜歡形狀、顏色、氣味、聲音等刺激因素,更喜歡學習新數、新語言等,但有厭舊情緒。好動是指小學生隨著觸覺能力逐漸敏銳,喜歡東看看、西摸摸,活動不停。跑、跳、做等是學生好動的表現,但注意力容易分散。針對小學生的上述特點,作文教學課應當在最初的一兩分鐘里就給學生一種強烈刺激,使其處于興奮狀態,營造出一種探求知識的教學氛圍,師生的雙邊交流活動就可以從此拉開帷幕。因此,要提高作文課教學效率,教師要懂得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必須用興趣來激活學生的思維,調動其學習熱情和責任感,使其做到精力高度集中,減輕乃至消除無興趣的學習帶來的思想壓力和負擔,從而進入學習作文的最佳狀態。作文課激趣導入的方法有很多種,有直觀式的、懸念式的、生活式的,不一而足。具體來說,可采用如下導入方法:游戲導入、故事導入、畫畫導入等。導入的方法還有很多,但不管采用什么方式導入新課,都應當在傳授知識、啟迪智慧、陶冶情操等方面起到好的作用,做到生動有趣,引人入勝。
三、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作文練習要有針對性
小學作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末段一般會布置課堂習作或者片段描寫。課堂習作是一節完整的作文課的有機組成環節。習作具有檢驗所學內容、加深知識理解、強化記憶和發展思維的作用。一節作文課時間雖短,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課堂習作環節不能省略。一節作文課末段,教師要設計有科學針對性的習作或者片段練習。這樣做的目的是檢驗學生自主學習的成果。通過課堂習作,可以進一步對一節作文課知識內容進行強化掌握,并能學會查缺補漏。教師在設計課堂習作這一環節時,要注意兩個問題。一是這一環節教師不能因為時間關系而省去,教師不能只注重作文課的其他環節而忽視這一環節。二是課堂習作的針對性要強,要針對本節課的內容進行適度的展開,不能是泛泛的題目,也不能是無節制展開過多的發散式題目,受時間所限,這是不允許的。訓練學生寫作能力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奏效的,所以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要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在扎扎實實的訓練中下好功夫,逐步提高小學生的寫作能力。
四、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教學反思要有自覺性
教學反思具體是指教師對教育教學實踐的再認識、再思考,并以此來總結經驗教訓,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在小學作文教學課中,教學反思也是極為重要的一環。在完成主要教學內容之后,便需要教師認真對待教學反思。教師要養成反思教學的良好自覺性,需要把握以下兩點:一是教師要認清作文課的教學反思不是簡單機械地否定自己,而是要客觀、理性地分析作文教學設計和教學實踐過程中的經驗與教訓,通過這種反思來提升教師對作文教學過程和學生學習過程的認識;二是作文課教學反思當更深一層,作文教學反思可以也有必要體現在宏觀層面,如是否符合先進的教育理念,是否符合小學生的學習規律、認知規律等。
參考文獻:
楊柳.小學作文教學存在的問題及改革對策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08.
編輯 趙飛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