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頻川

摘要:本文探討了高中區域地理復習中互動式導學案的編寫,旨在通過使用互動式導學案的教學復習模式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加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改變單一的學生接受式學習方式,重視探究式學習和接受式學習相結合的方式,提高區域地理復習的效率。
關鍵詞:互動;導學案 ; 區域地理復習
在傳統的高中地理復習課中,課堂上以教師講為主,學生的任務是聽和記,學生參與度小,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課堂不是教師一個人的舞臺,是教學相長的過程。互動式導學案就是一種教學相長的有效復習形式。
一、互動式導學案的“互動”
“互動式導學案”復習模式強調教師教學過程與學生學習過程相結合,強調探究式學習和接受式學習的結合。一方面,互動式導學案承認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對學生的指導、引導和輔導作用,可以使學生在獲得學習主動性和創造性的同時,提高學學習效率,利于對知識的學習掌握和知識結構的形成[1]。教師的活動主要通過導學案的環節考情分析、知識歸納、典例突破、方法技巧、講解高考真題以及點撥學以致用實現。另一方面,互動式導學案強調探究式學習,強調學生課前的預習準備、課上的主動嘗試解疑、課上的提問與表達、課尾的總結反思。學生的探究活動可以通過課前填寫知識歸納,課上探究完成高考真題,課后完成學以致用等環節實現。
二、互動式導學案的設計編寫〖HT〗〖HTF〗1.編寫理念 “互動式導學案” 通過探究式學習和接受式學習相結合,實施先自主學習、后教學的策略,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訓練學生學習地理的方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從而提高學習區域地理的效率和效果。這一理念與高中地理新課程“重視對地理問題的探究,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3]”的理念相契合。
2.設計思路 以區域地理為載體,融合必修一和必修二的主干知識,并滲透必修三區域整治的理念,設計例題和練習題。區域地理事實性知識的識記不做重點要求,必要的地理事實性知識作為材料背景提供給學生,需要學生解決的是根據這些材料,運用必修一、二的系統地理知識進行分析解決實際的問題。
3.欄目構成 導學案的組成部分,主要設計了以下幾個內容:
(1)考情分析。通過考情分析,為學生設立區域復習的總體目標和挑戰性目標。
(2)知識歸納。主要包括:①自然地理特征;②人文地理特征;③典型區域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導學案中的橫線部分為主干知識,在實際使用中教師可以在學案中適當留出空白。學案提前發給學生,可以要求學生在課前做好預習準備,讓學生課前先嘗試自主探究相關知識點,課上請學生代表展示自主學習的學案,其他學生點評交流,教師再講解分析,這樣在教學過程中能詳略得當,做到有的放矢。
(3)典例突破。例題選取應緊扣教學內容和考點。對例題中呈現區域圖,教師先帶領學生形成一般分析思路:①這是什么地方和什么時間?②有什么?③為什么?④怎么樣和怎么辦? 在學生自主答題結束后,教師請學生上臺展示,教師與學生互動交流,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收獲自信和積累解題方法。
教師結合典例講解可以鞏固基礎知識,使學生能學會運用區域信息進行地理思維,通過所給材料確定區域的地理位置,分析其主要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現象等,同時這個過程中也能彌補在知識歸納部分中不夠全面的內容,完善相關知識點。
(4)方法技巧。此環節先讓學生發揮主動性,自己嘗試總結相關技巧規律。老師通過投影展示不同學生的成果,然后進行分析點評。通過師生思想的碰撞,在交流討論中共同進步。此環節不拘泥于形式,也可用溫馨提示、規律總結、易錯提醒等,投影展示:西北地區“干旱”特征分析圖,內容直觀精煉,突出主干知識點,主要幫助學生快速掌握基礎知識。
(5)體驗高考。盡量使用最新的高考題,盡量選擇以系統為主的試題。這部分內容,先讓學生自主完成解題,然后請學生代表上臺講解解題思路及過程,教師再做精講點撥,在此互動過程中得到提高。這個環節主要使學生感受最新高考試題,通過做高考典題,了解命題的方式、特點及其規律,掌握各種題型的答題技巧,并由此確定該專題的復習重點和次重點,以做到有目標、有側重地復習。
(6)學以致用。結合高考題型,主要設計三組選擇題和一到二個綜合題。教師根據學生完成情況,選取部分同學進行當面交流,分析出現問題,指導解題方法,培養解題思路。通過課后訓練,進一步鞏固重要知識點,發現不足之處,促進學生能力提升。
三、編寫互動式導學案的反思
本輪區域地理的復習教學,嘗試使用“互動式導學案”的方式進行,是一種新的探索,希望能夠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同時,此次復習主要立足高中部分的要求,把教學重點放在提取圖像信息、解譯地理信息、提高學生推理判斷能力的培養上。
在導學案的實際使用過程中也發現了一些不足之處,針對不足做了一些改進。首先,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考試要求選擇題目,要設計不同梯度的題目,以滿足不同學生對學習的要求,更好的把握試題的契合度。
其次,學案設計有其局限性,這種情況可能導致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的下降,不利于教學互動的實施。所以,上課過程中也嘗試了一些改變,如調節教學順序:從高考題、例題或方法技巧等切入.要盡可能給學生創造探究的空間,搭建互動的舞臺。
第三,學案的編寫是分區域進行的,區域對比和聯系的部分會比較少,而結合必修三的復習,發現區域對比和區際聯系的內容是出現頻率較高的考點,所以在復習過程中對這部分內容適時地進行了補充,多從區域對比和區際聯系的視角設計學案內容。這樣安排也有利于拓寬學生視野,更好的培養學生區域認知能力和綜合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徐寶芳.地理雙動兩案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概述[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0,(1-2).
[2]徐寶芳.地理雙動兩案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概述[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0,(1-2).
[3]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endprint